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就像摄影一样,选好了角度,就能产生独特的效果。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绘景、状物,如果将常用的角度加以变化,往往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改变平常角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改变观察的角度如果多数时候都是用视觉去观察的事物,那么不妨从听觉上去感受一下它;若平常多用听觉去感受的事物,则可以从触觉上进行感受。比如写春雨,大多是从视觉上写春雨的形态、动态等,若能从听觉上着笔,写春雨轻巧细腻的声音,或从嗅觉上着笔,写春雨带来的春的气息,则别有一番情趣。再如写音乐,有人以"音乐的颜色"  相似文献   

2.
故乡恋歌     
<正>多角度描写景物,可以将景物写得细致动人,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具体描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描写景物时,我们要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上绘其形,从听觉上摹其声,从触觉上写感受,从嗅觉上写气味……还要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景物形象。2.正面描写与  相似文献   

3.
声乐艺术是创造声音美的艺术。声音是由听觉器官来感知的,要想获得听觉美,必须要有音响美和声音美。要想让歌唱得美,歌唱者必须以美为再创作的视觉基本点,用美的视觉去表现作品,在表现过程中进行再创造。这样才能从而使人们获得一种美的声音形象。  相似文献   

4.
窗外     
<正>原题呈现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提示注意描写范围的选择。可以选取窗外景物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描绘,也可以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整体勾勒,把握全局。  相似文献   

5.
认为听觉是人脑对作用于听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是听觉器官、脑和神经统一活动的结果.同时,介绍了听觉器官——耳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其主要作用,将声学系统和电学系统进行类比,建立耳蜗对声音信号频率滤波、毛细胞的换能以及侧抑制神经网络对声信号缩减的数学模型,用模型分析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的处理方式.最后,运用上述理论,解释蝙蝠能感应超声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好的场景描写应该是点面结合,能调动人的各种感官,从视觉、嗅觉、听觉到联想想象,加上各种描写,如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字里行间给人一种很直观的画面感。而我们有些同学的片段却比大作文还要长,甚至很多同学都有这个困扰:想写长的时候写不长,想写短的时候也写不短。总结了同学们的场景描写作文片断后,我发现,很多同学根本没有场景描写,仍旧在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而这记叙文中都是以交代事件来龙去脉为主,只会记叙,不会描述,下面我们就结合例子来看一下。  相似文献   

7.
好的场景描写应该是点面结合,能调动人的各种感官,从视觉、嗅觉、听觉到联想想象、加上各种描写,如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字里行间给人一种很直观的画面感.而我们有些同学的片段却比大作文还要长,甚至很多同学都有这个困扰:想写长的时候写不长,想写短的时候也写不短.总结了同学们的场景描写作文片断后,我发现,很多同学根本没有场景描写,仍旧在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而这记叙文中都是以交代事件来龙去脉为主,只会记叙,不会描述,下面我们就结合例子来看一下.  相似文献   

8.
雨滴泉流松涛声,鸟啼马嘶鹿呜声,欢歌笑语读书声;自然界、人世间,万籁有声,声声入耳。然而,“声音”无形无影,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这个角度来说, “声音”的措写比其它事物的描写似乎要更难些。那么,我们在写作时要如何描写好“声音”,让你笔下的文字有声有色呢?善于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作者,会巧用  相似文献   

9.
<正>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议论的文章,常常会涉及对周遭景物的记录与描写景物描写的对象非常广泛,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描写它们。那么,如何能让我们笔下的景物更加生动,以此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呢?在借助景物描写抒发情感之时,不妨从下文描述的几个角度着手,让景物描写更生动,让情感表达更充沛。  相似文献   

10.
成功的景物描写,它是文章一道靓丽的屏障,无不让读者赏心悦目,怡神悦态。那么,独好的风景应该如何打造?下面介绍布局描写的几种方法:一、立定一个"点",五官感受显瑰丽描写景物,我们可以"定点"观察,那不仅仅只依靠"眼"的视觉来观看,还可以通过鼻、耳、舌等器官的嗅觉、听觉、味觉、触觉来感受。  相似文献   

11.
幼教软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有声音,又有画面,可以同时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器官来认识事物,是孩子认识世界、发展能力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2.
一、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和义务是“讲”。不讲。怎为人师?但要少讲、精讲。讲到火候。讲到学生心里去。要以自己的“讲”激励学生去“讲”。我讲朱自清《春》时,先选择描写“春风”一段,从运用修辞(引用、比喻、拟人)、描写角度(听觉、视觉、嗅觉)、语言特点(形象准确)几方面具体表明了我“独到”的见解和感受,然后让学生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讲”。学生讲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其他学生适时补充,争先恐后地讲述与众不同的意见。例如讲到描写“春草”的一段时,一般学生都能说出“钻”、“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词语的简洁、传神。有个学生还认为“打两个滚儿”虽然不是直接写草。而是写人,但通过这句话,却似乎能嗅到青草的味道,小时候就有过这样的体会,棒极了。  相似文献   

13.
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文章内容要借以一定的表达方式才能表现出来。描写是小说、散文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描是描绘,写是摹写,其主要特征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和刻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性,使阅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所以描写就是用语言绘画。现代作家王鲁彦的《听潮》,以其生动、逼真的语言,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展现了海睡、海醒、海怒的三幅画面,描摹了大海潮涨潮落的情状,使读者欣赏到了大海温柔静谐和雄壮有力之美,显示了作家高超的技巧。 描写的类别较多,这是因为由于划分的角度和标准不同。按描写的对象,有人物描写和  相似文献   

14.
《听潮》是一篇以景抒情的优美的散文。为了教好《听潮》,可采用以下方法带领学生从课文中领略“伟大的乐章”。一、抓住一个“听”字对同一景物,作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对于海潮,可通过视觉来写,即“观潮”;可通过触觉来写,即“弄潮”;课文主要是通过听觉来写,故为“听  相似文献   

15.
[技法点拨] 语言干瘪,手法单一,语无伦次,景物不够鲜活,特征不够突出等,是同学们进行景物描写时很容易犯的毛病.变换角度写景,就可以避免以上诸多弊病. 所谓变换角度写景,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景物.可以使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可以调动不同的感觉器官来感触景物描绘景物,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景物特征,可以通过具体而细致的描写来写实景,也可以通过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来写虚景,还可以通过描写相关的人物活动来点缀、衬托景物等.下面我们结合两个经典片段来作体会.  相似文献   

16.
赵景 《华章》2011,(14)
声音和画面作为电视不可或缺的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变形计>的叙述语言进行了阐述.在听觉方面,笔者细分了主题音乐、主题曲、背景音乐和插曲、画外音共四个小层次,而视觉方面也从颜色、镜头等不同角度切入.力求探究其节目性质.  相似文献   

17.
《社戏》一文中第11自然节的景物描写,教参作了这样的简析:“春夜出航,充满诗情画意。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多方面着笔,读来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我结合课后习题四,请学生把此段表现不同感觉的语句摘出来。稍作思考,学生能很快地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方面回答,与我心中的答案吻合。就在此时,一位一向菩思的女生提出质疑:“似乎听到歌吹了,这句不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我心里一惊,备课时没有仔细斟酌。面对这种出乎意料的质疑,  相似文献   

18.
王志国 《成才之路》2010,(15):73-73
关于音乐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其本质和自然规律有着精辟的概括,即:“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因此,我们可以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四个方面来浅析。  相似文献   

19.
翟佩玉 《考试周刊》2008,(50):33-33
雨滴泉流松涛声,鸟鸣马嘶鹿鸣声,欢声笑语读书声;自然界、人世间,万籁有声,声声入耳。然而,"声音"无形无影,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这个角度来说,"声音"的描写比其它事物的描写似乎要更难些。那么,我们在写作时要如何描写好"声  相似文献   

20.
<正> 声音较长时间作用于听觉器宫时,听觉感受性会降低,这种生理现象称为听觉的适应,一般在声言停止刺激10—20秒后,听觉器官的感受性即恢复正常。当声音只作用于一侧听觉器官时,两耳都发生听觉适应现象,说明听觉适应现象是产生在听觉中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