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北京市某三所打工子弟学校随机抽取301名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流动儿童施测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身体锻炼等级量表、学校归属感问卷以及城市适应问卷,探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特点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对城市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适应好于男生,初中生在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上得分显著高于小学生。(2)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与城市适应呈显著相关。(3)学校归属感在人际交往能力对城市适应四个维度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在体育锻炼对城市适应中的震惊与抗拒和探索与顺应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的热点之一是身体锻炼与身体自尊的关系问题.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坚持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有关运动能力的认知和评价受到体育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体育锻炼者身体自尊与非体育锻炼者差异显著并呈性别差异;体育锻炼与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及身体价值感三个维度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够改变身体自尊水平,尤其是提高运动能力的自我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3.
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验证锻炼动机的中介效应和性别的调节效应。研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体育锻炼动机量表(MPAM-R)、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1049名大学生(男579人,女470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显示:体育锻炼、锻炼动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间两两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体育锻炼对锻炼动机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回归效应显著,并分别解释变异的1.3%和6.2%;锻炼动机在体育锻炼基础上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回归效应显著,在体育锻炼解释一般自我效能感时具备部分中介效应,其效应占总效应值的14.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关系上存在差异。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锻炼动机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性别在其中起到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4.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培养竞争与协作精神;促进智育发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调整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5.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230名普通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采用的结构方程模型与研究假设和构想概念拟合度较好;锻炼条件、锻炼氛围和锻炼承诺三变量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坚持行为有较好地预测和解释。其中,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坚持机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因——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图(锻炼承诺)。锻炼氛围对锻炼坚持行为的直接作用路径在有无锻炼承诺群体中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即能使个体从无锻炼承诺向有锻炼承诺转变,促进有锻炼承诺的群体更长久地坚持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进行测量、调查和分析,依据体育锻炼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按不同锻炼水平将大学生身体自尊情况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锻炼水平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锻炼水平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具有显著差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就体育锻炼对大学生适应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相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表现出如下特点:1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新的挑战;2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及其处事能力;3具更强的抗挫折能力;4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总体水平高较高。  相似文献   

8.
运用郑日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在西南交通大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因子对人际交往影响显著,男生普遍好于女生;年级因子对人际交往影响不显著,但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好些;城镇因子对人际交往影响不显著。总体有53.40%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需要进一步改善。要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制度的优势、关注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人际交往、抓住各种契机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分别从体育锻炼对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运用体育锻炼手段干预时,性别和项目差异、不同锻炼强度和方式、锻炼频率、参与时间长短及长期与短期锻炼均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效果,但是缺乏横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自我监控状况及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明确了自我监控中哪些维度影响人际交往。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理想。(2)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总体水平受生源、年级的差异影响。(3)大学生的自我监控总体水平较高。(4)大学生的自我监控总体水平及外向维度与人际交往总体水平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5)自我监控中的外向维度对人际交往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心理测量和数理统计法探讨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间与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经常锻炼的焦虑因子得分显著低于中等频率锻炼和基本不参与锻炼的大学生;长时间锻炼的焦虑因子得分显著低于中等时间和短时间锻炼的大学生。根据研究结果分析高频率、长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干预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可能原因,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哈尔滨学院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喜欢体育锻炼,锻炼方式多选择散步、慢跑等项目,锻炼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压、改善情绪,锻炼频率普遍低、时间短.影响高校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有学习紧张,时间少;运动场地不够,器材设备太少;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无人指导,不了解锻炼的方法;害怕运动损伤,缺乏锻炼的兴趣.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提高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措施,旨在通过提高体育锻炼意识进而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种不同功能手机软件,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信运动、悦动圈、QQ运动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频率均有提高,其中悦动圈提高最大,其次是微信运动、QQ运动。微信运动、悦动圈、QQ运动APP的使用促进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运动态度量表维度上,实验组、对照组均值差异均有显著性,通过对对照组、实验组体育锻炼态度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开展悦动圈、微信运动、QQ运动APP实验对体育锻炼态度提升显著。在体育锻炼习惯的锻炼时间、锻炼频次均值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对比实验组的悦动圈、微信运动、QQ运动和对照组的意志品质指标,发现开展运动APP实验对意志品质提升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展开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和锻炼频率三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和锻炼强度均与心理压力成负相关趋势,要通过体育锻炼取得理想的心理效果,需要使锻炼强度达到中等强度以上,其次要保证足够的锻炼频率,最后要保证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与行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安徽省大学生锻炼动机呈多样化;(2)在体育锻炼的态度、次数、时数以及强度上也存在着显著的男女性别差异;(3)体育锻炼时段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别与年级差异;(4)体育锻炼的形式男女生也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目的性体育锻炼价值观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目的性体育锻炼价值观在各维度上认同程度的先后顺序为:身体促进、娱乐缓压、人际交往、自我实现和魅力追求。2.性别、专业、年级和居住地等人口统计学因素显著影响大学生目的性体育锻炼价值观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家庭各个要素进行了挖掘。研究表明:家长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父母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相关密切,兄弟姐妹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家庭居住地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法等对常州市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锻炼时间和频度、锻炼形式和项目及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目的明确并呈多样化,主要选择趣味性和运动量小、对抗性弱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喜爱参加集体等锻炼;每周锻炼次数和每次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场地器材不足、课外辅导的有效手段的缺乏等等是影响女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兴趣、需要和动机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约半数大学生有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且在性别、年级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体育锻炼需要度和真正参与锻炼的程度呈正相关系,体育锻炼动机和兴趣,同样影响着学生参加锻炼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对肇庆学院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课外体育锻炼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学生总体上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面较高,锻炼时间的选择及锻炼项目存在较明显的集中趋势,多数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抱有兴趣,锻炼动机具有多层次特征;在课外体育锻炼频度、每次锻炼投入的时间、锻炼负荷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场地器材缺乏、学业紧张等外在因素仍然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