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相约赏花去     
站在2010年的起点,我们的内心感慨万千。回望2009年的冬天,北京教育杂志社,忙忙碌碌,来来往往,热火朝天。研讨会、策划会,编辑部与专家、与教师、与作者、与读者反复论证;组稿、采访、编辑、写作,文编与作者、与被采访者、与文字一次次交流;封面、内文、标题、版式,美编与文字、与图片、与字体一次次对话。终于,在2010年到来之际,我们捧出了这份沉甸甸的答卷。  相似文献   

2.
要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认真处理好是与非、远与近、主与宾、内与外、点与面、静与动、疏与堵、赏与罚、虚与实、家与校等方面的关系,坚持学生本位思想,顺应时代特征,注重健康人格的内化过程,关注发展性评价,选好突破口,培育兴奋点,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自律成人,自立成才。  相似文献   

3.
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存在诸多复杂关系,应着重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即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质量与规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学、管理与教学、教师与教学、思想教育与学习、知识与技能、实习与实训、考风与学风、升学与就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十个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学校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关系和矛盾,容易顾此失彼。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视教育理念与大学制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科学决策与经验决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重点突破与全面提高、跨越发展与常规发展、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关系,研究、解决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实现自身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目标一致性出发,应当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交流与沟通体系,学校与社会的信息通报与反馈体系、舆论导向体系,家庭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传播体系、行为示范引导体系。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内容一致性出发,应当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教育与管理的协商体系,学校与社会的公共道德测评体系、社会行为监督和纠错惩处体系,家庭与社会的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融合体系。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世纪,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必须应对挑战,肩负历史责任:要讲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要讲政治,坚持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统一、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共产党领导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统一;要讲正气,坚持革命化与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统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统一、党管干部原则与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着力在好与快、质与量、新与旧、城与乡、人与物、强与富、软与硬、破与立、内与外、远与近等十个方面的结合上下工夫,实现新突破,在结合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有很多哲学性、思辨性的内容需要教师把握,如自主与导引、多元与取舍、超越与守本、生活与课堂、现代与传统、创新与务实、预设与生成等。在这些哲学性、思辨性的内容当中,“预设与生成”可谓“独领风骚”,谈论之多,评价之多,使用  相似文献   

9.
时代呼唤人文科学,人文科学应得到全面发展。但我国的人文科学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陷入了集体失语、话语权危机的困境之中。究其原因,除没有相应的社会现实基础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人文科学自己使自己难于发展,即被有用与无用、本体与主体、特殊与普遍、实践与理性、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启蒙与解放、人文与生态、尊德与问学、接着与照着等问题缠绕着而难于发展。提出问题,分析学理上的困境,旨在呼唤人文科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在课堂实践的演绎中出现了种种误解、曲解、歪解现象,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需要坚持哲学的观点,理性地处理好主体与主导、对话与倾听、合作与独作、预设与生成、教材与拓展、过程与结果、尊重与纠偏、民主与秩序、温度与深度、技术与艺术等十大关系,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使课改扎实、稳健、有序地向纵深处椎进。  相似文献   

11.
理查德·罗蒂立足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文化自由主义、相对主义和后哲学文化论,建立的协同性实用主义,批判分析哲学、现象学、传统的认识论、反映论、符合论和真理观,肯定解释学的功能与教化作用,否定客观性、绝对性、永恒性和不变性,反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实在论,主张解构形而上学,创立无冕哲学,提倡工具主义、约定主义、实用主义、多元主义,以及心灵与社会的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消弭了人存在的高贵性,是教师精神矮化的时代症候。这导致建基于此的教育科学、教师教育、教师道德等都对教师的本体性问题隐而不谈。此外,犬儒主义将相对主义与怀疑主义发挥到极致,让教师精神进一步衰微,教师丧失了教育信念,对新概念、新理论采取拒绝态度,教学走向娱乐化与迎合化。从卑微走向高贵,教师首先可以从对真善美的超越性理解与追求入手,重思教师职业的爱与卓越,重思教师生活的审美性,让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具道德与审美实践之意蕴。其次,需要把教师教育从科学恢复到人学,进行本体论、存在论的思索,实现教师的觉醒与解放,进而让教师获得人之为人的高贵。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战略高度对巡视工作作出新部署,强调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巡察是巡视的延伸,巡察整改决定着巡察的实际效果。从近年来全国巡察整改的实践看,影响巡察整改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在于原则性,二者密不可分且巡察整改的原则性与实效性呈正相关态势,即被巡察党组织自我革命精神强,整改的原则性就强,整改实效性也强,反之则弱。分析原则性与实效性的内在关系,探究巡察整改的基本原则,可以从立足实际、立足长远、立足公平、立足发展四个方面提出增强巡察整改实效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传统黎族惩罚机制中惩罚权执行者、惩罚方式措施、惩罚程序、价值构成进行系统梳理。建议在坚持法文化多元性理念下,吸收和保存传统黎族社会惩罚机制中和谐成分,且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视野下,通过对传统黎族社会惩罚机制中野蛮性因素改造,最大程度维护黎族人民利益和内部稳定。在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政府与民间找到某种平衡,克服双方各自不足,互为补充,确保社会规范体系完整和效力,实现传统黎族社会习惯法的现代化转型,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1月,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国际论坛在中国上海召开,作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领域的首次学术性国际盛会,本次大会兼顾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其规模大、规格高、成果多、影响大、意义远,其宗旨:总结经验、展望发展、促进研究、推进应用、加深产业界和学术界交流与对话.并构建了国际化的协作研究与发展平台。通过对本次会议背景及会议情况的分析.重点阐述和分析了会议专题讨论的五个主题和相关内容,包括论文专题划分、依据作者所在区域划分,并对整个论文和报告内容进行全面概述。最后,给出总结与展望。以期深入推进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的研究与发展之路.探索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标准研制一产业发展一教育应用”一体化推进的发展新模式,构筑一个“全”学习数字化教育生态新环境.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回顾生态控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介绍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的特点;提出茶园病虫草害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总结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概括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策略与技术措施;展望茶园害虫草害生态控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招牌名称是民族文化土壤中形成并传承、发展的文化产品,是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载体。招牌名称与民族的历史、思想、心理等文化内涵密切相关。透视招牌名称,可以了解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籍、社会背景、制度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也可感悟传统伦理道德、爱国思想、群体意识等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还可窥见祈福求吉、怀旧归真、求新求异等心理因素。可以说,招牌名称是民族文化的镜像。  相似文献   

18.
从知识与信息,意识的关系,知识与认识,实践的关系,知识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三方面来揭示知识的哲学寓意;知识是人类制作并用以交流和享用的信息,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所形成的内在意识的外在显现;知识既是主体对事物认识的结果,又是对象性活动主体本质力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知识是生产力的内在因素,它制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审美心理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 ,即审美期待、审美展开和审美弥散 ,而审美心理特点包括直觉性、个体性、情感性、自养性和创造性等五个方面 ,并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与非理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是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思想基础。受叔本华影响,劳伦斯把生存意志作为人物行动的基本动力,这主要表现为向性力和精神占有欲。受尼采影响,劳伦斯赞美躯体,重视生命的内在能量和自我超越性,并与基督教决裂,成为西方基督教道德观的激烈批判者。劳伦斯在性与无意识这两个领域,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接受,也有超越。弗洛伊德与劳伦斯都把性、无意识与文明对立起来,但弗洛伊德进行的是否定性研究,强调对其疏导和控制,劳伦斯则认为性与无意识是原初的创造性力量,是生活的源泉,是对抗人之社会化和理性化的正面力量。非理性主义丰富和深化了劳伦斯对现代人心理世界的理解,加强了他的小说的社会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