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满井游记》这篇山水小品在写景艺术上妙用笔法,以心摄境,层层点染,再现春天到来时满井的春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记游写景,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即抓住此地别于他地,此景别于他景的显著征象和标志。阅读游记,就要仔细体味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来写景的。如《满井游记》,抓住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的显著征象来描写。文章以“渡色乍明”“晶晶然”“娟然如拭,鲜妍明媚”描写河流和出峦色调的变化;以“柔梢披  相似文献   

3.
“满井”位于北京东直门外,满井的“井”是个水泉,水面经常比井边高,那里是明清两代的游览胜地。游记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曾作过吴县(今江苏吴县)知县、朝廷礼部主事等官。面对官场腐败,朝内党派斗争激烈,为逃避现实,曾多次退守田园,寄情山水。《满井游记》写于1599年农历2月22日,是一篇文情并茂、清新明快的写景小品、游记佳作,具有意境美、映衬美、语言美的特点,可谓初春游满井,春在满井中。意境美。文中展现了三幅画图:一幅是“北国初春风光图”:“冻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彻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河流开…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代山水游记,诸如《小石潭记》、《石钟山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岳阳楼记》等等。现在我们来看看《虎丘记》(见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它是一篇山水游记,但与其他游记相比,不仅在文风上充分体现了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而且在写景,尤其是人景的描写方面更有独到之处。这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要求同学们“着重体会写景的妙处”。那么,怎样体会呢?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涵泳。  相似文献   

5.
满井,是北京东北郊的一眼古井,井口高出地面,泉水趵突,又高出井口,故称满井。《满井游记》是袁宏道游满井之后所作的游记小品。作者以清新恬淡、自然秀美的笔调,叙写了满井的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情景交融,呵为一体。摹景状物,力透纸背,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描写能力。“高柳夹堤”,初春,柳树发芽,是最引人注目的植物,放眼夹堤高柳,悉收眼底,故作者以柳代春。“土膏微润”,一“膏”字,极言土地之肥沃,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张目,“微润”与“天稍和”呼应,  相似文献   

6.
《满井游记》是明代公安派散作家袁宏道写的一篇清新隽永的山水小品,它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当时北京近郊有名的风景区满井一带的早春景象。在学习中,我们要把它与一般单纯写景的章区别开来,要在吟咏诵读中,体味其深层的意蕴,要通过作品外在绘景的“形”,  相似文献   

7.
何环永 《甘肃教育》2003,(12):25-25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选有袁宏道《满井游记》一文,“阅读提示”中对该文的诠释是:“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表达了一个‘城居者’整个冬天‘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笔者熟读全文后,思忖再三,觉得其中“表达欢快心情”之说似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8.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写景层次分明,比喻新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心情。教读本文,怎样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会本文准确生动的写景方法呢?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整个课堂教学做到“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以议加强读,以练巩固读”,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读读议议,从中了解思想内容,体会了写景方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以读为主”,落实字、词、句这是一篇文言小短文,怎样去识字积词,弄懂句意?我没有串讲课文,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精读、背诵等具体言语活动实践,…  相似文献   

9.
首先,写游记,要写景状物,因此,抓住景物独特的特点,取得真切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像《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章,对景物的描写独具特征,给人以新鲜、深刻的印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这样的描写,把溪流的曲折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把岸势的形象逼真地展示出来了。《满井游记》中,写水、写山、写柳,无不体现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满井游记》是一篇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作者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以清新的笔调,细腻而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读后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觉。原文共三段,选作教材时,删掉了最后一段。“满井”在北京东直门外,因那里有古井一口,“径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故得名。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廿二日,袁  相似文献   

11.
学了十多年的文言文,感触颇深的莫过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散文小品《满井游记》了。它虽无《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的博大胸襟和抱负,也没有《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慨,但它却能以“清新流丽”的笔法“独抒灵性”。其情与景的水乳交融令人赏心悦目,而蕴藏其间的深邃哲理,更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主张“性灵说”的“公安派”,强调诗文要“独  相似文献   

12.
“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让公安派和袁宏道的名字标炳史册。“性灵”即是“性情”,“独抒性灵”就是特别强调文章要抒写自然天真之趣味,因此并不怎样强调“理”。而有意思的是他的传世之作《满井游记》在充分表达自然天真趣味的同时却是理趣盎然,韵味悠长。这是不是作家创作理论和实践上的悖论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人们经常说“自然之理”、“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3.
满井,位于北京东北郊,出安定门往东四五里便到。明清两朝,这里是京城人士游览的地方。袁宏道这篇《满井游记》,写春天游满井的愉快,写得自然朴素,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  相似文献   

14.
袁宏道在文学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因而他写的散文清隽流畅,活泼生动,在明代散文中自成一格,开拓了小品的领域,丰富了表现方法,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他的《满井游记》构思隽美,细节精美,语言优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一、构思隽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意的理趣美,一是结构的和谐美。所谓立意的美,是指散文立意或以“思”之深取胜,或以“情”之醇取胜,或以“理”之奥取胜,或以“趣”之妙取胜,或以“美”之奇取胜。《满井游记》的立意,美就美在立意富有哲理的  相似文献   

15.
《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它根据作者发现景物的先后次序,采取了先远后近,远近结合,有实有虚,虚实并举;忽静忽动,动静谐调的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山光水色、情景交融的游春图。袁宏道,字中郎,湖北公安人。是明代中叶的文学团体“公安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文学创作上继承了李贽的文艺思想,反  相似文献   

16.
小品文略谈     
同学们,你们或许对“小品文”这种文体会感到有些陌生,其实,小品文犹如一丛清幽淡雅的兰花早已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默默留下了馨香。现在就让我们循着这幽香踏入课本一睹她的“芳容”。我们不妨先“采撷”其中两朵进行“观赏”。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字。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文中仅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尽管当时作者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  相似文献   

17.
《虎丘记》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最后学到的一篇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他所倡导的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要作家表现个性,抒写真情。《虎丘记》是明万历二十五年,袁宏道辞去吴县县令后,漫游江南,探赏山水名胜时,写下的数十篇游记中的一篇佳作。文中寄情山水、放浪丘壑的潇洒,不由使人联想到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那“醉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醉翁形象。将两篇佳作比较阅读,就会发现有许多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有三:一、主题思想相同。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愉悦闲适的主题。《虎…  相似文献   

18.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作者观察入微,描摩细致,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它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特体验。面对一篇学生已经上过的课文,面对一篇我第一次授课的古文,面对新课程的一系列新理念,我如何把这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呢?  相似文献   

19.
曹飞 《快乐阅读》2011,(25):140-141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书"即书信,这篇短文是他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这封书信几乎通篇都是写景,写了富春江上秋天美丽的景色,也许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要把观赏到的领略富春江上的独特景色告诉朋友。  相似文献   

20.
《考试》2007,(12)
【教学目标】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一直吸引着元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让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