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阴山,乃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总称。《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徐广云,阴山,“在五原以北”。此地曾是汉族与匈奴族必争之地。作为伟大防御建筑的长城,布满了戈壁、沙漠和草原。1985年8月——9月,中国秦汉史学会组织的古长城考察队重点考察了阴山地区的长城。本文拟就以长城筑造的特点作些分析,向方家请教。  相似文献   

2.
考场上只有沙沙的写字声,纸张的摩擦声,还有我的叹气声。“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下一句是什么?这首诗我背得最熟了,可偏偏在这个时候找不到它了。“秦时明月汉时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万古传诵的名篇,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什么原因呢?且不说诗歌的思想意旨,只看第一、二句就显出令人惊叹的蕴藉、精警:“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看到的只可能是眼前的明月边关,但偏偏说“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就把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与眼前的明月边关这不同时间的两幅画面叠合在一起来;后一句单句看,本是一个特定时间的情景,万里征战,少有生还,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万古传诵的名篇 ,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什么原因呢 ?且不说诗歌的思想意旨 ,只看第一、二句就显出令人惊叹的蕴藉、精警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看到的只可能是眼前的明月边关 ,但偏偏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样就把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与眼前的明月边关这不同时间的两幅画面叠合在一起来 ;后一句单句看 ,本是一个特定时间的情景 ,万里征战 ,少有生还 ,但联系前一句 ,就让人立时看到一个穿透历史的画面 :从秦汉到现在 ,连续几百年 ,边关征战一直未有人生还。如此前后两句就以…  相似文献   

5.
纵观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古诗词赏析越来越多地成为各省市考查的内容。仔细分析古诗词赏析题的设题角度、考点分布,对复习备考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一、题型变化及考点设置以河南省为例。29.对下面古诗赏析有误的是()。(2分)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A.“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代的明月及汉代的边塞”。B.“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征夫的共同悲剧。C.三、四句道出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D.全诗的情调悲壮高昂。(2001年中考题)此题题型为选择题,属…  相似文献   

6.
唐朝诗人王昌龄有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诗中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愿望——希望边境有“不叫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而李广无疑就是这样一位杰出将领!他以非凡的勇敢,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成为令  相似文献   

7.
互文例析     
互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行中,有时两个词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其中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合起来讲。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前边省略“汉”字后边省略“秦”字,句中“秦”“汉”互,“明月”与“关”互。诗句意思应该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古诗中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8.
“龙城”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对王昌龄这首《出塞》诗中第三句"龙城"一词,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看法.一九七八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作"但使卢城飞将在",注云:  相似文献   

9.
互文,是古代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人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是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还有一种三句互文,它常常跟“鼎足对”叠合在一起,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下面结合具体例子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关于提问     
老师问 有的教师的课堂提问太简单,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选择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明显的暗示性。有的教师提的问题又太深奥,如讲古诗《出塞》时,问“‘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不是指秦时明月,汉时  相似文献   

11.
江德中 《福建教育》2005,(6A):33-33
古诗以高度的凝炼概括现实生活.在句式上与其他文体相比较有它的独特之处,其语言与现代语言有较大差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如果从字面上解释,可能理解为“秦朝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这就是一种误解。古诗为用词交错有致,不使行文单调平板,把一个意思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内容彼此隐含,  相似文献   

12.
阴山古思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不知唤起过多少人对于阴山的古思。阴山 ,对于一个从未到过塞北的南方人来说 ,很难想象古时这里是怎样的烽火连天的。这次竟有机会翻越阴山 ,到达了阴山的最高处。呼和浩特之北的大青山 ,即是阴山的中部 ,也即是古代中原王朝北拒游牧民族南进的主要防线。到了呼和浩特 ,总要看看内蒙古大草原 ,而距呼和浩特最近的草原 ,就是 80多公里外的希拉穆仁草原 ,而到希拉穆仁正好要翻过阴山。北出呼和浩特市区 ,不过 1 0余公里便进入了阴山的腹…  相似文献   

13.
最早提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这一问题的是明代的李攀龙。李攀龙为“后七子”领袖,编有《唐诗选》。在《唐诗选》中,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压卷,称为“唐绝第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同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赞同李攀龙之说。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于鳞(李攀龙)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  相似文献   

14.
互文辞格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指的是上下文之间文意能相互呼应、补充。尤其在古典诗文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如不仔细琢磨,就会发生辞不达意的现象。唐代王昌龄的《出塞》诗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之句,这是描写边塞之夜景,从字面解,秦管明月,汉管关。  相似文献   

15.
互文与校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诗》中为人乐道的名句。此句应理解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这种上下成“互文”的语言现象,在我国绚烂多姿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古典诗词曲赋中,是屡见不鲜的。了解并掌握汉语言的这一特点,无论是阅读古籍,或是阅读现代文章,对我们了解文意,开拓思路等,都是大有裨益的。“互文”现象,它实际上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形式上是词语分置,而内容上却表现出分置词语的同意并列.互为一体或彼此补充等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昌龄《出塞》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龙城飞将”两个词组,包括一个地名,一个称号。“飞将”一词,指汉代抗击匈奴屡立战功的名将李广,这已无分歧。问题出在“龙城”地名上。王秉均在《兰州大学学报》今年第二期发表文章,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他列举各家说法,然后陈述己见。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小读者,200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伟大的日子里,我们深切缅怀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自由和民族解放作出贡献和牺牲的先辈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屈辱而悲壮的侵略与反抗侵略的历史。从1840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之间,世界上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疯狂的日本帝国主义尤其凶残。“一寸山河、一寸血泪”就是当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领土上烧杀抢掠的真实写照。“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  相似文献   

18.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中国的领土和权益,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狗咬狗的战争。其交战的双方对中国来说都是侵略者。然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然置国家的主权和东北人民的利益而不顾,宣布在战争中严守“局外中立”并划定辽河以东为战区,任凭两个帝国主义强盗在我国东北的领土上火併。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罕有之事。本文仅就清政府当时推行“局外中立”政策的原因和结果,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秦时明月》以秦朝为时代背景,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武侠”和“动漫”两个元素之中,通过动画形式的武侠作品,着力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内涵的“侠文化”主题,从而引发观众对于“侠文化”与“侠义精神”的正确理解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秦时明月     
《红领巾》2008,(1):56-57
《秦时明月》的故事背景取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这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讲述了荆轲之子荆天明历尽艰险,最终成长为盖世英雄,并凭一己之力改变历史进程的热血励志故事。在主角荆天明的旅程中再现了建设长城、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著名的历史事件,穿插了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