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儿童品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其实效性备受关注。笔者从分析品德的本质、结构及形成的心理机制入手,剖析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儿童品德教育要有实效性必须重视培养儿童形成负责、诚实、善良等良好品德,而且要丰富儿童的道德体验,并在品德教育中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使儿童注重自我品德的修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不但秉承了中国文化重“人伦”的传统,而且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品德教育重在养正,参与社会重在担当。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紧密的联系生活,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广泛,包含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4.
幼儿时期儿童的心智还未发育完善,因此加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养成。传统节日可以在幼儿园的品德教育中发挥作用,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传统节日分析了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发展,通过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进行研究,希望对促进幼儿品德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起始线》是英国小学的德育教材,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德育观点或行为规范解说,第二部分是学生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都是根据儿童个人经验或他们的描述而编写的,有的是丛书,有的是卡片,卡片有的专门展示故事的过程,有的是故事发生的情境,让学生去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品德教育卡》由六套卡片组成。每套卡片组成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6.
儿童品德主要是指儿童教育的品德素质,包含勇敢、坚强等方面,在幼儿初期展开品德教育,是教师根据儿童品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对儿童施加正确的影响,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未来形成良好的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了解儿童特征儿童时期,在道德方面,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三者之间往往是脱节的。这是由儿童的年龄和个性等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是由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不  相似文献   

8.
了解儿童的真实需求、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是学校有效地实施品德教育的基本前提。品德教育应本着"建构"适应全体儿童需求的德育课程为宗旨,关注"儿童文化",探究当代儿童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坚持多样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原则,变说教式的德育课堂为挖掘儿童潜能和展示儿童特长的舞台,有效地将学校课程和社会教育资源相整合,以确保德育课程具有正确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9.
卢瑞 《天津教育》2023,(13):47-48
<正>幼儿品德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通过幼儿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逐渐习得。儿童哲学以群体探究的方式,展开对话、体验、思考,发展儿童多元思维,促使儿童去发现和思考与自己经历有关的各种事物的意义。基于儿童哲学的形式开展品德教育,提供了适合幼儿品德教育的情景和氛围,通过群体探究的方式给予幼儿积极引领。儿童哲学的活动过程与幼儿品德的养成过程通过有机融合,为幼儿搭建习得品德的有效支架,更好地促进儿童品德的培养。实践中,我们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黄双喜 《中国德育》2012,(19):28-29
回顾以往的品德课堂,多采用“故事+观点”的教学模式,内容抛开了儿童的生活,形式远离了儿童的需求,使得品德教育长期深陷高耗低效的困境之中。殊不知,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良好品德也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过什么样的生活,儿童就会获得什么样的道德。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才能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因此,小学品德教育要体现教学生活化.把教学的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让教学情境创设再现儿童生活.在教学中活动体现儿童生活.使课堂文本内容与儿童生活构成一种互补关系,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品德教育。促进儿童的道德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幼儿期是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故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应利用游戏萌发幼儿情感,有意识地将一些良好的品德赋予故事中,促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倾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结合节日活动激发幼儿情感,潜移默化,因势利导。以此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教师是方便学生学习的人。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品德教育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只重视对道德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轻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性感体验,并与家庭、社会、割裂。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观念形成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儿童在此方面产生了厌烦甚至恐惧心理。学生怀着厌烦和恐惧的心理上课,最大的收获至多是一些干巴巴的理论和说教。为了加强儿童的品德教育、增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师选择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应尽量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从而达到教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必須强調正面教育,耐心說服,循循善誘。要善于发現和发展儿童的积极因素,引导他們天天向上。不能采取任何簡单粗暴的作法。几年来,我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細致地了解学生,是进行正面教育的基础。儿童們来自不同的家庭,有若不  相似文献   

16.
由于美国儿童,尤其是十几岁少年,越来越缺乏道德价值观念,自1983年以来,致力于品德教育的组织开始涌现,诸如华盛顿州的“品德教育伙伴”,加利福利亚州的“重视品德联盟”等组织,他们制定出有力的计划,向儿童进行道德宣传。品德教育运动已赢得克林顿夫妇以及与他们同龄的美国公民的热烈赞同。克林顿政府拔款支持制定并实施了品德教育计划,克林顿还在国情演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教育的创新,必须依托儿童的文化特征,基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认知作为起点。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应是生活经验的道德信仰的提炼。用文化视角审视我们的教育行为,确立品德教育新的价值观和操作范式,建立起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理想课程走向实施课程的高速通道,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  相似文献   

18.
将故事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教师要精心选择故事内容,抓住故事的最佳投放时机,展开多元化的讲述活动,使学生在倾听故事、解读故事、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形成学科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专家理论的指导,我认识到密切联系生活在品德教育上的重要性,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