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鱼之乐     
庄周 《现代语文》2004,(1):18-18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译文:智慧的庄子和聪明的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从容自在地在水中游,这真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会知道它是否快乐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会知道我不懂得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的确不是你,确实不知道你在…  相似文献   

2.
生活真幽默     
子非鱼语文老师讲课文,讲到庄子与惠子那篇,读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时,老师说:"惠子应该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这时庄子应该又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知我不知鱼之乐。’……"全体皆晕。  相似文献   

3.
一、庄子是如何"诡辩"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选了两则庄子的故事,第二篇记载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一段著名的对话.文章中的惠子,是庄子一生的论敌兼朋友.惠子在认定庄子不应该"知鱼之乐"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相似文献   

4.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你平时所喜欢玩味的,我现在借这个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20):184-185
<正>《庄子·秋水》中一同出游的庄子和惠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每看到这句话,我都不禁会想,倘若庄子和惠子都来养鱼的话,一定是庄子的鱼比较快乐。道理很简单,庄子懂得鱼儿只要自由自在生活在水里便会很快乐,而惠子既然会认为身为人的庄子一定无法体会鱼之欢乐,那么想必他自己更加不会懂得鱼儿真正的快乐之源。若将学生看做  相似文献   

6.
观鱼     
渔 ① 于池② 者 ,沉其网而左右縻之 ③ 。网之缘 ④ ,出水可寸许。缘愈狭 ,鱼之跃者愈多 :有入者 ,有出者 ,有屡 ⑤ 跃而不出者 ,皆经其缘而见之。安知 ⑥ 夫鱼之跃而出者 ,不自以为得耶 ?又安知夫跃而不出 ,与跃而反入者 ,不自咎⑦ 其跃之不善 ⑧ 耶 ?而渔者视之 ,忽不加得失于其心。嗟夫 !⑨人知鱼之无所逃于渔也 ,其鱼之跃者可悲也。然则 ⑩ 人之跃者何也 ?[注 ]:①渔 :捕鱼。②池 :池塘。③縻 :系 ,窜动。④缘 :边。此指网口。⑤屡 :多次。⑥安知 :怎么晓得。⑦咎 :归罪 ,责怪。⑧善 :好的。⑨嗟夫 :叹息。⑩然则 :作顺承连词 ,本是“…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进程中青少年理想人格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知鱼之乐《庄子·秋水》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次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漫步,庄子看见水中的鱼从容地游着,便说:鱼儿真快乐啊!惠子便说:先生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庄子便答说:先生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儿的快乐呢?惠子回答说:我  相似文献   

8.
秋水时至①,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②渚③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④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⑤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⑦仲尼之闻,而轻伯夷⑧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⑨”①时至:随着时令来到。②涘(s尙):水边。③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④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⑤向若:面对海神若。⑥若:如,比得上。⑦少:小看。⑧伯夷:人名。他曾以不食周粟表明自…  相似文献   

9.
荐贤贤于贤     
【原文】子贡①问大臣②子曰齐有鲍叔③郑有子皮④子贡曰否齐有管仲郑有东里⑤子产⑥扎子曰然我闻鲍叔之⑦荐管仲也子皮之荐子产也未闻⑧管仲子产有所荐⑨也子贡曰然则⑩荐货贤于贤曰知贤知也推货仁(11)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12)焉【注解】①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②大臣:这里指名臣贤相。③鲍叔: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交友。公子纠死,荐管仲于齐桓公,以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着鲍子。”④子皮:春秋  相似文献   

10.
赞刘谐     
有一道学 ② ,高屐大履 ③ ,长袖阔带 ,纲常之冠 ,人伦之衣 ④ ,拾纸墨之一二 ,窃唇吻之三四 ,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⑤ 。时遇刘谐。刘谐者 ,聪明士 ⑥ ,见而哂曰 ⑦ :“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⑧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 ⑨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⑩ 。’子何人者 ,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 :“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闻而善曰 :斯言也 ,简而当 ,约而有余 ,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 ,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 ,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注释】①…  相似文献   

11.
正材与不材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①,①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日:"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②得终其天年③。"夫子④出于山,舍于故人⑤之家。故人喜,命竖子⑥杀雁⑦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⑧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⑨?"庄子笑曰:"周⑩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相似文献   

12.
庄子送葬     
郭俊臣 《阅读与鉴赏》2007,(9):67-67,71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①,使匠石斫之②。匠石运斤成风③,听④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⑤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⑥死久矣!’自夫子⑦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相似文献   

13.
孙叔敖纳言① 贾谊 孙叔敖为楚令尹②,一国③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④衣粗衣⑤,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⑥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⑦,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⑧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⑨。”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⑩,官益大而心益小(11),禄  相似文献   

14.
给猫起名儿     
乔奄家畜一猫①,自奇之②,号于人曰"虎猫"③。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④。"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⑤?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⑥,风倏散之⑦。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飈起⑧,维屏以墙⑨,斯足蔽矣⑩。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 *,,维鼠穴  相似文献   

15.
短文译注     
公孙仪①相②鲁③而嗜④鱼,一国尽争买鱼而卖之。公仪子⑤不受。其⑥弟子⑦谏⑧曰:“夫子⑨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⑩唯⑩嗜鱼,故不受也。夫即(12)受鱼,必有下人之色(13);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14);枉于法,则免(15)于相。虽嗜鱼,彼(16)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17)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有恃也。”  相似文献   

16.
宋昭公出亡     
昔①宋昭公②出亡③,至于境④,喟然⑤而叹曰:“呜呼⑥!吾知所以存亡。被服⑦而立,侍御者⑧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⑨者!’外内不闻吾过⑩,吾是以紒紜矠至此,吾困宜紒紝矠矣。”于是革心易行紒紞矠,衣苴布紒紟矠,食紒紡矠,昼学道而夕讲紒紣矠之。二年美闻紒紤矠,宋人车徒紒紥矠迎而复位,卒为贤君紒紦矠。谥紓紛矠为昭公。既紓紜矠亡矣而乃寤紓紝矠所以存,此后醒者也。———《新书》  相似文献   

17.
美文采撷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①之,曰:‘思无邪’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④於事而慎⑤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⑥。”子曰:“三军可夺⑦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见贤思齐⑧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⑨,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⑩,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注释:①〔蔽〕概括。②〔思无邪〕“思”发语词无意义,“无邪”是直的意思。“思无邪”是“无不出自真情”的意思。③〔隅〕…  相似文献   

18.
景清借书     
景清①倜傥尚大节,领乡荐②,游国学③。时同舍生有秘书④,清求而不与。固请⑤,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⑥于祭酒⑦。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日:“此清灯窗所业⑧书。”即诵辄卷⑨。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⑩以此相戏耳。”(选自《泽山杂  相似文献   

19.
(一)(延)拜①武威②太守③,帝④亲见⑤,戒⑥之曰:“善事⑦上官,无失名誉。”延对⑧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⑨不忠’。履正⑩奉公紒紜矠,臣子之节紒紝矠;上下雷同紒紞矠,非陛下紒紟矠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紒紡矠。”帝叹紒紣矠曰:“卿紒紤矠言是也。”(选自《后汉书·任延传》)〔注释〕①拜:授与官职。②武威:在今甘肃省。③太守:一郡的最高长官。④帝:此指汉光武帝刘秀。⑤见:接见。⑥戒:同“诫”劝告。⑦事:侍奉。⑧对:回答。⑨私臣:怀有私心的臣子。⑩履正:履行正道,走正路。紒紜矠奉公:奉行公事。紒紝矠节:气节,操守。紒紞矠…  相似文献   

20.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客足耳,然则侧足而垫之至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译成现代话就是:“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途’。庄子说:‘知道无用才能和他谈有用,天地并非不广大,人所用的只是容足之地罢了,然而如把立足以外的地方都挖到黄泉,人所站的这块小地方还有用吗’?惠子说:‘没用了’。庄子说:‘那么无用的用途也就明显了。”’庄子这段话见于杂篇的《外物》。人类的审美观基本可以概括为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