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模型思想是小学数学三大基本思想之一,它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创造,有数学应用的地方就有数学模型的存在。数学模型是把真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数学模型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方程”就是表示现实世界中具有等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方程”模型就是从生活实际原型或创设的现实情境出发,剔除非本质的元素,提炼出有效因子,用数学符号表示出等量关系,并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方程”教学中,我们要融入“方程”的现实情境,在现实背景中经历模型化的过程,体验“方程”的价值,理解“方程”的意义,构建“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2.
正模型思想是小学数学三大基本思想之一,它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创造,有数学应用的地方就有数学模型的存在。数学模型是把真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数学模型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方程"就是表示现实世界中具有等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方程"模型就是从生活实际原型或创设的现实情境出发,剔除非本质的元素,提炼出有效因子,用数学符号表示出等量关系,并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方程"教学中,我们要融入"方程"的现实情境,在现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建模是数学与现实联系的基本途径,在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我们将初步感知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学会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方程是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关键之处是根据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恰当选设未知数,从而列出方程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数学模型方法与小学数学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数学模型方法的含义大家知道,恩格斯曾给数学下过一个定义: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这个定义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核心。人们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逐步地从数学的角度抽象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种“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就是数学模型。所谓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对各种实际对象作出抽象或模仿而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叫做数学建模。将所考察的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构造出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和解答,使原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讨论的数学模型.是指所研究的具体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关系的数学表达。也就是说,它是运用各种数学符号、公式和方程来表示出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在这种表示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抛弃了一切与关系无本质联系的属性。所以数学模型是一种数学抽象,它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现实中提出的某个问题,用数学的观念、思想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经过深入分析之后,做出一个与实际问题相吻合的数学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数学求解之后,给数学问题作出现实解释。这种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就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仅从几种常用的方法给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列方程解决问题就是把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方程模型抽象成数学问题.这类问题大多难在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相等的数量关系,即我们通常简称的相等关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六种找相等关系的方法和策略,遵循这些方法去找相等关系,就可以让学生顺利的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问题.1利用题目中的关键语句直接找相等关系有一些应用题的文字叙述中就包含了能体现相等关系的关键词或语句,可以直接把这些关键词或语句用笔划下来,稍加整理就是要找的等量关系.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化归思想和建立数学模型。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基础,等量关系不正确,列出的方程必然就不正确,或者根本就列不出方程。在一元方程应用中的寻找等量关系,用工作量问题或用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来实现化归思想和建立数学模型,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的内容,它承载着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过渡的重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  相似文献   

10.
方程建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新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的重点内容之一.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我们应该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数学关系式为依托,通过审题弄清具体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学会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根据实际作出正确的取舍,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如何在实际经济生活以及反映时代特色的热点问题等不同的情景下,跳出思维上题“型”的限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以下简要阐述思考和解题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要求人人学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并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特点就越来越明显了.而方程又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著名的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过“与其说学习数学,倒不如说学习‘数学化‘”,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个重要模型,方程的出现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从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更感受到从实际问题到方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被广泛关注。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是新课改理念在生活中的重要体现。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结合与应用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过程,是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的一个难点。笔者对方程(组)、函数及不等式(组)这一类数学建模的难点形成试以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方程(组)、函数以及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等关系、相依关系以及不等关系)的3种重要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一用数学符号建立起方程、不等式、函数等,以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一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4.
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解实际问题时,方程是表达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不等式是表达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而止确地理解问题情景,从多种角度思考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寻找数量关系的数学化表达方式,检验方程或不等式本身以及它的解的合理性。笔者浅析“至少”、“至多”问题中如何正确设未知数,建立方程或不等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找出所需的量,把所需的量都用含已知量或未知量的代数式表示出来.进而列出方程.下面我们结合例题谈几种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内容分析及学情说明 方程是表示现实世界中一类具有等量关系问题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既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又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分式方程是解方程中最基本而且重要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是今后学习其他方程、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根据给出的情境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再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符号化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方程是表示现实世界中一类具有等量关系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工具.它既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又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一元一次方程,是所有方程中最基础的起始部分,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后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提出:"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那么,什么是"数学模型""模型思想"?只有方程、不等式、函数才是数学模型吗?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除方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0.
从“算式”到“方程”是任何一个学习“数与代数”的人必须要经历的一道“坎”。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就是“从算式到方程”,这一章的引言中这样说:“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它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研究许多问题时,人们经常用字母表示其中的未知数,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然后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然而,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