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13-17世纪的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认为13-15世纪由于基督教与亚里士多德的融合而产生的对自然的特殊认知系统和经院哲学的理性唯知主义,为这段时期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这段时期,尽管双方也存在冲突,但以融合为主.16-17世纪,随着机械论世界图景的建立,改变了以往关于"上帝、自然与人"的观念,新科学的产生与中世纪的守旧势力和宗教权威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引发历史上宗教与科学的第一次交锋.然而宗教与科学的接触,又使双方都向前迈进了一步科学在新教中找到了发展的动力,宗教也吸收了科学的成果,去除了芜杂的东西,变得精纯.  相似文献   

2.
3.
宗教与科学是影响人类的两种最强大的普遍力量,二者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通过对二者内涵的理解、历史关系的回顾以及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二者将继续共存下去,并有和谐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欧洲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经院哲学家们把理性看作认识上帝的手段,从而使理性得到发展。这刺激了人们对新知识的追求。同时对理性过分的狂热也成为科学进步的障碍。以至人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学者的关注热点之一。在中世纪即将结束之时,在神权之中诞生了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此后,科学逐渐摆脱了其从属地位,科学理论和科学共同体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近代科学兴起阶段,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正是处于剧变时刻,从这个时期能够更好地认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梳理中国宗教与科学关系史,推动中国宗教与科学的进一步对话,探讨宗教在中国未来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从发生学、文化学、社会学的视角认识二者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张镇 《科技创业月刊》2005,18(11):137-138
科技史在讨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多反映的是宗教对科学的压制和破坏的负面影响上.但我们也应看到宗教对科学发展有利的一面,尽管在科学发展史中的作用不是主流。通过历史上宗教对科学的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分析,从辩证的角度对宗教与科学的历史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科学和宗教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日渐得到人们的关注。过去人们对于两者关系的认识有些简单化。我们认为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应该可以被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双三棱锥,在宇宙时间和空间中自转着。  相似文献   

9.
10.
科学与艺术、宗教间的和谐及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科学与艺术、宗教之间的和谐与冲突关系。科学与艺术虽是两种文化,但二者在根本上没有重大分歧,而且二者都带有感性、理性色彩,同时它们都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需要想象或幻想,都需要理智、逻辑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距离会越拉越近。科学与宗教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科学假说与宗教神学之间无时无刻不在斗争,科学与宗教是人类思想中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两个领域,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语法隐喻”是运用语法规则和话语去隐喻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它们包括灵魂语法、人的语法、生物语法和分子语法。灵魂语法以思维和行动的方式表达所预设的东西,人的语法以具体人作为基本细节和活动发生源表达所预设的东西,生物语法以某个生物作为基本细节和活动源表达所预设的东西,分子语法以分子和分子群作为基本细节和活动源表达所预设的东西。“语法隐喻”与“意向姿态”非常相似,它们是认知科学的“元话语”系统。这些不同语法可以在任务-工具隐喻中得到整合,并在认知科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民生科技的提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一种新的科技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加强发展民生科技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反奇技淫巧、重民生实用的人本价值追求,从以往的学院科学、产业科学转向大众切身感受的生活世界,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与民生科技应用、科技创新与科技扩散、专家决策与公众参与关系,使大众分享科技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学术型发明人是科学向技术转移的重要桥梁和媒介.本文从识别高影响力的学术型发明人入手,通过对高影响力学术发明人的论文和专利的持续研究主题的研究,来识别对比高科技领域科学与技术前沿主题的差别与联系,并分析识别学术型发明人的研究成果中的更具市场潜力的研究主题.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学术型发明人的研究侧重点不同,有的偏重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实验室研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的研究热点。在这之前,科学哲学从其方法论规则出发,将研究视角锁定于实验,而非实验室。实验室只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为实验提供恰当的场地。作为赋予科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将最初的研究视角转向了对科学实验室的探求。他们认为实验室的意义已经不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乃是人们理解科学的一个理论概念,实验室自身已经演变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成为能够解释科学成功机制与过程的场所。于是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哲学之间就实验室的问题展开了争论,表现为:实验室是被强化的场所,还是自然呈现的场地;实验室是知识生产的领域,还是科学研究的制度环境;实验室是制造了事实,还是发现了事实。由此,二者的差异也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遵循科学的体制化过程规律,阐述了小科学与大科学的概念特征等,并对其辩证关系作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