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古文字看商周祭祀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人非常迷信,祭祀特别频繁。周人在商人的废墟上立国,传承殷商祭祀文化,并进行了诸多改革,从而形成独特的周文化。从商至周,祭法由繁趋简,祭祀对象由天神,地祗、人鬼几乎无所不祭转向主要祭祀血缘近亲、祭品种类、数量由多变少,祭祀场所主要转向宫内,祭祀观念中渗入新的内容“德”,并以祖德来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妇女权利问题的实际状况值得关注,此种状况与多元性别文化有一定的关联性,因而,在妇女权利问题上,有必要进一步突出以文化心理为视域的先进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决策与社会性别意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正义,性别正义也是其重要内容。从横面上看,总体上公共政策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缺乏,导致了女性的利益边缘化和歪曲化;从纵向上看。在公共政策的内部层次上社会性别意识的缺乏产生了元政策的贯彻不力和元政策中性别的隐形化等问题。要使社会性别意识在决策中主流化,必须在决策结构中增加女决策人的比重,强化男性决策人的社会性别意识,加强各平行领域性别政策的衔接。  相似文献   

4.
商人的帝地位尊贵,虽非至上神,但在人神关系中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西周时期的上帝更上升为至上神,但人神关系与商代并不完全一致,并为以后的演变定下了基调;西周末期是周人的神权理论渐趋崩溃阶段;至春秋时,中国古代人与神的地位终于翻转,并对中国古史传说发生重大影响,当然这种翻转有诸多不彻底之处。  相似文献   

5.
编钟是先秦音乐中的乐器主体,在商周时期兼具了"礼"和"乐"的双重功能.作为"礼"器,编钟不仅是王公贵族的身份象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需要的审美需要,而在其"乐"的功能中,更具有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6.
与社会性别意识的提升相伴随,近十年来在中国大陆,性别与社会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大亮点。尤其是2000年以来,在研究者学科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受过良好学科训练的中青年学者加盟的基础上,在“发展中国大陆的妇女/社会性别学”项目的推动下,性别与社会研究的学科化建设加速发展。这一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特征不断明显;二是学科建设全面展开;三是挑战主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妇女 本土的研究方法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关系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差别显著化的特征,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突出.在这一形势下,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对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公平,性别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性别平等与公正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文章从性别政治的视角来阐述性别平等与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家庭等方面揭示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严重性别不公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商周实行分权贵族民主政治体制,但从商周开始,贵族民主政体逐渐衰落,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到汉武帝时期,随着王国问题的彻底解决,贵族民主政体最终崩溃.董子学说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同时力图用“天人感应”理论限制君主权利,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正是董子学廉政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方式这一命题入手,提出社会性别等级制度和社会性别观念是造成妇女心理困扰的重要因素。结合案例对其中较突出的心理困扰进行了社会性别分析,认为在妇女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首先应当具备社会性别的理论,将“来访”妇女的问题放在性别的框架中进行分析,直面妇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唤起其主体意识,发掘其内在潜能,帮助她们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的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改革时期“妇女回家”论争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矛盾的凸显密切相关,它体现了性别意识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缺席与在场。“妇女回家”倡导者敌意与善意并存的性别歧视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构性别本质主义,打破生理决定命运的神话。妇女解放的真实诉求是实现性别公正,我们必须尊重妇女的就业权利。男女没有高下、主次之分,平等对待、和谐相处,社会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社会性别制度,确立于夏商周三代。其基本特征就是父系权力与财富的传承制度和父权的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家庭制度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性别隔离制度。中国古代明妇顺、倡妇德、讲贞节的传统妇德,初步形成于先秦,发展完善于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相对松弛,宋明清时期得到强化并畸变。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运用引进的社会性别范畴分析探讨上述两个问题,对理解中国古代妇女的历史状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中汉壮妇女地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汉壮族妇女从未嫁女地位、婚姻形态、为人妻的地位和为人母的地位等几方面进行比较 ,可得出结论 :壮族妇女的地位是略低于汉族妇女的。在行文当中 ,笔者对招赘婚在壮族中的存在能否说明壮族妇女地位高的问题 ,不落夫家习俗的起源问题 ,“老婆圩”习俗是否能说明妇女地位高等问题 ,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制度之比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在单一制的前提下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制度。本文从基本依据、制度特色、自治权限和政治构架诸方面对两种制度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芬兰社会中教育和性别的关系.揭示出诸多对女性发展的限制因素。高等教育中学科的性别隔离、女性的弱势地位以及男性为主导的文化氛围,这些方面都说明芬兰女性在高等教育中依然受到众多不公正的待遇。  相似文献   

15.
《紫色》与反性别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性别主义是艾丽丝·沃克妇女主义的重要内涵之一.沃克在其长篇小说<紫色>中,通过对三代黑人女性婚姻生活的细腻描写,揭示了性别主义对男女两性的影响.三代妇女在两性关系中的不同遭遇以及她们对性别歧视的不同反应,表现了黑人妇女的女性意识从麻木到觉醒、从反抗到斗争的发展变化过程,她们的不同结局体现了作者的女性、女权意识及民族思想.  相似文献   

16.
性别和谐是和谐社会之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本文通过大力倡导性别平等和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两个方面对构建性别和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别作为一种法律分析方法是国际女权运动尤其是女权主义法学运动的产物。在联合国的大力倡导下,社会性别被纳入立法和决策的主流,在人权公约和国际妇女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性别的视角要求对国际人权概念和平等原则进行解析与重构,以使其能够真正反映男女两性的经历和需要,最终有利于保障两性实质平等的实现,使平等在妇女生活中真正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分析金太宗时期勃极烈制度改革和清太宗时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改革,发现这两个贵族大会议事制度均在王朝第一代继承者统治时期,发生了相似的关键性转折:议事成员权力缩小、皇权渐趋加强。首先从社会现实、年龄因素、心理变化、汉儒熏陶四个方面探讨这种相似转折背后的原因,进而从王朝军事斗争的不同走向分析相似性改革历程为何却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比勃极烈制度存续时间长100多年的不同结局。  相似文献   

19.
封建时代对贵族妇女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三从四德”,还包括立德修身、谦虚谨慎、居安思危、遵礼守法、勤劳节俭等涉及贵族妇女们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全面正确认识古代对贵族妇女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配偶及家属的约束和管理,使其正确认识权力、自身的位置等,当好贤内助,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中的性别主义存在由来已久,而且受到不少语言学的关注,在化渊源、性别形象、排列顺序、构词、称谓等几个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主义都有相似性及区别性,本试图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有助于我们的英语教学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