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是民族文化启蒙教育的思想财富,是塑造少儿公民人格的有效载体。通过龙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够传承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思想修养、文化素养、艺术品位和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热爱祖国、传承龙文化的情感,养成独立弘毅的人格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言能力的培养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初中学生,语文教师应具有使命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深深地植根于他们心中,使他们成为高素养的中华人。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学习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具有培养人格精神、陶冶个人情操、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积累、提高民族素养的积极作用。文言文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记录的有秀美的山川风物、质朴的民俗民风,表现优秀人物的优秀品格,拥有多方面的审美特质。引领学生学好文言文,对传承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弘扬传统文化,塑造健全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但部分学生人格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文章针对大学生人格现状,分析了我国传统“理想人格”内容对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提出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用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熏陶、影响、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从而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针对学生的心理、道德、审美等人格特点,以人为本,实施文化养成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养成健康的消费理性、文明的恋爱观、科学的性道德观及相应的实践能力,养成文明上网、自觉抵制消极网络文化信息影响的好习惯等,在循序提升他们公民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塑造学生健康的主体人格、培养优良公民群体、促进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的任务即在于提高大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学中注重挖掘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张海荣 《成才之路》2012,(20):28-2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散发异香的奇葩。它是下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情感和历史的最生动的载体和最集中的体现,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和精髓。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在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伴随其共同发展起的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象征,象征着我国的历史发展,象征着民族的智慧结晶。传统文化自身携带的浓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传统文化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同时,文化的传承也是通过最基础的语文教学来进行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养。  相似文献   

9.
经典书籍是最有价值、最值得反复品鉴的,它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经典诵读活动,是传播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要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化典籍,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教给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经典诵读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将知识内化,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和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0.
美育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诵读不仅是一种较为科学、经济的文化遗传方式,而且对儿童人格的养成、情操的陶冶、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即要求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相似文献   

12.
张翼 《成才之路》2014,(29):78-79
正曾经有人说: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我们应该日日诵读经典,让经典浸润我们的灵魂,从而使人生得到启迪,使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逐渐养成,这样的生命才能掏溶出深度和高度。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是经典文化的传承者,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习惯,教会他们诵读的方法更是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宝贵资源,其中不仅凝聚了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因此,本文从传统文化层面出发,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认知世界、感悟人生的重要学习过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因阅读而提升人文素养,因阅读而获得独立人格,阅读使学生利用学习的手段获取前人的宝贵经验,为他们的人生增添色彩。在阅读过程中,正确的方法是保证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以及独立人格养成的关键。在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我们要注重研究阅读教学及课外阅读的作用,使学生有效提升人文素养、养成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15.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团队精神和价值观取向,其主要内容是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体现了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用班级文化的氛围来薰染学生,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完善自我,铸造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6.
探讨摄影课程与传统文化艺术进行融合美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意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研究认为:融合美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格修养,让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融合美育有利于大学生民族观、国家观的养成;融合美育的教学内容可以从思想情感表达、意境营造、构图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教师在美育专题课教学前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艺术与美学的相关著作,课后需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拍摄训练,并给予及时反馈。  相似文献   

17.
刘力行 《教师》2019,(16):11-12
班级是学生生命成长、品德素养养成的体验场,是学校育人实践的主要阵地。任何道德品格的养成与行为品质的培育,无不是在实践中累积生成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渗透着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学生认同的、具有归属感和强大内驱力的班级文化,不但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能为学生的品德素养培育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润泽学生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渗透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对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价值体现,是学校的灵魂所依,是办学的宗旨所在,是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层次的重要手段.依托植物的自然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态、物质等方面的无私贡献,通过植物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以全新的视角传递给学生生态的、审美的、人格的、信仰的、艺术的精神享受和价值认同,既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充实课程思政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朱俊文 《成才之路》2020,(9):124-125
小学阶段是夯实基础、培养语文素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将中华传统历史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了解传统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化意识,更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章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探究如何将中华传统历史文化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楹联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以其凝练简洁的语言,包含无比丰富的内涵及意蕴,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语文课堂引入楹联文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并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字,在不断学习中去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