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亚细亚的孤儿》中生活着一组神态各异的日本人群像,他们或可爱,或可恶;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惆怅失意,而以往对《亚细亚的孤儿》人物形象的分析却集中于中国不同知识分子或胡氏家族代表人物的典型分析,本文试图以日本人为焦点,对《亚》中日本人形象做一整理,以期完整对该小说人物群的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2.
《雾都孤儿》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但其中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十分复杂。在复杂和贫穷的生活背景中,多数人都被迫选择了通过作恶而活下去,但在窃贼团伙中,也仍旧有人坚持着内心的善,向往着真善美的生活状态。文章以分析复杂形态的人物形象为主,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为主对其善恶两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望文中内容能够为各个《雾都孤儿》读者提供一些人物解读方面的可用思路。  相似文献   

3.
狄更斯的小说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在描述小说人物形象时会运用幽默的艺术表现形式去刻画,是世界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家。《雾都孤儿》中的三位善良女性形象,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揭示了善良女性身上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4.
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故事情节悲壮、强烈,矛盾冲突尖锐、复杂,人物形象鲜明、崇高,剧中呈现出了程婴、赵朔、韩厥、公孙杵臼等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尽管他们身份不同,地位各异,但忠义仁善、侠肝义胆、自我牺牲、忍辱负重、舍生取义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一个个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不屈不挠。"忠义"是这部电视剧的灵魂,是情节设置的基石,是人物塑造的根本,是全剧精神旨向的精髓,是打动观众的魅力所在。剧中程婴的形象就集中体现了坚守忠义、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010-2011年《新闻联播》有关日本的新闻播报文本进行内容分析,试图揭示《新闻联播》常态报道下呈现的日本形象。  相似文献   

6.
孙雅琦 《天中学刊》2012,27(3):99-101
《伪满洲国》对日本军人形象的描写突破了"鬼子"形象的模式化,同时刻画了亲切平和的日本平民形象,带有很大的独创性。当然,这样的创新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日本人"在《伪满洲国》中蜕变的原因,除了作者陷入了她惯用的"温情写作"模式之外,还与作者当下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有关。《伪满洲国》在日本人形象塑造上的突破与不足,都代表了中国文学对于日本人形象塑造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狄更斯的作品往往结合自己贫困而艰苦的经历,加之对英国社会矛盾的深刻观察.他的小说<雾都孤儿>被波兰籍犹太导演波兰斯基改编成电影之后,获得了批评界和大众的广泛赞誉.作为故事人物之一的犹太人费金在电影中形象的再塑造体现了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世界文化语境下,对于种族歧视的反击和对各民族文化平等的社会思潮的认同,也体现了在后殖民主义时代下,对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抨击.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雾都孤儿》中重点描绘的是一名孤儿的故事,但透过小说中另外一个角色南希,我们可感受到人性的善恶形成。南希的成长环境与遭遇,让她成为了一名盗贼,尽管如此,她内心的善良仍然驱使着她追随爱情,甚至不惜放弃离开盗贼团伙的机会。该小说的背景是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我们通过解读南希的善恶形象,仍然可以看到人类的良知与人性光辉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困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更加强了对台湾的严厉控制,将台湾的政治、经济、化全部纳入“战时统治”。台湾新学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以下简称《亚》)便是在严密控制的环境下秘密进行写作的。《亚》于1943年开始创作,1945年完成,是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亚》是台湾日据时期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台湾新学创作的里程碑,被誉为台湾新学史上的“一部雄壮的叙事诗”。突出地体现了台湾新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11.
"赵氏孤儿"故事折射出如下集体心态:程婴舍儿救孤的情节及呈现方式体现出故事作者们将某些伦理原则预设性地置于其他伦理原则之上的伦理独断心态;将人的意义局限于作为实现先验伦理原则的工具;对贤圣人物内心世界"独白性"的想象。而在作为参照系的法国改编本中,伦理原则的对等辩难和人面对强势伦理原则时的自主空间则得到了呈现。  相似文献   

12.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虽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之中,但在"复仇"这一基点上仍具有可比性。二剧对复仇母题处理上的差异:就思想主题而言,《赵氏孤儿》是对社会、伦理的批判,《哈姆雷特》是对文化、人性的批判;就戏剧形态而言,《赵氏孤儿》以"故事"为中心,《哈姆雷特》以"性格"为中心;就人性刻画而言,《赵氏孤儿》是鲜明的个性与单纯的人性的统一,《哈姆雷特》是性格的复杂性与蕴涵的多义性的统一;就对传统文化、现实秩序的价值取向而言,《赵氏孤儿》是持认同和实用的态度,《哈姆雷特》是以否定和颠覆为旨归。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探讨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和中国元代杂剧大师之一纪君祥的名作《赵氏孤儿》两大名剧的题材取向、剧情结构、剧中人物特征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在现代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改)写(翻)译本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本文聚焦其中的关羽形象,探讨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接受,指出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情"取代"志",以对既逝美好事物的感叹取代对未来理想的追求.而结合对日本古典文学的深入考察可知,其根源是日本文学的表现悲美传统.  相似文献   

15.
台湾戏剧《人间孤儿》植根于台湾人社会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的主体意识,并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一主体身份的诉求。戏剧运用叙述、拼贴等后现代手法,以及对历史叙述的解构和重构,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观照,试图建构台湾的文化身份。然而,这些解构性极强的形式技巧却以落入另一种意识形态而告终,所谓台湾文化身份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剧《赵氏孤儿》的改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题材尤其是改编之作的大量出现,是近年来包括话剧在内整个文艺创作的重要趋势,其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国家话剧院同时改编的两出历史剧《赵氏孤儿》尤具代表性。以此为个案分析比较,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两出同名话剧在取材、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处理,而且可以窥见近年来话剧改编理念偏重改编者主体感受的发展变化,从而有助于我们对历史题材创作热潮形成原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记录“程婴救孤”故事不是“采摭荒诞”、“爱奇”,而实是司马迁开拓挖掘历史材料的重要表现。司马迁记录“程婴救孤”故事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是其现实人生体验与历史人物遭际发生共鸣的结果,其中蕴涵着司马迁深刻的幽愤和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命运以及生命意义等的追求与关切,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当代改编而言,突显人文精神是创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但其中又引发悲剧性的消解、复仇主题的解构、人性的驳杂等问题,因此,传统文本当代改编中人文精神的建构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元代戏曲《窦娥冤》与《赵氏孤儿》皆为世上一流悲剧作品。它们又异同分明:都有恶人交构其间,都表现了主人翁之意志,都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特色。但两者取材渠道不同,主人公复仇的方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既洋溢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又充满着正义与邪恶对抗的英雄悲剧意识。两者的结合,缔造了《赵氏孤儿》独特东方韵味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