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我常在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刘玉梅 《教师》2011,(36):92-92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不仅要"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要在获取知识时"感受、体验、探索"所学知识。教学活动除了传授知识这条主线外,还应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情感体验影响着学习效果。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相似文献   

3.
夏芳 《考试周刊》2010,(48):221-221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及创造性潜能,并在音乐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感。"面对新教材,我经常思考: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让现有教材焕发新的活力?不容置疑,一种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已得到广大音乐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我将对小学音乐课“主动唱演”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情感教育、情感激发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卡特罗吉斯说过:"如果我能够知道他表达了什么,如果我能知道他表达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我能知道他表达了以后的感受如何,那么我就敢信心十足地果敢断言,我已经充分了解了他,并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影响并改变他。"这句话被称为管理界的至理名言,笔者认为它同样适合于教育。每个学生都是藏着宝石的矿石,只是有的宝石外露,有的宝石深藏,有待教师发现和挖掘。只有多一些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使学生情感深深地体会到老师的可敬可亲,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心理话、不说空话、套话。"那如何引领孩子们习作呢?我认为作文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培养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口写我心"的情感训练,我就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观察,加强评改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语文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语文教师深深地感觉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这是广大教师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因为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中间还有一段相当艰难的历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和积累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理念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在阅读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情感效应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去修养品德,学习知识,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尽量发挥自学能力,诱发学生积极的、主观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结构之一;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及必要性。在物理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情感因素引入教学当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学生恰当的尊重、平等、理解、关心、信任、期待,往往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能使得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得到更好地贯彻执行,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接受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实施情感教学有以下作用:(1)情感教学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情感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3)情感教学能促进"后进生"的转化;(4)情感教学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靳辉聘 《成才之路》2011,(10):20-20
在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琅琅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下面,我结合《新大纲》谈谈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姚彦 《学子》2013,(8):93-93
曾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有智慧的教育并不在于学生有多少特长和爱好,而在于他是否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如何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望",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就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回顾这几年的教育工作,我觉得,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精湛的教育艺术,只要我们平日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捧着一颗真诚的心",适时地送上真诚的话语,  相似文献   

12.
"啊,又要写作文啊?"我仿佛看到了学生一脸的苦恼。如何让孩子们既愿动脑筋,又能写出一篇生动具体的文章呢?我思索着。突然,我有了一个想法:在游戏中写作文。前几天在电视上看过一个游戏,不仅有趣,而且挺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在阅读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民主和谐的课堂,更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如何,构成了课堂能否和谐的主体,其融洽和谐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善于从"我"开始,实施有效的管理策略,在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创设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民主氛围,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给与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把交流当成一种习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和谐美好的课堂生活空间,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5.
武青云 《考试周刊》2011,(71):221-221
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由智力因素系统和非智力因素系统共同组成的。一般来讲,多数学生的智力因素并无明显差异,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出现差异。其中,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情感魅力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值得每位数学教师研究的课题。下面我谈谈在情感教学中培养"差生"学习品质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习要求中指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这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保底要求,那么课外阅读的内容与质量,又要如何把握?语文教师又能做些什么呢?下面,我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例,说说如何"单元导读,随文课外阅读指导"。一、根据单元主题选择课外阅读文本,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人教版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主题来编写的。我们可以根据单元主题来选择课外阅读内容,如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课外阅读我选择了《挑战自我》《我做了一件好事》《高尚的行为》《不寻常的百分》四篇课外阅读文本指导学生阅读。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教学中施以"拓展延伸"术是一项重要策略。但教学中却存在着"画蛇添足"的现状:文本拓展"漫无边际"、文本拓展"喧宾夺主"、文本拓展"随心所欲"、文本拓展"盲目追求"。如何使文本拓展走向"锦上添花"?作者进行了探索:在背景理解处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在重点难点处拓展,提升学生的理解认识;在主题升华处拓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外延伸处拓展,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方式写作"。要求学生写作能够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观察生活展开习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因此,我认为应该牢固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指向学生心灵的深处,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真正实现快乐作文。小学生作文,需要有情感的参与,如若缺乏愉悦的情感,学生不愿去写,也写不好。为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的方法是激发情感,让学生快乐作文。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说过一句这样的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境对情感的影响可见一斑。运用电教教材创设情境,不但能逼真地反映出教材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供学生思维的各种感知材料,让学生感到"我就在情境中",丰富其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20.
马云燕 《考试周刊》2011,(47):181-182
近年来,"情感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的目光不再停留在学生如何学,而已开始探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过程,探讨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在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情感,是我们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