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2011,(2):1
本书强调语文教师要树立鲜明的语文目标,语文要纳入育人的目标,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语文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书中记载了于漪老师如何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诲人不倦、永远进取的精神以及为教育事业不懈努力的感人事迹。I S B N:978-7-303-07731-1作者:教育部师范司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本书强调语文教师要树立鲜明的语文目标,语文要纳入育人的目标,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语文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书中记载了于漪老师如何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诲人不倦、永远进取的精神以及为教育事业不懈努力的感人事迹。I S B N:978-7-303-07731-1作者:教育部师范司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墨驰思深,书香人明.”“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些熠熠生辉、启人心智的话语,是我在历时半年通读了于漪老师的《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之后,最深的几点感触.  相似文献   

4.
“情美语文”的倡导者于漪老师主张语文教学应当“科学性与审美性兼具”。本文对于漪老师“科学性与审美性兼具”的语文教学艺术观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对其教学艺术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析,并从中得出三方面的价值启示。本文认为,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观是基于其独具特色的个人经历,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而形成的,当代青年教师尤其要充分学习她的教学精神和借鉴她的科学与审美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方法,真正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递真、善、美,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5.
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影响颇深。本文撷其一角"目中有人"审思深研,在教学实践中升华认识。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论述,即"目中有人"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情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6.
7.
于漪语文教育书简是研究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于漪老师高风亮节品格的突出体现,对当前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语文学习》从今年第九期起,开辟专栏,陆续发表,并向广大语文界同仁广泛征稿,敬请读者留意。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31日,“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首发式在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卫党委、教委、杨浦区委、区政府,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等主办,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杨浦区教育局等承办。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对我困人民进行“和谐教育”,学校首当其冲。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存不会生活,不会共处,缺乏实干精神.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等问题.如果不能通过语文教学将这些“病菌”消灭在课堂,耶么将会严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开展“和谐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0.
1959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于漪老师在教了7年中学历史后,被要求改行教语文。从此,整整一甲子,于漪老师始终在坚定地探寻语文教育之道。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80年代提出既"教文"又"育人",90年代初提出培养学生的"现代人素质",90年代中期主张"弘扬人文,改革弊端",21世纪初提出"教育要树魂立根",语文教学要"德智融合"。  相似文献   

11.
12.
《云南教育》2010,(24):28-30
参与20多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评审、领衔名师基地定期培训、指导制定上海“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82岁高龄的她,依然铿锵行走、奋笔疾书、呼吁呐喊。为了更多教师的成长,她不遗余力。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是接受教育的核心内容,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感受美,创造美。这就要求教育者以美的教学情韵构建和创造新型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渐增多,农村中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下面我就语文敦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直露的,抽象的,而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然而,笔者在听课中,感到不少语文教师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点上仍有明显误区:  相似文献   

16.
预习在语文教育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于漪老师的预习任务,重视文章核心的把握和教学重点的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界长期形成的理论和传统,也是现行统编教材预习要求的主旨。教师应充分吸收前人经验,利用好教材,做好预习指导。  相似文献   

17.
于漪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她主张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了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性质表述的变革。关于语文课程内容,她主张语文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重视语言积累,并呼吁推进课程内容的系统化,为语文课程内容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关于语文教学方法,她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认为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先导,要求重视语感的培养。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直露的,抽象的,而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然而,笔者在听课中,感到不少语文教师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点上仍有明显误区:添尾巴。有的教师每到一篇课文教学的结尾,总要加上一句:懂得了什么要怎么做要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加以思考和研究的。为此,教师必须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力求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切实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是培养、塑造人才的地方,理应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语文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摸索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也是新课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