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字在汉语中有十几种含义,本文只试图探讨一下作为读物或出版物一种的“书”及其同义词“书籍”、“图书”的词源和概念,所知外国有关资料也略为介绍,以便进行比较研究。文字的产生是书籍出现的基本条件,但文字必须书写或用其他方式记录在可携带的载体上供人阅读才能成为书籍。从各国书籍形成的历史,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外书字的来源多与文字及书写文字的行为、工具或材料有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书写材料和工具为切入点 ,第一次从文字与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之外探讨了篆书向隶书的演化过程———“隶变”的原因。在承认前人关于“隶变”过程中文字简化和艺术发展两大因素是隶变主要原因的前提下 ,重点挖掘了在节省材料目的的驱使下 ,作为主要书写材料的简牍对汉字由原本长方的篆书向形体宽扁的隶书演化的影响。认为“隶变”过程中最终形成隶书宽扁体制的惟一因素 ,是当时人节省材料的目的和简牍的特殊形制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以竹筒木牍为书写材料的千百年间,我国人民不断摸索总结,既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要求的编联、书写道路,又对后世书籍的剪切、排版、印刷、装订以及文章体裁、行文规则等等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还是我们今天从事图书资料工作的同仁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知识之一。“杀青”或以为用火炙干简牍,或以为文章书籍写定收笔不再改易。秦汉简牍实物所载文字字体有篆书、隶书、草书、古文。木牍书写前似曾用一种特殊液体涂抹,用以防潮、易于受墨而不致晕染。  相似文献   

4.
正通过对书的阅读,令人获得知识、思想和经验,乃是其相当重要的基本功能。按照百科全书的说法,书籍的定义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各种知识,清楚地表达思想,并且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是传播各种知识和思想,积累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又说,书籍系指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扬思想、宣传主张等为目的,经过加工、创作或编纂,用文字书写、刻、印在一定材料上的著作物。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具有双重性──既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还说,从人的思想要用文字表达的时候起,文字就有个载体问题,载体就是书籍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一千八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造纸法,一千三百年前发明了雕板印刷。在纸张发明之前,我国古代的人们曾用许多不同性质的材料,如:龟甲、兽骨、铜器、石头、竹签、木板、丝织品等,作为书写文字的材料。纸张发明之后,书籍改用纸张抄写。一般认为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由于古代书籍使用的材料不同,书籍的形制各不相同。一在造纸技术发明之前,我国最早出现的正式书籍是写在竹木简上的简策,古人把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书写文字。单独的竹  相似文献   

6.
任何图书都有一定的书写工具和用以书写的物质载体。图书的流通受到物质载体的制约,要了解早期图书的流通情况,必须知道早期图书是什么形状、如何制作的。 文字产生以后,就有相应的写刻工具和记载文字的载体。从简单的文字记载到图书的产生,有一个演进过程,同样,从原始的文字载体到图书的物质载体,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朝鲜世宗大王创造朝鲜文字母之前,一切均以汉文为表达之工具,此类文字所书写成之作品或书籍,谓之汉文书籍。中国汉文传人朝鲜甚早,公元前二世纪燕国卫满在朝鲜北部建立卫氏朝鲜。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朝鲜设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等四郡。朝鲜民族与中华民族关系密切,而其受中国汉文化影响,亦可想见。一直到李朝时,朝鲜创出其自身之文字,但  相似文献   

8.
中性笔已成为当代人类记载档案的主要书写工具.笔者对最常使用的几种中性笔的化学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得出黑色中性笔可以书写一般档案,墨蓝色中性笔不能用来书写档案,对于重要的及需永远保存的档案仍应采用碳素墨水来书写的结论.以期达到在档案开始形成时,就能使用最耐久的档案字迹材料,确保档案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纸质档案是东汉时期纸圣蔡伦发明的纸之后产生的。从此取代了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纸”成为各朝历代直至现代国家正式书写的材料。纸质档案的问世,在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档案发生了重大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书籍须由文字和书写材料共同构成。现存最早的汉字——甲骨文至少已有3500余年的历史,汉字的出现应更早于此。我们的祖先曾用石质材料、青铜器物做书写材料,但皆因笨重低效而不能长久。龟甲兽骨也因稀少难得刻写费事不易保存而没能延续下来。竹简木牍用为书写材料,容易取得,而且便于阅读、传递、保存、典藏,因而被更多人使用,遂为春秋以降的文化学术繁荣,百家争鸣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晋以后竹木被纸张取代。  相似文献   

11.
文字的历史几乎就是人类的历史本身,人类记录历史,总需要"书写";而"书写"也随着人类的文明的进步,逐步由手工书写进人到机器印刷、电脑排字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国书史,如同中国历史,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中国书籍发展的历史,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联合摄制了《中国古代书籍史》的电视教学片。本片通过北京图书馆历年来珍藏的有关资料和文物,对中国书籍的生产材料、装帧形制及书籍內容的演变和发展作了形象、生动的介绍。內容包括:文字的产生、初期书籍的产生、正规书籍的产生、中国古籍的装订修补技术。本片不仅可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3.
《现代出版》2010,(6):8-8
古代文字刻于甲骨、金石,都不能称之为书。中国书籍的起源,应该追溯到竹简和木牍。我国最早专门作为书写用的材料就是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关于简牍的整治与制作,古书上有很清楚的记载。汉代学者王充在其著作《论衡·量知篇》中写道:“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为了防止虫蚀和霉烂,在书写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  相似文献   

14.
有许多归档资料需要长期保存,但常常由于字迹褪变而使档案失去文献价值,在档案界这是个世界性难题。如蓝墨水、圆珠笔、复写纸书写的各种科学实验总结、工作测绘报告、会议记录、文件、专家手稿、领导批示等,形成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蕴藏着巨大的信息资源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纸张和笔迹的化学变化,许多重要档案和珍贵文献的字迹都发生褪变扩散,有的甚至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失去了使用价值。我国的各种档案管理办法、公文处理实施办法[1-3]中都指出,凡归档的文件材料,宜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书写,以利长期保存。但随着书写工具和书写墨水的迅…  相似文献   

15.
是谁发明了世界各地曾经使用以及仍在使用的无数种文字?那些未曾被解读的文字永远是谜语一样的符号,它们不肯吐露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我们无从知道这些至今依然隐晦难解的古文字之谜。它们来自于许多默默无闻的古代记账员、书写员和教师的创造。每当人类想要记录历史,总需要“书写”。真正的文字是指一套公认的、有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6.
晚清之际,从书籍到报刊的媒介转型开启了文人书写语言的雅俗转型,并对后世的文人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漫长的典籍媒介时代,中国文人在书写实践中形成了“趋雅避俗”的价值观念,且一直规范指导着文人群体的日常书写行为,然而报章媒介的崛起催生了“去文返质”的通俗白话书写。为了改变典雅书写的惯习,坚持通俗化书写的文人群体以“信息传递观”为文人的典雅化书写祛魅,同时将通俗化白话语言与民众启蒙、开启文明等理念相勾连,为通俗化书写正名,推动了书写观念的转型和价值信仰的革命。本文采用文化心理学方法,剖析晚清文人在媒介转型和雅俗之辩中的书写选择、身心阵痛,并尝试对人类历史中媒介、语言与文人之关系作出诠释性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般公认有五千年的历史。书籍是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文字是书籍构成的先决条件,没有文字就没有书籍产生的可能。先民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由刻画符号进而创造出文字。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人们称它为甲骨文。这种甲骨文的作品当然还称不上确切  相似文献   

18.
中国装帧艺术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当文明的结晶,思想的闪光,以文字和图象为符号,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载体,得以记录、保存、传播时,书籍这种人类文明的创造物也就产生了。中国历代典籍浩如烟海,作为造纸术、印刷术发祥地的古代中国,出版业曾有过灿烂的辉煌。 书籍作为文明的一种物化形式,一经产生就具备一定的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般公认有5000年的历史。书籍是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文字是书籍构成的先决条件,没有文字就没有书籍产生的可能。先民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由图画刻划符号逐渐进而创造出文字。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人们称它为甲骨文。这种甲骨文的作品当然还称不上确切意义上的书籍,但它已经是人们有意识地使用文字来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例,以便日后稽查。它开始起了积累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功能。从这意义上说,它是书籍  相似文献   

20.
单捷 《编辑之友》1996,(1):47-47
编辑用字规范化刍议单捷【乌鲁木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我们的祖辈把生产斗争的知识、思想认识活动的成果用文字记载下来,巩固起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社会才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