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吕叔湘《未晚斋语文漫谈》中有《“物”作“人”讲》一文,连引了38例,用来证明“魏晋南北朝时代(主要是南方)的文献里,常把“物”字作“人”讲,[1]这看法是完全正确的,但该文最后一段说:“这个‘物’字或者泛指众人,或者总指一切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汉书》卷62载司马迁搬任安书》,有‘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之语,这个‘物’只能是指人而不是指物,但是颜师古等人对这个‘物’字没有注,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也没有注。上面所引例句,时代最早的是记录西晋人的话,离开了司马迁的时代,至少有三个多世纪。这一…  相似文献   

2.
我在《说‘于’》一文里提出:“‘于’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个纯粹的介词,它只起一种单纯的介接和组合作用。”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是说:“古代汉语的‘于’字,比现代汉语的‘在’、‘到’  相似文献   

3.
“所”字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字。它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皆较为复杂,为了准确理解和掌握,特就《古代汉语教程》(解惠全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上、中两册的58篇例文进行共时及历时性分析。该书例文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而时间跨度最早为西周《尚书·无逸》,最晚为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涵盖上古、中古与近古,故可认为具有  相似文献   

4.
《左传·■公五年》中有“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样一段话。其中““辅车相依”虽仅四字,但说解却有颇多分歧。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注解《左传》的书籍,它在注释中云:“辅,颊辅;车,牙车。”自是之后,古今注本多沿袭此说。其中《古代汉语》就是一例,它把“辅”释为“面  相似文献   

5.
在汉字中,"他"是一个后起的俗体字,最初写作"它"。最古的字书《说文解字》没有"他"字,只有"它"字,段玉裁注:"它,其字或(假)‘佗’为之,又俗作‘他’;经典多作‘它’,犹言‘彼’也。"徐灏笺注:"古无‘他’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金瓶梅》,不可不注意它的语言。研究《金瓶梅》的语言,不可不注意其中的方言。最早注意到《金瓶梅》方言的是该书最早的读者之一,明代万历年间的沈德符,他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原本实少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遍觅不得,有陋儒补以入刻,无论肤浅鄙俚,时作吴语。”本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许多学者如鲁迅、  相似文献   

7.
给高中生上语文,有时讲点音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P245)《教参》译为“当时曹操的军队再加饥饿和瘟疫,死了的(有)一大半.”课文注释:“太半,大半.”“太”为什么会变“大”?又《苟子·富国》:“天下大而富.”译为“天下安定富足.”“大”是“泰”(平安,安定).原来“大”通“太”、“泰”.《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看来这三个字是初文(“大”)和后起字(“太”“泰”)的关系(古今字关系).这是从文字学角度的释义.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初,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载施耐庵的生卒年为1296—1370,《京本忠义传》残页中“军人每”中的“每”字,是元代常用字。《施耐庵墓志》说:“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罗贯中来福建,是谋求出版《水浒传》。福建刻《水浒传》时间早、数量大,是罗贯中来闽活动的结果。为了消除时人误会,罗贯中强调:“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表现出他的坦荡与实诚。《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正处于“变夷为夏”的阶段。它是“愤书”。愤,就必须有作为。《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处于“变夏为夷”的阶段,作者之隐痛可知。它是“哭泣”之书,导致了不作为。《水浒传》艺术风格体现为阳刚之美,《红楼梦》艺术风格体现为阴柔之美。中国文化的元气,尤在最具生命力的阳刚、激情与“天行健”的始源精神,“水浒气”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夜读韩愈的《师说》,两年前课堂上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那是一节平常的课。在讲到“尴尬”一词时,我问孩子们:“‘尴尬’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它说一句话?”孩子们的回答很完美。虽然教材要求“尴尬”一词只识不写,但我出于习惯,还是作了简单的提示:“‘尴尬’两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尴’是由‘九’和‘监’组合而成,‘尬’是有‘九’和‘介’组合而成。”说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10.
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作者共用了二十四个“为”字。这些“为”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表现的意义和语法特点有较大的区别或差异。本文拟就这些“为”字作以下简要辨析。1.动词王力先生说:“‘为’字是一个动词,是做的意思,但古人‘做’的含义非常广泛,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含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中的“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宇》:“却,节欲也。”先秦两汉时期“却”多以动词的形式出现,唐代以后,“却”开始虚化为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同时,“却”还作为介词;连词尤其是副词广泛出现在唐宋各种文献中。《水浒传》是产生于明代的优秀长篇作品,考察大量出现于其中的“却”字,可以使我们了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著名作家、语文学家刘半农,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最先把“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代词。鲁迅说:“‘她’和‘它’字是刘半农创造的”,“这是刘半半农打的一个大仗”。 周作人认为,“她”和“他”并用极好,但又怕印刷厂无“她”字之模,所以他主张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来代替”。凡遇女性第三人称时,他一概写成“他女”。  相似文献   

13.
古、今汉语人称代词中区别最大的是他称词,即第三人称代词。“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指称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设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54页)如果称呼他人,或者直呼其名,或者于脆省去;另一种方式是用“之”“其”“彼”等词,但却受到相当的限制。“之”是最常见的他称词。其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有的教师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时,解释“碉”字说:“硼堡是军事上防守的建筑物,它的周围是用石头砌的,所以‘碉’字是石字旁加一个‘周’字。”显然,这是把“碉”字当作会意字来教了。“碉”字究竟是不是会意字呢?这不能想当然。“碉”字的确与石头有关,左边的石旁,就是表示意义范围的,是个形符。但右边的“周”字却  相似文献   

15.
一、“○”是怎样“挤”进字典的 纪秀生先生说:“报纸书刊上,‘○’字的应用很普遍,如‘一九九○年’、‘中国足球队二比○胜日本队’等等。但是,这样一个应用很广的‘○’字,作为一个单个汉字被收录辞书中却是很晚的事。且不说《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近代辞书没有收录‘○’字,就连解放后1953年出版的(包括1971年修订版)以收当代常用汉字为主的《新华字典》也见不到它的踪影。将‘○’字最先收录辞书中的,首推通用量最广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  相似文献   

16.
《王力文集·汉语史稿》中《第六十节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今天普通话用‘走’字来表示,古人用‘行’字来表示。‘跑’的概念,古代用‘走’字表示。”此说给教学带来一个误区,以为古代“走”字都译成今天的“跑”,但从古代“走”表“走路”和“跑”的概  相似文献   

17.
琉球,又叫流求、琉求和琉虬等。我国古籍中最早出现“流求国”名称是《隋书》,其所载“流求国”究竟是指今之台湾,或今之琉球,迄今颇多争议,尚难定论。但是,学术界巳普遍认为,远在明代以前,中国与琉球的交往业已开始。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命行人扬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其  相似文献   

18.
“的”字从小就养成乱坐位置的毛病。一天,它到句子城的电影院观看喜剧大片《语文世界》,“的”字看见“树枝轻轻()摇晃”中间有一个空位,便一屁股坐了下去。“的”字正陶醉在《语文世界》的精彩情节之中,“地”字来到它的面前,彬彬有礼地说:“先生,请起来,这个位置是我的。”“的”字觉得奇怪,难道空位不能随便坐吗?它问:“为什么说这个空位是你的?”“地”字客气地说:“这个位置是语法博士给我安排的。因为像‘轻轻’一类用来形容中心词‘摇晃’这种动作的修饰语后边要用‘地’。”“的”字看见离“地”不远的“欢迎会异常…  相似文献   

19.
淴浴 《现代汉语词典》:“淴浴:<方>洗澡。”这里标明“方言”,指的是吴方言。其书例出自当代文学作品中。叶圣陶《一桶水》:“有些人跑上土堆,去浇阿掌的身体,嘴里喊着:‘给你淴个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六:“两天没淴浴,身上有点发痒。” “淴”字《说文》未收,其出现恐晚于《说文》作者许慎。蔡邕《述行赋》中始见:“周道鞠为茂草兮,哀正路之日淴。”晋·郭璞亦曾一用:“矞湟淴泱。”《江赋》入选《文选》。《文选》李善注云:“淴,水流漂疾之貌。”《江赋》用的是本义,《述行赋》则用的是引申义,义为“如水流逝,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两例中的“淴”与“淴浴”为“洗澡”义了不相涉。看来“淴浴”的“淴”是个同音代替字。  相似文献   

20.
王世贞的《鸣凤记》①是明代中叶后期出现的一部脍炙人口_的大型现实剧。它与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都是以昆腔演唱的并称为明代的三大传奇。此剧真实地描写了明嘉靖年间,严嵩父子专权跋扈。残害忠良、祸国殃民的罪行;歌颂了夏言,杨继盛等八位谏臣不畏生死、前仆后继,终于斗倒权奸的不朽功绩。可以说它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部描写社会现实的时事剧,也是一部反映晚明社会最深刻的现实剧。每每读它,总觉得它豪气纵横,气贯长虹;研究它,不仅因为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在艺术成就上又有其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