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祝福》的教学中,有几个问题时时萦绕在心头,那就是《祝福》与《灯下漫笔》、祥林嫂的被逼“再嫁”以及阿毛的惨死。从课堂上下来,内心的忿郁之情实难平抑。眼前总是闪着祥林嫂抛尸雪野的惨景,耳边响起鲁迅先生的怒吼:“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灯下漫笔》) 我细细地体味着鲁迅先生的话语,似乎看到鲁迅先生那“横眉冷对”的目光,在赤县难明的长夜云空闪烁,那令人心惊肉跳的“人肉筵宴”,正在富人的“祝福”供桌上  相似文献   

2.
鲁迅十分关怀和同情中国妇女的命运,他曾悲愤地指出,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最为悲惨,简直比奴隶还不如,因为奴隶之下,还有“比他更卑的妻”,“供他驱使”(《灯下漫笔》)。他通过杂文,也通过小说,深入地揭示了一代妇女被压迫受凌辱的痛苦遭遇,表现了她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杂文的一面旗帜,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师。杂文大家夏衍在《杂文复兴首先要学鲁迅》(《新观察》1982年第24期)中,说他自己写杂文“先学鲁迅,后来是学绀弩,绀弩的‘鲁迅笔法’几乎可以乱真。”当我们把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高中语文第三册)与聂绀弩的《我若为王》(第二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被选入人教版统编教材第三册.这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幸事!说其幸,是因为,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等等这些文章的熏陶后,他们对鲁迅的吁求已逐渐由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阅读,开始与鲁迅的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了。此时给他们介绍像《灯下漫笔》这样的一些杂文是及时的,  相似文献   

5.
《灯下漫笔》是收在鲁迅的杂文集《坟》中的一篇,自然是杂文了。什么是杂文? 我们今天的看法,杂文是从散文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可是鲁迅在《 且介亭杂文·序言》中却另有解释,他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 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 ,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以《坟》为例,鲁迅称之为“杂文”,却并不认为 是一种文体,他在《题记》和《写在〈坟〉后面》中一再说明所收系“体式上截然不同的东 西”,是“古文和白话合成的杂集”。不…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从亲历的钞票折价兑换现银的一件生活小事中,翻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沉重话题。文章涉及时空之广阔,揭示的主题之深刻,蕴含的感情之强烈,用语之辛辣,情理之交融,让人叹为奇文。而读或教鲁迅的杂文,我们已形成一种心理定势———那就是批判现实,痛斥丑恶,撕碎面具……诚然,鲁迅先生确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一位痛苦的“诗人”,但是我们是否只能永远去舔痛苦的伤疤,吮腐恶的脓血呢?我反复咀嚼《灯下漫笔》结尾“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一句,我…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2000年第7期登载了季建飞的《“祝福”当在何日》。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绍兴籍中学教师,有必要在这里谈谈绍兴的过年习俗,来解决季建飞的疑问,对理解鲁迅的文章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送灶和祝福在绍兴的风俗里,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鲁迅在诗《庚子送灶即事》和杂文《送灶日漫笔》和小说《祝福》中都写了送灶的事。绍兴人叫“送灶司菩萨上天”。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监察员”,一家的凶吉祸福全由他掌握着。灶神像两旁有一副对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的日子是农历12月23夜,据说是玉帝召集灶君的“汇报会”报到的日  相似文献   

8.
一涉笔成趣、幽默诙谐是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埃德加·斯诺在《鲁迅——白话大师》(见《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中说:“在鲁迅几乎所有作品中都突出地表现了他那‘笑’的天才”,他善于“把讥消、讽刺和微妙的幽默结合起来。”斯诺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这个特色在鲁迅的散文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大约由于鲁迅曾经激烈地批评过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的缘故,有人就以为鲁迅是不赞成幽默的。这是一种误解。林语堂办《论语》杂志提倡“幽默”之初,鲁迅曾亲自为其撰稿,以示支持,他那篇连标题也颇有滑稽感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便是发表在《论语》半月刊第十三期上的。这篇纵意  相似文献   

9.
曹权 《文学教育(上)》2008,(18):110-110
“匕首”、“投枪”,这是对鲁迅杂文公认的评价,那么,《灯下漫笔》这支“投枪”,其矛头所指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教材以来,似乎已有定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个版本的教学参考书都把文章的观点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很显然,教材编者认为,鲁迅这篇文章的批判对象主要是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0.
“鲁迅”笔名的用意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这个笔名的意思是什么呢?鲁迅曾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苯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较好的人。...  相似文献   

11.
学习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之前,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怎么检查呢?突然记起了几年前的那堂课。  相似文献   

12.
"匕首"、"投枪",这是对鲁迅杂文公认的评价,那么,《灯下漫笔》这支"投枪",其矛头所指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教材以来,似乎已有定论,由人民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个新的话题:睁了眼看以后,会不会看?我们还是从鲁迅的一篇文章说起。题目叫《夜颂》,文章一开始就宣布自己是一个爱夜的人。接着,就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  相似文献   

14.
《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其思想深刻、语言极富表现力,但高中生解读文本有一定难度.如何教授这篇有难度、有深度的文章,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难题.一次校级公开课活动,我有幸听了一堂同事执教的《灯下漫笔》.在现场观摩中,师生的表现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如何做到难文简教,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我觉得应该在这些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5.
【设计思想】 《灯下漫笔(节选)》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饱蘸激愤之情的奇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最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三个:①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写“钞票兑银”?②鲁迅为什么说“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我们”就真的那么自甘堕落吗?③怎么理解鲁迅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有鉴于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更好地体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尤其是作者独特的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6.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用到了他的身上。早在1981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2005年6月第2次印刷)认为鲁迅《灯下漫笔》一文中的“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相似文献   

18.
任新英 《甘肃教育》2004,(10):27-28
“鲁迅文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灯下漫笔》中,鲁迅以深邃的目光,穿透几千年中国的历史风云,凝结成一个痛苦的结论:中国人的历史不过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怪圈中恶性循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走出这个怪圈,中国百姓从来就没有做过一回真正意义上的“人”,顶多不过是奴隶(或叫“牛马”)。文章最后,深切希望青年一代改变这一悲哀的现实,创造一个全新的民主社会。学习这篇文章时一定要让学生领会这一精神实质,并让学生明白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每一类作品都有说不尽的内涵,通过“黑夜意识”这个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单独阐述的角度,来解读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从而进一步展现鲁迅丰厚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灯下漫笔》是鲁迅作为“铁屋子”里少数觉醒对几千年中国历史的精辟论述。独到深刻的见解,简括幽默的笔触,皆让后辈学子仰视。但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让学子们理解它有些吃力,也让教颇费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