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第1课。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相似文献   

2.
教材版本 人教版五上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相似文献   

3.
【教材简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第1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相似文献   

5.
“窃读”一词,源自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的《窃读记》;窃书呢,则取之于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言:“窃书不算偷。”“窃读”和窃书,虽然只有一字之易,但那内涵、那意思,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语言文字的运用应包括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要让学生在教学内容中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和感染,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选入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其对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教师教语文要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  相似文献   

7.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林海音的《窃读记》“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现时每个教师记得最清的一句话,但是如何让学生的阅读真正彰显出“个性”的光彩呢?这将是我们一直为之不断探讨的话题。本节课上,培养学生在给课文批注时丰富和激发个体的独特感受——于有感处思绪万千,于简单处畅谈所见,于困惑处深入思维,于关键处反复推敲.于领悟处体会一得。微微俯身后聆听“花开花语”,琅琅书声中闻到“四溢芳香”。  相似文献   

9.
我的窃读记     
从小,我就是个漫画迷,最喜欢看《名侦探柯南》。窃读这件事就和《名侦探柯南》有关。 在我六岁的那年,有一天,我从姥姥家回来,姐姐和妹妹都在家。姐姐那年10岁,却十分“可恶”,总抢我的玩具。眼尖的姐姐发现了妈妈给我新买的《名侦探柯南》,一下子就抢走了。  相似文献   

10.
数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1课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放大的学习情境中,以“窃读”为线索,随着文中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品读描写她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记述作者童年因贫困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本文谈了教读《窃读记》的三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涵——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窦桂梅语)揣着这样的虔诚和敏感,我细细地品读着《窃读记》文中的每个字,  相似文献   

13.
窃读记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爱读书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有时,为了读书,我只好采取一些不太正确的方式,有时甚至还要使用非常手段。  相似文献   

14.
窃读记     
奥特曼、阿衰、豌(wān)豆这些家喻(yù)户晓的名字让我着送,但在老妈眼里却是垃圾。我做梦都想买几本,老妈却吃了秤砣(chengtuó)铁了心,坚决不给我买。  相似文献   

15.
走进题目,迈出第一步 师:(板书:窃读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窃读记》这篇课文。别看题目只有三个字,却隐藏着丰富的信息。首先,看到这个题目时,你认为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一篇记事的文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古人也曾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可见书籍对人们是多么重要啊!我以前并不喜欢读书,但这学期学了《窃读记》这篇文章后,我改变了对读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陈青 《河北教育》2008,(7):25-29
备课预案一、教学理念《窃读记》是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的开篇之作,是本组乃至全书学习的心灵之基。本文以自语式的内心独白手法,刻画了作者林海音孩提时代因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却又酷爱阅读,以至于不得不游走于多家书店之间的窃读的苦乐经历。本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线索分明,故事感人,但是作者的生长年代和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8.
每个成年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人儿,这个小人儿就是童年的自己。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一部记写童年旧事的名著,每每读来,总会让心中那个小人儿跃动不已。日子在一天天过去,过往的一些事情也正在离我越来越远,幸得有《城南旧事》这样的作品,能让人在匆忙奔走之中停下来,想想自己的小时候,想想那些单纯宝贵的童年时光。我小时候也非常喜欢看书,也经常去书店与书摊蹭书看。小时候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想拥有一个可以席地而坐的书店,而自己能成为《窃读记》里面的那个“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善解人意的店主。《城南旧事》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当时我渎到书中小英子“窃读”情节,觉得很恍惚,觉得小英子就是我,我就是小英子了。  相似文献   

19.
《窃读记》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被选入人教版、沪教版等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从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实录中看,他们或是分析"我"的动作行为构成的外显的窃读形象,或是分析"我"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过程构成的内隐的窃读情感,或是抓住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百般感受,这些是从品味语言角度入手来解读这篇文章的,这对于引导学生更细致、形象地理解"我"的"窃读"无疑是有启发作用的。有解读文章试图对文中"我"的窃读行为进行归类,这也还是停留在品味语言的层面。有学者将选入教材改动后的课文与原作进行比较,这种对比确实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把握,是一种较好的解读路径。还有作者另辟蹊径,从一句之内、一段之内和段落之间的语义曲折和情节波澜角度进行解读,这是从小说文体的情节要素切入的。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梅园中学的董晓莺老师从整体与局部关系出发深入分析并很好地解答了文章开头的倒叙、三条线索交织以及引用诗歌的意义三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文中"我"、店老板和店员三个人物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理解"窃读"。  相似文献   

20.
妈妈又在唠叨:“喜欢看书当然好,可是也不要看得太晚,这样眼睛容易疲劳。你不为自己想想,也要为你的眼睛好好想想!”我在背地里小声顶嘴:“‘为自己’和‘为自己的眼睛’还不都是为自己着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