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时代,家庭的熏陶,民族危机的加剧,使辛弃疾从小就立下了报国的壮志。辛弃疾南归后,深感“南共北,正分裂”的痛苦,为此,他写下了《美芹十论》和《九议》,陈述抗金主张,但是,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辛弃疾的主张难以实现。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丧失信心。在各地官任上,总是图谋恢复,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的耿耿忠心。但是由于统治者不思救国,坚持抗金的辛弃疾,屡遭排挤,他被迫困居带湖、瓢泉。他满腹经给,怀抱壮志,也只能付之东流。严酷的现实把辛弃疾的理想打得粉碎,“满腔忠愤,无…  相似文献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篇,写于一二○五年(宋宁宗开禧元年).当时作者任镇江知府,年已六十六岁.自从一一六二年辛弃疾南归之后,南宋和金之间一直保持着对峙局面。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安偷生、不图收复中原的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和焦虑。一二○二年,韩(?)胄(宋宁宗妻韩氏的叔父)凭外戚关系加太师,掌握了南宋朝政大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提高自己的威望,他图谋北伐,以便建立大功,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于是他一面  相似文献   

3.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66岁做江苏镇江知府时写的《南多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1140—1207),山东济南人。在他出生前13年,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中原陷入敌手。宋南渡以后,朝廷置人民痛苦和民族危难于不顾,屈辱求和,苟安江左。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救国的政治主张,但长期不为朝廷重用。在写这首词前不久,宰相韩侘胄企图以出兵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了辛弃疾。他们起用辛弃疾,不过是想利用他的名望作北伐的旗帜而已。同年三月,辛弃疾被派到镇江任知府。辛弃疾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临镇江东北的北固亭,不禁感触连翩。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可谓词坛上一位文武双全的奇人,在他豪放的外表下,不仅有过人的文采,还具备沙场点兵的雄才大略。二十一岁领兵追杀义端,二十二岁于金人之中生擒叛徒张安国,辛弃疾如此有勇有谋,展现了出众的军事才能。彼时南宋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势之下,辛弃疾撰写《议练民兵守淮疏》,提出训练民兵以加固两淮防线,著名的《美芹十论》更是详细陈述恢复中原的策略,这些都将他内心强烈的爱国热情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5.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临终的前几年里,赞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参预了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自此以后七百余年迄于今,根本否定韩侂胄与开禧北伐,从而以“谀韩”、“迎合”讥及辛弃疾者有之;把韩侂胄与辛弃疾比做泾渭分流,亟力为辛氏避讳、开脱者有之,此外,完全肯定韩侂胄和开禧北伐,认为韩、辛全然志同道合,进而彻底推倒历史旧案者亦有之。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以为,这是辛弃疾生平中的一件大事,应该弄清楚,给以正确的评价。根本否定韩侂胄与开禧北伐,因而对辛有微词,显然是一种偏见。但把韩、辛二人的为人,说得截然不同或者完全一致,则又确与历史事实不符,也难令人信服。本文拟就开禧北伐的是非与韩、辛之异同试作分析,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与开禧北伐李传印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以满腔忠豪之气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格调激昂、风格豪放、情致深沉、苍劲悲凉的脍炙人口的名作,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对中华民族积极奋进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对辛弃疾写作这首词的目的和作者在词中表露的...  相似文献   

7.
爱读书的同学可能知道,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同学们可知道“稼轩”这个号是怎么来的?辛弃疾在江西为官时,为新建成的房子起名“稼轩”,作为这所房子的主人,便自号稼轩居士,《清平乐·村居》就是他住在稼轩时创作的。辛弃疾与北宋时的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但是要论到在词上的成就,无论是数量之多,还是质量之优,辛弃疾足可称雄两宋。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与北来侵略的金国不断开战。辛弃疾在21岁时,就组织民众,成立义军,树起了抗金的旗帜。第二年,他曾亲率50余人,奇袭金兵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真可谓英勇善战。辛…  相似文献   

8.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京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北顾楼,在镇江市北固山上。权臣韩侂胄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主张北伐。年迈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后调任镇江知府。辛弃疾认为,南宋要取得北伐胜利,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韩侂胄等人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对他不满,于是借故将他降官,之后索性调离镇江。调职前夕,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眺望江山,抚今追昔,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词。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生于南宋初期,正是民族矛盾尖锐化的时代。当他二十二岁渡江南来,即以湔雪圈耻、规复失土为唯一职责。数十年间他曾不断努力而终无成效。直到他吟着“春风不染白髭须"(《鹧鸪天》)的时候,此种矛盾不稍改变。辛弃疾对南宋国策是有意见的,这些意见有时在词作中提出;辛弃疾对国家的感情是深厚诚挚的,这种感情往往在词作中流露。由于辛弃疾与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和感情有相通之处,所以他的词就有了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时空的诗学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我根据南宋时期的地图所画的简图,再看手中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就是我们布置的预习任务——你们能不能将诗句和这三个地点联系起来? 生:我来说课本上体现的.辛弃疾身处京口北固亭,刘裕和京口有关,注释②和⑧说他的祖先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开始北伐、收复大业. 生:我查了一些资料,辛弃疾首先想到...  相似文献   

11.
在教材第十册“积累·运用八”中,我们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总计六百多首,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爱国词、乡村词、闲放词、爱情词。其中爱国词和乡村词是两项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曾历经战场,“颇谙晓兵事”,立志“他年要补天西北”、“赢得身前身后名”,但南宋当局苟且偷安,辛弃疾备受排挤,他深感“雕弓挂壁无用”(《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席上为叶仲洽赋》),写作了大量优秀词篇,以此抒发情感。  相似文献   

13.
公元1126年冬“靖康之难”发生,北宋遂亡,南宋继之建立.公元1141年南宋和金签订《绍兴和议》,宋金间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划界.从此,“中流以北是天涯”,“两岸舟船各背驰.”以后虽有《隆兴和议》(1165年)、《嘉定和议》(1208年),但基本维持《绍兴和议》内容,仅有所增减而已.由于宋金对峙,淮河中分,关山阻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出生在一个中小官僚家庭里。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回归南宋,一直主张用武力抗击入侵者,却得不到统治阶级的支持,被贬回家,抑郁而终。他的《美芹十论》和《九议》详细陈述了他的战争策略,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  相似文献   

15.
选入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材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京》)这两首词都堪称宋朝豪放派词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的代表作 ,它们既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各有千秋 :1 都表现了重大题材和主题。《赤》叙史事 ,绘江山 ,写英雄 ,谈人生 ;《京》思明君 ,议北伐 ,抒黍离之悲和报国之志。两词均突破了婉约派的狭隘内容 ,而是“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 ,“以诗文为词” ,拓宽和加深了词的境界。2 都是写景、怀古、抒情、言志相结合 ,咏史、咏怀相交织的佳作 ,且体现了宋人“以理入诗词”…  相似文献   

1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一二0五年,也就是辛弃疾去逝的前两年。当时词人已六十六岁。一二0六年,韩侂胄执政,他想通过北伐来树立个人威望,镇江知府。词人这时虽已年老体衰,但因是北伐金人,收复失地,所以,他积极筹划,奋勇当先,为北伐做准备。一天,他来到镇江北部的北固山上,登临北固亭,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词的上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到的山川楼阁,亭台轩榭,自然联想到了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词人…  相似文献   

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已选入一九七九年湖北省编高中《语文》第四册。这首词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历来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稼轩词》中第一流的作品,如明代著名评论家杨慎在《词品》里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是很有见地的。这首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悲壮;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精湛的艺术构思,纯熟的艺术手法。京口北临长江,三面环山,如猛虎雄踞。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千古江山,奔腾眼底,历史兴废,齐涌心头。通过怀古,抒发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向往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他一生中写下了六百多首词,歌唱了时代的哀怨和欢乐、民族的悲愤和希望,在我国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一生在动乱的社会中度过。在他出生的前十三年,发生了“靖康之难”,中原沦于金人统治,辛弃疾家乡也被占领。他经历了女真贵族的残暴统治,目睹了北方人民遭  相似文献   

19.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间,辛弃疾奉表南归。也在表章上签过字的抗金义军小头目张安国,乘机勾结金人,竟然杀死义军首领耿京,投降了金营,做了济州知州。辛弃疾于归途上闻讯,遂率五十骑,直奔有五十万敌军把守的济州,一举活捉了张安国,绑赴南宋正法。其非凡之举,后世叹佩不已。人云: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然而,对辛弃疾押叛徒张安国赴于何地,今人传记颇为不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夏承焘《辛弃疾》一书中写道:“(辛氏)把这个叛徒绑到建康,献给赵构杀了。”同是该古籍出版社发行的周笃文《宋词》中却有这样一段记载:“(辛氏)一举活捉了正在狂欢作乐的张安国,押至临安正法。”  相似文献   

20.
一、辛弃疾自号“稼轩”非始于带湖新居落成之后《宋史·辛弃疾传》中,有一段记述辛弃疾以“稼”名轩的文字,但没有具体说明自号“稼轩”始于何年。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伴矣。”故以“稼”名轩。梁启超则在他未完稿的《辛稼轩先生年谱》中提到辛弃疾以“稼轩”为号始于何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