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孩子需要爱,感受到自己被爱着的孩子,才会觉得自己的可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给孩子“教育之爱”。教育爱同亲情爱一样是无私的,但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正因为教师所关注的不再是单个孩子,因此教育爱就更为博大而精深。它关注的是每个孩子的差异,将学生真正作为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来认识,无条件地给予爱心。健全的人格培养首先就来自于这种“爱的教育”,使不成熟的心灵走向成熟,向偏向发展的性格得到矫正。孔子就强调枯培养出“仁者爱人”的理想人格。只有教育者本人深刻地把握教育爱的本质,才会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心理受到自己的影响,先感悟什么是爱,再学会怎样去爱,进而成为一个“爱人”的“仁者”。  相似文献   

2.
爱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完美的教育;充满智慧的爱的教育,才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本文从教师自身修养、人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爱的教育,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有一颗感恩的心,生命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了解到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而且是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3.
鲁歆恺 《江苏教育》2023,(8):33-37+3
班主任生命成长历程和职业成长经历中充满“爱”。求学阶段有恩师爱的理想启蒙,入职之后有前辈爱的引领,直至成长为一位有爱的班主任,探求充满爱的班本德育课程。因为生命中有爱,所以才会从事需要爱的职业;因为生命中有爱,所以才能把爱传递给学生,再由学生传递给社会;因为生命中有爱,才会更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进而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4.
如何爱学生     
李丽 《广西教育》2008,(16):28-28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心盈注,情感丰赡,是做一个好老师的前提。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爱学生是道德情感,是职业之爱,而不是私情之爱,因此,师爱是“泛爱”,  相似文献   

5.
乔梅 《辅导员》2012,(33):24-25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先生说:"教育根植于爱。"的确,爱,是教育的灵魂。古今中外的名人对爱做出了精辟的诠释。教师只有真心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而表达师爱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种,如何才能让教师的爱真正成为师生情感之间的融合剂,让师生情感得到有机的联结呢?  相似文献   

6.
杨桂荣 《宁夏教育》2010,(12):73-73
教育的主题永远是爱。爱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更应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智慧的教育。爱不仅是关怀、担心,也是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善意,它意味着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包容无知和缺憾。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用爱心作教育,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充满爱和宽容之心的班主任才具有智慧的底蕴。  相似文献   

7.
爱学生就要懂得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爱学生就要学会关注生活点滴,爱学生就要体会学生的情感,爱学生就要做到严爱有度,因生而异,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大爱育人。这才是科学的爱,艺术的爱。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来分析一名特教工作者对"爱"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曾指出:要给儿童三种食品,即营养、知和爱。而爱是造就儿童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热爱孩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可贵的职业感情。班主任只将自己的爱无私献给学生,才能搞好班级工作,才能造一颗颗美好的心灵,才能不负众望地托起明天的朵———这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一、进入学生心灵深处沟通师生情感是重要的。无数实践证明:“情感的量是不可想像的。”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这其中“爱”便是根本。班任只有全身心地爱学生,时时刻刻眷恋着学生,学生中才会有你这个老师。爱得深、切、诚,才能唤起他们发向…  相似文献   

9.
赵厚庆 《中国德育》2006,1(12):84-85
“爱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具有道德指向性和情感驱动性。实施“爱的教育”是教师的天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一个最主要又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向每个学生倾注爱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转换角色,与他们平等交往,用智慧启迪心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影响到学生,才能使他们同样成为爱的传递者,才会自觉地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环境。  相似文献   

10.
学生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领略教师爱的过程,是被教师关注、激励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注不同,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大相径庭。凡是学生都需要教师的关注,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罗森塔尔效应让我们懂得教师的爱应当是博大精深的,在不同的阶段应具有不同的阈限和针对性。教师的爱是有技巧的,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把不同的爱播入不同类型的学生心里。才会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迈步前行。  相似文献   

11.
爱,是人世间一个永恒的主题,爱使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师爱无疆,正是这份沉甸甸的师爱,凝聚了一股巨大的力量,这份力量帮助教师做学生的贴心人,这份力量成为教育的“润滑剂”。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又要表现出深刻的理智。正因为教师有了爱,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开朗的要爱,文静内向的也要爱。正因为老师付出了爱,学生才能得到爱,在爱的怀抱中,学生们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2.
爱在我心     
正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17年,如果说这17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心中有爱。爱是人间最真挚的情感,有了爱做基础,就会与学生相处融洽,使师生之间产生思想共鸣,才能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记得我刚接了一个五年级,在班级里有一个"刺头",不好好学习,经常打架,每天都有人找我告状。我一开始并没有找他"谈话",  相似文献   

13.
对于教师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衡量一位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主要表现在他是否爱生上。因为学生只有感受到师爱,才能接受教育,才能不断进步。“师爱”应该来自于每位教师许多优秀的教师、班主任都是热爱学生的典范。然而,并非每位教师都能自觉地爱生。有的教师认为“爱生是班主任的事,与我无关”。事实上,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基本前提,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对学生好的教育。“师爱”会产生无形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尊重、信任教师。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和帮助,才会产生自觉学习、遵守纪律的积极性,他们的智力、情感、品质才会得到进一…  相似文献   

14.
爱的教育     
爱是人性的基石,道德的根基,是一个人的修身之本、立业之基,是“人之为人”的起点。爱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爱心是这种情感的载体。心中有爱的人仁和宽厚,充满同情,乐善好施,扶贫帮困,见义勇为,他们爱自己、爱他人、爱身边的一切,爱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只有懂得爱的人,才可能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爱。爱是人类共同共通的情感,是推动社会进步、世界和谐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因。《论语》中多处讲到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学会用爱的眼光关注孩子,用爱的温暖去抚慰孩子,用爱的力量去激励学生,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健康成长,我们才能体会到“爱”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比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所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大爱的心胸去关爱学生,强化职业情感,去爱教育,让爱与教育同行。  相似文献   

17.
教师对学生有了爱,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爱,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乐于接近教师,倾心于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华章》2007,(9)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会学,掌握思想品德课  相似文献   

19.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我们发自内心地爱着孩子的时候,真正的教育才能发生。凡是真正爱着孩子的人,才有机会成为成功者,没有一个不爱孩子、不爱教育的人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一些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却成绩平平的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孩子的爱不够深切。那些人也许会说,我们也深深地爱着学生啊!其实,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往往是高举爱的大旗,做了许多让学生反感的事情,导致事倍功半。真正的爱必须是心灵间的能量传递,是能够让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20.
教育爱是深刻的理念,是一种丰富的情感,是教育行为的源头活水。惟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当作乐趣来从事;也只有爱,才能使教师感觉到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教育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当下反“工具主义”、“科学主义”的后现代思潮中,它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借鉴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对教育爱作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