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悟”是语文学习的妙法。古人十分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悟”。“顿悟”“了悟”“颖悟”“心悟”“意悟”“领悟”等是人们谈禅、评诗、论学时常用的词汇,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语文学习财富。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让感悟叩开语文学习之门,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习得知识,陶冶情操,获得发展,更多地体会语文的魅力。"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  相似文献   

3.
<正>什么是语文要素呢?特级教师周有利认为:语文要素并不是一个新词,字、词、句、段、篇里所包含的诸多知识是语文要素,听、说、读、写、书的能力指向是语文要素,品、悟、思、辨、赏等语文学习方法是语文要素,还有需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也属于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新教材更加突出了"语文要素",每个单元都对需要关注的"语文要素"作了详细的罗列。如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6.
宋力 《山东教育》2012,(32):23-24
语文素养不是一个知识点,也不是某一个概念,其内涵极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形成,主要靠的是他对语言文字的"悟",没有学生自己的悟,便不可能有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学生对语言的"悟",我们将其称为语感。作为中学生,必须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习,强化自己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切实加强语  相似文献   

7.
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从品味句式、学习描写、关注篇章结构、强调诵读、提倡说写训练几方面阐述如何言意兼得,回归语文本位。"言意兼得",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阅读教学状态,它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一语文姓"语"。小学语文除了姓"语",还姓"小"。说语文姓"语",是对语文学科的定性。"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见,语文就是语言。它是交际的工具(当然也是思维的工具)。文字一旦在人们的意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不仅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悟"的能力培养,而且把"悟"作为考察和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标准之一。本文将从三方面谈怎样去教会学生"悟",使他们真正懂得分析、理解的技法,提高语言感悟力。  相似文献   

11.
<正>课改10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热闹非凡的景象。然而,透过表象看其本质,多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得"意"而忘"言",就是重"言"而轻"意","意"与"言"严重脱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不高。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得言",又要让学生"得意"。"得言",即让学生学习运用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为文之妙;"得意",即让学生感悟文本之情理意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  相似文献   

12.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教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讲授了数百篇课文,可为什么学生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呢?细细考量,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太注重课文内容的分析,而忽视了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因此,语文课堂要追求"言""意"兼得,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习得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内容,悟得课文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言意"互动学习模式,符合语用能力培养诉求,与新课改基本精神相一致。教师要对教材有敏锐的感知意识,通过深度挖掘文本意象线索,引导学生展开比较、品悟、揣摩、想象等学习操作,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读梳理、个性品悟、及时补白、仿写创编等学习操作,为学生创设更多"言意"感知体悟机会,以促进学生语用综合素质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行为的重要"内驱力",是学习积极性最现实的、最稳定的因素。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味儿",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生存智慧、提升其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应该说,"语文味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彰显"语文味儿"呢?可以抓住"五个有效",引领学生用学习语文的方式来学习语言文字,了解语文学习的规律,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言乃语文之根。欲辨清语文教育的性质,须先厘清语言的本质。在现代哲学的视野下,语言的本质既非列宁所讲的"工具",也非索绪尔所称的"媒介",而应当是"介质",是思维的介质,是表现、传播思维成果的介质。由此出发,以语言为内容的语文教育的着力点,就不应止于"言",即所谓的"法则"、"方式"、"方法"、"样式"等"形式上",而必然要扩展到思想感情,扩展到既涉及"言"又涉及"意"的具体交际中的"言意场"或"言意体"的正确生成。语文教育的性质便当是:学习正确生成思想或话语、提升言意和美的母语交流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基于语文本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实现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言意兼得"的种种误区1."言意"分离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言意"生硬地分离开——"意"的理解、感悟远离"言"的品味,"言"的学习、揣摩则脱离"意"的把握。有的课堂把"言"和"意"理解为并列的两条线,有的片面理解为第一课时应着力于内容的理解,即"意"的学习,第二课时则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言语  相似文献   

18.
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围绕"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删繁就简、砍枝去叶,扣住字、词、段、章、篇,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书的简化过程中回归语文"本质",丰富品悟,再现语文"本味"。同时,通过巧妙设计,提升语文"本能",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语文本色"。  相似文献   

19.
<正>先说"新"。我认为"新"首先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新",要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自学习惯、学习能力。这是新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旨,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崇高理想,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与义务。它要求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在文本教学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借助工具书、资料书甚至上网查询,完成"导学案"中的"自读案",并试着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同学研讨,完成"探究案",准备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20.
周晓丹 《学子》2015,(3):44
情理交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学求"感悟"。感,即"情趣",是让学生走到文本中去,进入作者的情境,与其情感进行交流,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悟,即"理趣",是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入自身,是一种豁然开朗、自我重生。能让情趣与理趣在课堂教学中"比翼双飞",让学生感而能悟,悟而能省,那便使课文更"丰富"了。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情趣化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学,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