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晶 《吉林教育》2006,(7):63-63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于漪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语文课更是如此,如果课上得太枯燥,孩子就会昏昏欲睡;如果课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才能上出诗情画意来。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本课生字、词语 ,理解“呷”的意思。2 导读、理解课文3—5自然段 ,了解饮茶的好处。3 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用“既……又……”写句子。4 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 :运用找出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导入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9课《说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是茶的故乡。我国种茶的历史悠久 ,茶叶的种类也多。此外 ,我们还学了这一课的生字、词语 ,老师发现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 ,而且有些还比较…  相似文献   

3.
我们认为 :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学生学好一篇课文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上得好坏 ,也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 ,教师认真上好了语文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就能很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增强语文意识。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重视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 ;教学研究人员更要重视语文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然而 ,近些年来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被忽视了 ,从上至下 ,从全国各地的“赛课”、“教研课”、“示范课”等等看来 ,绝大多数是课文的第二课时 ,即分析课。似乎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上得好不好 ,不那么重…  相似文献   

4.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课我已经上过多次了,这次再教这一课就想上得与以往有些不同。正好这段时间我正在进行《通过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的小课题研究,所以就想试着利用这一课来进行小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5.
教学三题     
一、因材施教教育界的老前辈说过:教师的教学要吃透两头——一头是透彻了解学生,一头是透彻掌握教材。这话很有道理。吃透两头才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假如教师不考虑阅读课与讲读课的类别,不区分古文与现代文的文体,不注意课堂的学生知识反馈,墨守某一种教学模式,那么,他的课一定是上得很乏味的。贯彻因材施教就能把课教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比如有一位老师教《小石潭记》,他先找来一支小溪流水的钢琴抒情曲,还自己朗读课文,课堂上播出配乐朗读录音,同学们被淙淙的山泉之声的前奏所吸引,进入了文章的意境“如鸣佩环,心乐之”。分析课文时学生情绪活跃,下课就有些学生对课文已熟读成诵了。还有一位老师教  相似文献   

6.
“综合英语”课是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的主干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对课文逐字逐句地进行详细地讲解,对课文中的语言点和语法现象进行梳理,对单词和短语进行反复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词汇。其教学重点放在阅读理解上。这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创新设计】一 教学内容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 ,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二 课时安排1.课时 :两课时 ;2 .课型 :说读课。三 预习要求1.读课文 ,了解母亲的事迹 ;2 .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 ,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三 教学蓝图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整体感知课文 ;2 .整体理解课文 ;3 .整体赏析课文。四 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板块之一 :整体感知课文。 ( 2 0分钟 )1.同学们读课文 ,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2 .请同学们用“母亲是…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去感受、理解课文。笔者在《狼和鹿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曾实践过这一教学理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这一课的课堂教学片断笔录如下:我首先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上课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课文时存在的问题。忽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还不明白,谁是破坏森林、造成生态失衡的罪魁祸首呢?”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他们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于是就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比较注重每篇课文的独立分析,强调一课一得,这对学生从一个角度理解课文、积累知识无疑是有效果的。但如果教学中只强调每篇课文的独立性,不注意课文之间、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注意引导学生从这些联系中进行综合分析,学生的思维就会趋于单一性,得到的知识也就比较零碎。教学中,我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综合分析,使知识融汇  相似文献   

10.
情不自禁的“思维践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是三年前的一堂课。那天上《荷花淀》的时候,恰逢从河北专程来听我课的几位老师。下课后,他们对这一堂课赞口不绝:“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语文课”“行云流水,很自然地就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但我对他们说:“这篇课文我上得很不满意!”他们以为我是谦虚。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我到师范附小见习。除了在四(2)班听课,我还给学生上了一节语文课。记得那节语文课刚下,我还没走出教室,五、六个学生就围到我身边对我说:“章老师,你的课上得真好!”我自己明白,这节课上得不怎么样。于是,我很内疚地说:“不,我上得不好。”“章老师,你就是上得好嘛,你写的粉笔字多漂亮!”一个顽皮的学生大声地说着。哦,原来是这样。第二天吃过午饭,我早早地来到附小。一进四(2)班教室,只见学生都伏在桌上,写着什么。我就走到一个平时比较顽皮的学生旁边,问道:“游开荣,你在做作业吗?”“不是,我在练钢笔  相似文献   

12.
一、说课。实践可行,操作简便 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书面语言虽占不少比重,但口头语仍是最为普遍的。因此,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活动,说是最基本的。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重要途径。说话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随意说,也可以按照一定的要求说。还可以说课文。说课文,就是让学生在充分研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内容,讲述自己对课文中字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所谓阅读,就是一个信息搜集、分析、凝练与运用的过程,它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最佳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将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语文教学专家张田若说:"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可见阅读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读,读懂课文。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_的关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在低年级,课文内容简单,一般说,一个自然段就是一个段落,所以读懂自然段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分析自然段,要分析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下面就《葡萄沟》一课的教学,谈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做法。课文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学习这一段,首先让学生弄清  相似文献   

15.
引子和例子     
牟老师的课上得实实在在,没任何花架子,一节课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析,着眼于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领会作者的感情。在内容上没有旁逸。在教学手段上没用多媒体也没提供感性材料,是一节本色的语文阅读课。  相似文献   

16.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 ,准备好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参观葡萄沟。(板书 :葡萄沟)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就快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吧!学生自读课文感悟 :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相机板书 :是个好地方。三、细读课文 ,指导朗读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请你们细细地读读课文第一段。1 学习第一段。(1)学生读第一段 ,边读边悟 :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葡萄…  相似文献   

17.
选择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作为公开课,完全是被故事里琳达一家人正在做着或者准备做着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举动深深打动。我当时在想:教的内容能够打动学生的心,课才能上得有声有色。所以尽管有些老师劝我:略读课文,不好把握啊!我还是毅然地选定了它。接下来的备课过程却经历了一番从未有过的曲折。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高中语文第四册第17课的课文《愚溪诗序》时,笔者在走进教室前就在思考:前面刚上完两篇篇幅比较长的文言文,学生都上得没劲了,能不能换一种方法讲文言文?再说今天的这篇《愚溪诗序》篇幅不长,而且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就让学生读吧。  相似文献   

19.
<正>读写结合,简单地说,主要是指讲读课不只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具体地说,读写结合的概念应该界定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又相互促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读写结合"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外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摘抄其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课堂中,探究目标不仅仅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地,更是指引学生达到目的地的启明灯;是教师指引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指挥棒,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拐杖,因而它的定位是否正确、设计是否合理、指引是否清晰,将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率与效果。那么,对于作为语文学科主体内容的课文,究竟该怎样设计目标?这就需要回到一篇课文需要教什么的问题上去思考。那么,究竟一篇文章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我曾经用一周六节课的时间才上完一篇课文,我常常是课上得最慢的那一个,我的同事开玩笑说我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