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雅典的作品,没有一款是与其他品牌雷同或是相似的,更为难得的是,雅典还能不断地从这些本已非常独特的产品里挖掘出新的内容。今年雅典的扛鼎之作,当属可以敲出西敏寺音的“亚历山大活动人偶陀飞轮三问表”,我们会在十大推荐里详细介绍,至于其他作品,还是节省点空间,让大家直接看图吧。  相似文献   

2.
3.
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使用一年来 ,赢得了实验区儿童和家长的喜爱 ,孩子们一拿起语文课本 ,无不兴致盎然地看着 ,津津有味地读着 ,如痴如醉 ,爱不释手。新编的小语课本为何如此惹人喜爱呢 ?一、选文贴近儿童生活1.充满款款的情——以情感人。儿童的世界 ,是情感的世界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 ,都带有情绪化色彩。因此 ,情感充沛的文章 ,最易打动孩子们的心。在新编的课文里充满了浓浓的情、款款的爱 ,比如 :·1·亲 ·情。如《看电视》中一家人看电视互让频道的感人场面 ,《棉鞋里的阳光》中妈妈和我对奶奶的棉被、棉鞋晒了又晒的孝…  相似文献   

4.
洋务运动时期,面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朝野知识分子首先利用“强制同化”的认知心理,将来自于西方的一切知识,用中国传统固有的概念和框架进行归类。接着,他们再用演绎的方式,将其放置在儒学精义下“圣学投影”,进行评价。这一“认知—评价心理”在洋务运动时期具体表现为“西学中源”说和“中本西末”说。然而,随着对西学知识认知的加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突破既有的“认知—评价心理”,提出了“中西各有本末”“中本亦可变”“中本中的大本”等别样的“中本西末”观,但最终仍未摆脱既有“中本西末”的整体框架。按照麦金泰尔的相关理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朝野知识分子没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西学之于中国在本质上属于“认识论危机”,而他们仍在采用传统处理知识危机的方法进行应对,因此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