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邹青 《文化遗产》2014,(1):77-87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后,昆曲清唱在文士曲家之间广为流行.以《吴歙萃雅》和《南音三籁》为代表的曲集关注晚明曲坛的流行状况,并对“唱者”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探究晚明昆曲清唱曲坛风尚的凭借.它们以“合律依腔”、“便于歌唱”为选曲标准,对曲体规范有着比较纯粹的追求,在文采与规范产生冲突之时,舍文采而重规范.因此,在“曲体变异”导致音律乱象,新制曲文常常违背“本调”的背景之下,编选者更倾向选择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前的作品,与晚明戏剧、散曲创作和戏剧搬演的状况有很大差异.显示了晚明昆曲“清唱”相对于“剧唱”的独立性,也彰显了晚明时期“诗乐传统”相对于“戏剧传统”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钱永平 《文化遗产》2008,(4):154-156
2008年10月11日至13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开平市召开,这次研讨会由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来自大陆各省区及宝岛台湾的学者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11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一、传统戏剧研究(一)昆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吴新雷在会议开场报告《当今昆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宏观考量———以“苏昆”青春版<牡丹亭>和“上昆”全景式<长生殿>为例》追溯历史,着眼当下,对经典昆曲《牡丹亭》和《长生殿》近年来上座率高的原因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两部昆曲一方面活态展示了传统昆艺的演唱魅力与深厚底蕴,另一方面融入了现代剧场新的艺术元素,做到了古典与时尚,昆曲美学与现代剧场相结合,适应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宋俊华《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对比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和白先勇改编《牡丹亭》的不同理念与时代背景,反思文人如何利用自己的理念来塑造经典,对于审思当下的“经典热”以及揭示我国戏剧发展中的文化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雷碧玮的《物质与非物质之吊诡:昆曲在海外的...  相似文献   

3.
昆曲宫谱自《纳书楹曲谱》起,始有笛色的明确标注,这在昆曲宫谱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后世昆曲宫谱笛色标注上的革新开创了先例。《纳书楹曲谱》中历经百年的昆曲笛色演变,既有局部微调型,也有整体改动型,代表了昆曲剧目笛色变迁的三种不同方式。《纳书楹曲谱》的笛色演变,从根本上是昆曲宫调与笛色严整而又灵活的对应关系的体现,同时也与昆曲家门、戏剧情境有一定关系,始于宫调,终于昆曲作为戏剧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4.
昆曲在我国传统戏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前后传承发展六百余年,是备受民众喜爱推崇的古老剧种之一。谈到昆曲的起源与发展,必须提到一个特殊的人物——昆曲鼻祖顾坚。  相似文献   

5.
熊友军 《兰台世界》2014,(10):143-144
昆曲在我国传统戏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前后传承发展六百余年,是备受民众喜爱推崇的古老剧种之一。谈到昆曲的起源与发展,必须提到一个特殊的人物——昆曲鼻祖顾坚。  相似文献   

6.
昆曲和意大利歌剧分别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艺术典型。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昆曲和意大利歌剧的起源、发展、传播、对后代艺术的影响等不同方面,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借鉴意天利歌剧的成功,让传统昆曲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这是先锋戏剧第一次“入侵”首都剧院,也是孟京辉先锋戏剧对传统戏剧的第一次正面宣战。《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的上演将成为先锋戏剧进入主流戏剧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小说《西游记》中的“江流”故事主要脱胎于同题材的戏文而非杂剧,而后敷演“江流”故事的戏剧在接受此前戏剧、小说的影响时,又沿袭同题材戏文、小说的故事格局。这不但显示了戏剧与小说的相互诱发,而且表明了古代戏剧与小说共同的审美取向和创作原则:趋俗性。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书目》2010,(6):1-1
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9日在上海图书馆开讲昆曲《牡丹亭》、《玉簪记》,吸引了大批上海观众及台商妇女,现场人气火爆,座无虚席。终身担任昆曲志工的白先勇说,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资产,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没落了,非常可惜,他希望有一天能够让昆曲重生,恢复“大汉天声”。白先勇并且以“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来形容昆曲的重生,获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0.
世界戏剧史上有一部迄今为止最短的戏剧,它出自法国剧作家特里斯坦·勃纳德之手。亨有“法国马克·吐温”盛誉的勃纳德,一生写了40个剧本、50部小说,他的《小咖啡馆》和《说英同话的人》都是法国戏剧中不朽的杰作。他在1932年写的一部“芝麻”剧《流亡者》堪称世界上最短的戏剧,全剧如下:  相似文献   

11.
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我国第一批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一颗耀眼的珍珠,、魏良辅为昆曲的发展做了重大贡献,使昆曲艺术体系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2.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后,昆曲清唱在文士曲家之间广为流行。以《吴歈萃雅》和《南音三籁》为代表的曲集关注晚明曲坛的流行状况,并对"唱者"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探究晚明昆曲清唱曲坛风尚的凭借。它们以"合律依腔"、"便于歌唱"为选曲标准,对曲体规范有着比较纯粹的追求,在文采与规范产生冲突之时,舍文采而重规范。因此,在"曲体变异"导致音律乱象,新制曲文常常违背"本调"的背景之下,编选者更倾向选择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前的作品,与晚明戏剧、散曲创作和戏剧搬演的状况有很大差异。显示了晚明昆曲"清唱"相对于"剧唱"的独立性,也彰显了晚明时期"诗乐传统"相对于"戏剧传统"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论清廷对戏剧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澈 《历史档案》2003,(3):77-85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朝代,仅就戏剧而言,清代的戏剧文化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出现了昆曲的繁荣、徽班的进京、徽汉合流的辉煌以及同光十三绝,最后促成了京戏的诞生,也为当代中国京戏的发展准备了优秀的人才。清代戏剧文化的发展,与清廷  相似文献   

14.
穆藕初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也是热心提倡昆曲、支持昆剧事业的曲友名票。黄炎培《追忆穆藕初先生》一文说:“中年忽爱好昆曲,师事昆曲名家,收藏曲谱多种,朝夕习奏,既卓然成家。乃以起衰救敝自任,捐资立社传习,至今昆曲界犹多先生门弟子。先生且抱笏登场,播为一时佳话矣。”穆氏出资为“江南曲圣”俞粟庐灌制唱片,接办苏州昆剧传习所,创设上海粟社,参加江浙名人会串等等,都是近代昆曲剧史上耳熟能详的美谈。但是关于他的昆曲藏书及其归宿,知之者甚少。现就穆氏后人精心保存的一组珍贵史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旨在于分析批评电视作品<苏园六纪>的不足之处,从而探究"园林"与"昆曲"内在的美学关系.将<苏园六纪>的园林美学思考化成了优美的画面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但该片最大的遗憾和疏漏是忽略了意象群体的"灵魂"--昆曲,没有将其作为重要符号在片中加以表现和运用.园林与昆曲在精神本体上密不可分."昆曲"应该成为这部"园林"题材电视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叙事元素,甚至是"灵魂"式的符号,并通过电视手段很好地加以表现.而这样的缺陷,在本文看来,似乎远大于"解说词过多、镜头太满、解说词与画面艺术质量比重失调"等有关专家学者所评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顾翔 《视听界》2008,(3):58-59
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昆曲六百年》(苏州市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是一部凸显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的佳作。从主题与架构的角度看,这是一部全景式地展现昆曲发源、兴衰和复兴之路的大型纪录片;在节目形态上,它汇集了动画、访谈、空镜、再现、纪实、影像、资料、戏剧和图片等多种创作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最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对比古今作者、评论者、演员及观众对待昆曲的态度后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昆曲创作与演出的重视程度近于苛刻。目前虽然昆曲入遗十年,但经典剧目传承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重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态度问题。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从古人对待昆曲创作和演出的态度上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8月8日,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惊艳”了世界。但笔者在网上也看到一些国内网友的留言,说身为中国人,很惭愧,竟然对自己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元素都感到陌生,像开场那个“击缶而歌”,像古琴、昆曲等,过去了解得太少了。  相似文献   

19.
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我国第一批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一颗耀眼的珍珠。魏良辅为昆曲的发展做了重大贡献,使昆曲艺术体系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20.
何谓"大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年必读书 目”,今天又在一些高校实行了。抛开鲁 迅、胡适、梁启超他们争论的“语境”, 在今天不仅仅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和“汲取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对今天 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当下世界“机器人” 与“人机器”的交替运作中,“重理工, 轻人文”已经积重难返,“人有病,天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