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分析 《烧开水》是《饮用水》单元的第三课。学习本课,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水的作用和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保护水资源。 通过前面两课《水是什么样的》、《怎样使水变清》的学习。学生对水的知识有所了解,也掌握了一些观察水的方法,对做有关水的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可以进行某些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2.
张璠 《阳光搜索》2014,(1):76-78
教学分析 《电磁铁》一课教学中,概念箭头指向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概念。属于教学比较复杂、对学生已有认知要求较高的课型。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前概念,依据学生概念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尤为重要,指导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科学概念是一种有效的途经。  相似文献   

3.
田泽 《科学课》2009,(12):18-21
教学分析 《流动的水》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借助对小水轮转动快慢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流动的水有力量,了解人类对流水的利用以及流水给人类带来的灾害,使学生初步尝试对比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4.
教学分析 《流动的水》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借助对小水轮转动快慢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流动的水有力量,了解人类对流水的利用以及流水给人类带来的灾害,使学生初步尝试对比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5.
《自然》五册第八课《声音是怎么传播的》的教学,其目的有二:(1)使学生了解声音是靠空气、水和其他物质传播的,并以此形成媒质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研究声音传播的实验方法。要教好这一课,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  相似文献   

6.
一、设计理念 本课是教科版三下第四单元第一课,教材通过找水、说水两个探究活动和网状图来帮助学生构建“水”这个科学概念,同时初步感知固体、液体、气体这三个科学概念。教师通过改变教材的教学顺序来引入、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利用对水的重要性的讨论和地球上水资源的状况,对学生进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学分析 《小水钟》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教材《时间的脚步》单元第三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各种计时工具及摆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一课。教材原定1课时,为了能更好地、深入地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我把本节课调整为2课时。第一课时,先介绍水钟发展的资料以及水钟的类型:受水型和泄水型。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  相似文献   

9.
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借助原始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方法和数学知识通过科学推理得出动能概念和动能定理,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建模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逻辑思维,最终培养中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从教学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方面讨论《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0.
李媛 《黑河教育》2012,(11):66-66
教材分析:《比较水的多少》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四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液体的体积,使学生学会利用丁具精确测量液体的体积。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计思路空气是学生初学化学课程系统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在小学《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获取了一些空气的简单知识,因此学生对"空气里含有什么成分、  相似文献   

12.
<正>《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教学内容。一、说教材:本课是学生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有一些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增加的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其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对"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并了解,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改动的一个实  相似文献   

13.
姚霞 《阳光搜索》2014,(3):8-11
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概念体系,进而形成科学的认知和思维形式,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但是,在进入课堂学习科学之前,学生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头脑中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观点,会以自己的方法观察、实验,对观察结果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解释,有特定的获取新信息的学习策略。这些想法和认识一般被称为“前概念”,也被称为朴素概念或片面概念。与科学概念相比,前概念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片面的,会对科学概念的教学带来一定影响。但前概念是学生在相对初级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学习后形成的,是必须经历的一个学习阶段。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必须分析、掌握学生的前概念,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陈乾晖 《河北教育》2005,(19):29-30
2005年3月份,参加一次《科学》教材分析会,听了一位老师讲的一节研究课《了解空气》,感受颇深。《了解空气》来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让学生运用感官感知空气,并通过设计实验,使他们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共设计了3个活动:①感受空气(老师用气球代替了教材中的塑料袋),②浸不湿的纸,③赶出杯中的水。  相似文献   

15.
精简科学课堂不等同于简单,精简应该是抓住教学本质的,应该是促进教学的。我经历《被压缩的空气》一课的研究后,对于精简课堂架构、围绕核心概念教学、提高探究的深度等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吹泡泡”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绪论课《哪里有科学》一课的一部分内容 ,在平时科技活动课的积累和实践中 ,我们发现可以将其独立作为一个教学内容来进行 ,因此我设计了《吹泡泡》这一课。设计旨在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吹泡泡”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游戏活动 ,三年级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思维活跃 ,大胆好动 ,表现欲较强 ,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需求。如果能够引导他们对某一现象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 ,能够引导他们的思维由…  相似文献   

17.
教学分析 《浮力》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五课。本课主要由"物体的浮与沉"和"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吗"两部分组成,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初步认识浮力,了解有关浮力的问题,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组织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体验到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的自豪感,使其感受到科学探究是无穷无尽的。对照科学课程标准,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  相似文献   

18.
错误的前概念是学习的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将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顺应,阻碍其科学概念的构建.教学《物体的浮与沉》一课,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对漂浮状态、下沉状态、悬浮状态的认识,发现学生存在的错误前概念,然后据此开展教学,通过体验证伪、引发认知冲突,探究推理、建构科学概念,转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从而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教学分析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体验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做中学"也强调,动手动脑是孩子们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落实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探究理念,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形成探究能力。《让小灯泡亮起来》是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电》单元的一课。本单元的主要概念是"能量",分解概念是"电流、闭合通路"。  相似文献   

20.
结合3-6岁儿童有关水概念的学习内容,文章主要采用访谈法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水概念的获得以直接感知为主;儿童水概念认知是一个复杂的状态,如对错参半、有水平差异等。基于研究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以促进其建构正确概念,寻找适切的教学起点,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