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琼 《江苏教育》2022,(57):66-68
<正>“同伴交往”是《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重要的循环教育主题之一。从低年级引导学生礼貌交往,感受同伴交往的快乐,到中年级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其善于交往,再到高年级培养学生友好交往的品质,教材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从家庭、学校、社区生活扩展到社会生活,构建起小学六年“同伴交往”螺旋上升、目标清晰的教学内容。下文,笔者以四下“同伴与交往”单元为例,谈谈如何指向儿童道德生长,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一、把握单元核心,凸显整体性  相似文献   

2.
幼儿阶段是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否具有社会交往能力是衡量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主要依据。有些幼儿性格内向、任性、喜欢独处,不愿与同伴交往,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不愿进入陌生的环境,在交往的过程中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甚至伤害对方等行为,这些都是幼儿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的表现。幼儿只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友好相处、遵守行为规则,才能逐步适应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游戏等,是其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3.
田丽霞 《班主任》2014,(11):52-55
个别学生不善与同伴交往怎么办?乍听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把目光集中到这些“个别学生”身上,认为这些学生自身有问题,我们要“集中力量”改变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很久,也接触了一些“不善与同伴交往的学生”,还追踪访问了一些当年在学校里不善与同伴交往的学生,了解了他们走向社会后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思考的结果如何呢?我想用几个案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小学低年级段开设品德课程,即《品德与生活》。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低年级段的小学生对一切新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交朋友。他们特别活泼好动,爱做游戏,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行为习惯都缺乏普遍的目的性。这些特点给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成为当前上好“品德与生活”的重要前提。在多年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我校的区域特色,总结了几点有效可行的课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多数城市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现代住宅的单元化阻隔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幼儿常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独占心理,缺乏合作意识,不懂得如何与周围的同伴合作.但存现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中处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因此,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学习完全凭兴趣。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就会导致学生“厌学”“、怕学”和“拒学”。因此,我们必须巧设课堂教学,使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一、挖掘课文的童趣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大都是童话故事和描写儿童生活的故事。这些课文内容所描写的语言、行为、心理和情节都具有儿童化的特征,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例如《:美丽的公鸡》中公鸡骄傲而又知错就改;《蓝树叶》中的李圆圆因舍不得自己的绿铅笔而不肯借给同学《;司马光》中的司马光机智勇敢。这些故事低年级的小学…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青岛市宁夏路小学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结合学校生活教育特色以及道德与法治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特点,积极开展生活教育视域下“同伴互动”提升道德与法治学习有效性的专题研究。通过健全组织、强化培训,探究规律、构建模型,学科融合、家校联合等方面的深入探索,以及展现“从儿童出发”的基本主旨,同伴教育的影响与价值,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道德生长等方面的重点内容,推动“同伴互动”专题研究,形成“同伴互动”学习策略,实现“同伴互动”协同发展,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学习有效性,以及形塑道德与法治学习新样态。  相似文献   

8.
司秀丽 《考试周刊》2014,(19):168-168
<正>1.让班主任上品德与生活课1.1班主任教学品德与生活,可以使工作更轻松有效。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是事无巨细的,学生的大小事情都要管。班主任经常被学生围着"告状":"老师,他拿我的笔了。""老师,他撞了我了。"……教室里的卫生,桌椅板凳的摆放,学生如厕、饮水,上学、放学安全,以及课间活动、同伴之间发生的磕磕碰碰等都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可以说班主任工作包揽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看似学生活动中的琐事对于儿童来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观念里,“幼儿同伴冲突”往往是消极行为的代名词。随着时代发展、知识更新,这些所谓的“消极行为”在现代教育观中被重新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即在幼儿生活中,同伴冲突也是有教育价值的。家长要想正确处理幼儿同伴冲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幼儿同伴冲突产生的原因,明确幼儿同伴冲突的特点,了解幼儿同伴冲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眼中,中学语文教育给学生留下了怎样的烙印?这些烙印对他们步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又有怎样的影响?日前,借“新概念作文大赛”落幕之际,记者在上海采访了担任评委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南京大学的部分中文系教...  相似文献   

11.
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但小学低段的学生容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做出一些“不当行为”,甚至使这些行为变成顽固的“反复现象”。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正向目标,实行行为矫正;加强正向行为,适当宽容错误;构建言语体系,发挥期望效应,改善低年级学生的不良习惯。由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欣 《宁夏教育》2006,(9):67-68
中小学生发生问题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同伴压力就是其中之一。同伴压力指的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个体在群体中从事某种活动,产生某种行为时,个体原有个性特征完全屈从于群体,个性暂时弱化以至隐匿。导致个人特征埋没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放弃个人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对中小学生而言,随着生活、学习范围的扩大,同学关系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渴望别人能够认可和喜欢自己,渴望与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害怕因为自己和同伴不同而受到孤立、排斥。许多学生,往往因为害怕自己的朋友可能会对自己有什么想法,或者因为害怕同伴或群体不接纳自己,而违背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相似文献   

13.
正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个人、一句话、一个故事,看似平凡简单,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点燃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榜样更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形成,同伴交往是同伴之间通过接触相互影响的过程,它能帮助儿童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在儿童交往中,同伴关系是儿童最需要的,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老师和家长尤其要关注孩子之间的同伴交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个人、一句话、一个故事,看似平凡简单,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点燃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榜样更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形成,同伴交往是同伴之间通过接触相互影响的过程,它能帮助儿童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在儿童交往中,同伴关系是儿童最需要的,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老师和家长尤其要关注孩子之间的同伴交  相似文献   

15.
“小蜜蜂”学家政活动思路: 学习家政是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所谓“家政”指的是家庭生活领域内的一系列劳动内容和形式,如自我服务类、家庭杂务类、烹饪缝补类等。“小蜜蜂”是勤劳的象征,用“小蜜蜂”代表低年级小朋友,使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开展“小蜜蜂”学家政主题活动,让队员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学会做部分家务,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进而学会为集体服务、为同伴服务,逐步增强公益劳动意识。  相似文献   

16.
日本小学低年级现在每周有两小时的社会课。最近,文部大臣的私人咨询机构“小学低年级教育问题恳谈会”认为低年级学生应以读、写,算为主,并建议开设与孩子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课”。生活课是一门综合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图画和手工等,课时为每周三小时,以“我和自然”、“我和大家”、“自然和人类”为主题。教学单元有“培育动植物”、“快乐的学校”,“我的家庭”和“我的记录”等,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积累生活经验,种植植物,了解人在地区、家庭、学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及同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及同伴关系进行了研究。516名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参加了本研究,有效被试505人。其中学习困难儿童29人,占总人数的5.7%。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儿童与学习一般、学习优秀儿童相比,其注意、行为、同伴关系都明显存在更多的问题。因此,对他们的帮助和矫治工作必须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儿童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包括从接受成人的垒面护理到儿童由于协调作用而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中得到相对自治,并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垒过程。而“友善”则使得同伴的关系总是“协调”的,其行为是新社会性质的。  相似文献   

19.
游戏的学问     
课外游戏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本身几乎是在完全自愿、自发的状态下开展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渲泄,价值观、人生观也在悄然地孕育、萌生。学生的课外游戏活动,既有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痕迹,又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尤以来自学生间思想和习惯的相互碰撞对学生影响最大。总的来看,不管是活动的形式还是活动的内容,都呈现多样化、智能化的趋势,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特点之一:规则无处不在不管是低年级孩子玩的“弹珠子”游戏,还是高年级学生玩的“踢毽子”游戏,或是大小皆宜的“跳…  相似文献   

20.
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课堂,许多行为习惯都不正确,不会听,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专心听,这些都影响了他们听课的效率,阻碍了知识的获取。小学低年级阶段恰恰是养成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正确倾听习惯的“养成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