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提倡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各所学校都在摩拳擦掌,力求为建立"书香校园"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我选择在诗歌诵读方面下点功夫,因为诗歌是我国历来传颂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之一,但不是所有诗歌都适合青少年去诵读、学习,因此我从接近教学内容的诗歌也就是"近域"性诗歌入手,来践行诗歌诵读。  相似文献   

2.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小学语文《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提出了学习诗文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陈海燕 《知识窗》2009,(9X):50-51
涵泳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加以借鉴,让学生在背诵、朗读、涵泳品味中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作品,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语言是最精最美最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当人们诵读优秀诗篇时 ,首先为之倾倒叹服的便是那如珠似玉的语言 ,较之于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样式 ,其中语言的音乐性就是诗歌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是指诗歌的语言如同音乐一样 ,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是由声音的回环复沓 ,节奏的跌宕起伏等因素形成的。它给人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美感。1 诗歌具有音乐性 ,押韵是最基本的要求什么是押韵呢 ?《文心雕龙·声律》说 :“异音相从谓之和 ,同音相应谓之韵”,通俗一点说 ,押韵就是常常在诗歌句尾有规则地使用韵母相同…  相似文献   

5.
余炜 《知识窗》2012,(9X):36-36
<正>一、教学目标在《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通过诵读,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感情美和意境美,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②感悟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探究诗句中蕴含的深层意义;③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的精神。二、教学过程与步骤1.导入在授课前,笔者设计了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个中学生如果能认真学习并背诵一定量的古代诗歌,积累语言运用材料,提高语感和领悟的能力,那么他的语文修养一定能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传统的诗歌教学方式是满堂灌,丧失了语文的灵魂,如今提倡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诵读这种既传统而又符合语文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从而使诗歌教学体现出诗歌的特征、文学的色彩,让诗歌教学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诵读就是背诵与朗读,语文离开了诵读,就难以悟得其中韵味。强调诵读,自古有之。古时蒙童入学,只是按教师要求熟读、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四书五经。背诵了一定数量的课文以后,教师才"开讲",这种教法一直到解放前都还存在。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诗歌朗诵教学是授课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内容选择、意境把握、动作眼神、吟诵揣摩等方面需要认真体会,只有正确把握朗诵内容,感情基调处理得当,诵读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适宜,才能真正把诗词作者的内蕴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现代语文诗歌朗读教学,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的愿望,选择一些节奏感强、情感抒发强烈的作品进行诵读训,练由点到面,逐步增加篇幅和难度,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既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历史责任,又是以学强身、修身养性的有效载体。开展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诵读诗文提出了“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具体要求。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诵读教学的要求,我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教学时要抓住本诗的民歌特色,理解《木兰诗》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原因。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要求学生能够"把握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并能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因此,教学时不仅应让学生分析木兰的形象,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的方式体会诗歌的民歌情味。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朗读方式,评价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个难点,要设计一个好的模式,使学生能够立足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初一是学生形成审美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较有限,品析语言、分析修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指导,进行有效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肖雁 《科教文汇》2020,(10):147-148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典诗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以熠熠光辉孕育着中华子孙。让幼儿自小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赏读经典古诗,不仅能吸取中国优秀的文化的营养,更多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让爱国主义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根植在幼儿幼小的心间,健全其人格发展。本文阐述了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让幼儿接触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让幼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并将不断探索的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12.
赵晔 《科教文汇》2011,(23):88-89
"意象"作为创作主体以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寄托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思。因而,对"意象"的解读是整首诗歌解读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抓住这些关键的"意象",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整首诗词,以达到体会全诗思想情感的目的。本文选取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关"月亮"意象的诗词,以相关语句为切入点,分析了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苏培英 《科教文汇》2011,(11):104-104,108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孟子》中就有"诵其诗,读其书"之说。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说明了诵读诗书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通过导语、情境、范读、言语、分角色读、自由表演读等方法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对诗歌题材意蕴的延伸与深化,既体现诗人的创作个性,又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传统的、习见的题材中寄予深刻的思想,在旧有的题材中翻出更高层次的意蕴来,这是李商隐对诗歌题材发展的最具个性特点的贡献。爱情诗为其重要的诗歌题材。其表现题材的艺术方式也趋于深微化。  相似文献   

15.
张闽敏 《科教文汇》2011,(23):56-57
《修竹篇序》是陈子昂的诗歌理论纲要,也是唐诗革新的著名宣言。短序主张"兴寄"和"风骨",一扫齐梁以来的宫廷形式主义文风。《登幽州台歌》、《感遇》三十八首等便是陈子昂践履自己诗歌理论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刘心砚 《科教文汇》2012,(32):78-79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一种阅读方式.朗读是指出声诵读,默读则指没有明显发声的诵读.在某些情况下,如诗词欣赏.朗读有特殊功用,可高度集中注意力,但就从书面材料中获取知识而言,默读更为重要,理解文字材料主要靠默读.阅读时的眼动是一系列的跳动,跳动本身历时很短,而且不能产生对文字的清晰视觉,对文字的清晰视觉都是在注视时得到的.阅读教学本身应该把发展学生“读”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目的,而读又可以当作理解、领悟和吸收阅读客体的手段.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笔者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也是教师倾注较多心血的环节,但是“少、慢、差、费”等现象在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将试作浅析.  相似文献   

17.
杨智慧 《科教文汇》2021,(12):154-155
吟诵作为我国独有的习书方式、创作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将初中古诗词教学与吟诵教学相结合,符合教学发展需求。该文分析了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的四个特征,即口耳相传的教学形式、贴合文本的吟诵内容、丰富多元的吟诵语调、随意自在的吟诵形态,提出了优化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策略,即把握古诗词语感、利用媒体技术增强诗词吟诵体验、回归诗词本身以及加强吟诵实践。  相似文献   

18.
胡英 《科教文汇》2014,(19):108-109
伊丽莎白·毕晓普纯净而细腻的诗风让她在当代诗坛中备受欢迎,作品历久弥新。毕晓普深受17世纪英国经典诗人乔治·赫伯特的影响,首先,她从赫伯特那儿学会使用朴实的语言和纯粹的意象,使其诗歌呈现出纯净而清晰的质感;其次,在诗歌形式方面,她和赫伯特一样不断创新,很少重复,追求完美的诗歌形式,让她的现代主义思想披上传统的外衣;最后,在宗教诗歌方面,她吸取赫伯特宗教诗歌中的精华意象,辅之以现代主义的独特视角,低调地展示现代人的困惑和现代文明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毛锦花 《科教文汇》2013,(11):158-159
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教学难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讲授,对于诗歌的理解停留在文字表面,无法领悟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本文尝试从朗读、品评、体验等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李俊国 《科教文汇》2011,(22):86-87
冯班(1602—1671),清初"虞山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拜钱谦益为师。论诗反严羽"妙悟"说,主张"诗以道性情",温柔敦厚、比兴美刺、隐秀之词、婉雅沉丽风格。著诗集《钝吟集》等,诗、论云行景从、鸾凤齐飞、惠兰联茂。钱谦益称其诗"沉酣六代,出入义山、牧之、庭筠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