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较其实验稿增添了“阅读还要有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内容。选入小语课文教科书的多是名家、名篇的作品,但却是普及型读本,这是因为选文已经过教科书编者不同程度的改编,并形成了教材体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势在必行,要做到“走进课程,了解编写体系;走进文本,把握编写内涵;走进细节,理解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2.
《珍珠赋》选入初中第五册语文课本时,编者作了一番仔细的推敲,对原作的语句作了一些修改。我曾将教材与原作的不同之处分别摘出,在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一一加以比较、辨析,讨论中各抒己见,探寻出为什么作这样修改的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将近一年的使用中 ,我们感到教材选文上文质兼美 ,编排上科学有趣 ,利于教师教学 ,利于学生学习。在使用中 ,我们还特别体会到教材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鲜明特征 ,真切体会到编者的良苦用心。一、选文质量更高我们知道 ,《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实现是需要通过教材作为凭借的 ,因此 ,教材怎么编写 ,选文的倾向性怎样 ,可以反映出编者对于学生培养目标的理解和期待。从已经在实验中使用的一年级实验教材看 ,教材选文现代气息十分浓厚 ,的确为儿童的终身发展作了深入全面的思考 ,选的文章以情趣化为前提 ,…  相似文献   

4.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选自名家名作。选入教材时,编者对原文进行了剪辑删改,这样的课文,我们暂且称之为选文。这一类课文,是教材批判者抨击的主要对象,谓之被阉割、篡改,被"点金成石",因而他们对选文的修改问题质疑,甚至发出了"名家作品选入教材应原封不动"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很有特点,集新鲜血液与传统经典于一体,让人印象深刻。教学时,教师应认真理解编者意思,从教材的特点出发,对老课文采取新教法,引导学生品味理解、迁移运用文本的语言,使教材文本发挥最大的价值,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正>与鲁迅相比,统编教材选入郭沫若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可与其他作者相比,郭沫若又是统编教材选入作品相对较多的一位作家。因此,为满足教学需求,对郭沫若作品的教学还需做更深入的探讨。教材选文修订有深意在历次教材修订中,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教学法是常用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情感,把握写作特色与艺术表现手法,学会鉴别,提高审美情趣,提升语文素养. 一、同一课文的比较教学,增强文本理解深刻性 由语文教材看,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版本,编入的课文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课文,在编入教材时也会适当增删调换.因此,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同一文学作品可能有所变化.在高中语文阅读比较教学时,首先,教师需要阅读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文章原文,以体会编者意图,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其次,对于同一篇课文,自身也有着可比的内容,如为更好地展现人物形象,渲染情感氛围,人物心理、形象或环境等会有所变化,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由此入手,比较分析,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领会编者的选文意图、领会作者的独特体会、领会文本的多元价值,实现在语文课堂上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周慧明 《现代语文》2014,(11):152-154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叙述事件、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本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独特性在于,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教学文本的言语内容,更要让学生通过对言语内容的理解来体会言语运用的妙处,提高言语运用的能力。语文教学文本一般为教材选文,教材选文具有示范性,一般遵循文质皆美原则。  相似文献   

10.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标志着“一纲多本”的结束,教材中文质兼美的选文大多经过不同程度的改动。结合对话理论,以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为研究对象,梳理删改内容,发现删改与学生起点能力、编者意图与文章本身结构密不可分。借助焦点讨论法,针对文言文删改篇目,引导学生、教师、编者及文本展开对话,关注学生个性化阅读过程。正确处理自我与他者、理解与对话、接受与鉴赏间的关系,进而从重建自我与他者的共同体、创设理解与对话的阅读情境、开发鉴赏与创造的读写结合三方面提出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编者创编出来的教材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站在编者的视角解读文本、从编者的初衷进行拓展延伸、聚焦编者的意图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发现文本中不易被察觉的教学资源,从而为夯实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基。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文本视野融合角度思考,理解是建构教师视野的折射域,是圈定编者视野的指向域,是生成学生视野的融合域。理解,使师生、文本和教材编者的视野在融合中形成新的意义。这一新的意义又扩大师生的视野,带给师生精神世界的扩大和人生经验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阮树芹 《考试周刊》2014,(43):55-55
<正>教材中的文章是编者从众多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具有示范性。通过这一篇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学会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积累大量语言材料,知道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并从中得到情的感染和理的启迪。张志公先生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文本里走个来回。"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是教师简单的传教达理,更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始叠加。面对文本,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地走个来回"呢?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教学中的六种对话理论上阅读教学过程中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对话形式,可用图1表示:在这六组对话中,教科书编者与文本的对话体现为课程意识与教材意识,是将文本的原生价值开发成教材价值,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先于课堂教学而存在,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设计.教师与编者之间的对话主要是通过文本来完成的,表现为教师通过对文本编排体系的把握、文本教材价值的确定来领会编者意图,也先于课堂教学而存在.而学生对编者的教材意图的理解,不仅要借助文本,还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得以实现.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正>在作家史铁生的众多散文作品中,母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他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三篇文章被选入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之中。我们不禁要问,在众多抒写母爱的文章中,为什么偏偏这些文章经过多次教材改革而仍被选入其中呢?到底是什么使它们经久不衰,让教材编者如此难以割舍?我想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母子情之外,它一定有更值得我们深思和感悟的地方。笔者  相似文献   

16.
朱瑛 《小学语文》2012,(6):17-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涉及“教学对话”。实验版课标阐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版新课标表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比照两个版本的课标,2011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词。对教材而言,“教科书编者”直接关联着教材的编写意图,这个变动可以理解为课程设计者对教材教学价值的重视,认为在文本解读中,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原始价值,也要关注到课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既然是一种对话,就存在着诸多对话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主体。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首先,教师组织引导。这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在阅读教学这一对话过程中,要顺利地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就要起组织引导作用,那么教师就要首先完成与文本、与编者的对话,即要准确地理解教材及理解编者的意图,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引导并促进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苏教版语文十一册第二单元…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的要求。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课标对这方面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叙事功能为主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占比较大。叙事性文本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内容,领悟写作手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往往较差,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思维导图,方便学生在脑海中根据思维导图构建文本逻辑,形成叙事性文本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物教学》2019,(10):68-69
插图在高中生物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对文字内容的形象化解释,也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有丝分裂过程微观抽象,在该内容学习过程中应合理挖掘教材插图的隐含信息,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