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五四”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启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推崇,民族主义意识下知识分子的非基督教的倾向,基督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弘扬。“五四”时期有关基督教问题的论辩,促进了中国社会对于救国救民问题的思考,促进了国人对于基督教问题的了解,促进了中国基督教会本色化的进程,加强了非基督徒与基督教知识分子的交往,也应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著者提出应将人类文化视为一个整体,不仅要站在本土文化之中观照异域文化,更要超脱本土文化观照理解异域文化,观照与理解本土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联系与接触。  相似文献   

2.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它是了解各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伟大的辩手》是一部美国励志片,影片向观众投射出“美国梦”、个人主义、基督教色彩、非主流文化等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家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领带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称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立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记文学并非源自基督教文化,但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传记的发展和自身传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基督教经典文献是西方古典传记的重要成就之一,也蕴含着丰富的、将在后世充分展开的传记传统。“圣徒传记”是中世纪西方传记文学的最主要形式。在西方传记走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基督教文化是重要的推动力,并为传记解释提供灵感。借助基督教神学解释学视野,某些传记理论问题的结构和层次也能够得到更清楚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美国自传文学取得的瞩目成就,尤其得益于美国文化崇尚的独立进取的“个人主义”和锲而不舍、追求成功人生的“美国梦”以及兼容并蓄、“大熔炉”般的“文化多元主义”。而这些鲜明的美国文化特质又是美国不同族裔自传都着力表达的主题之一,从而又发扬、强化了这些文化特质。美国自传和美国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前提、互为建构和互为阐释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晚清部分官绅所持对基督教主张“容让”的言化中,其文化因素起码有下述要端值得注意:一是辨明和否定有关讹言,增进对基督教真实情况的了解;二是承认基督教是可以与儒门并存的一教,并且尝试寻求二者间内在的沟通点;三是对基督教某些“外形”文化事物,尤持较为积极、明朗的态度。这与同样是在封建官绅群体中生发的激烈的优教、反教论相比照,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其相对的积极、进步意义和醒目的局限性也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7.
鲁迅以拿来主义的姿态客观地审视基督教文化,表现出且扬且抑的双重性。一方面,批判它的超验的信仰方式及它对西方科学发展的压制和对正常人性的扼杀;一方面,他肯定基督教在人类文明、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以及宗教改革对整个欧洲社会思想、艺术、道德等诸方面带来的正面影响,更重要的是鲁迅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基督教文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鲁迅对基督教文化的“信”与“嘲”的悖论性认知生成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获得了评价人生和批判社会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8.
犹太——基督教传统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开始流行的术语,美国人用来突出其不同于欧洲文化的独特的基督教文化,同时也突出美国新教传统中对《旧约》希伯来精神的继承,和美国社会对犹太教、基督教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但并非所有的美国基督徒和犹太教徒都认同这一术语。因此,犹太-基督教传统这一术语在美国依然是一个概念不很清楚,也未被普遍认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一、本土化———基督教与民族文化之整合基督教与民族文化的差异会使基督教与民族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但这些差异不会成为达成综合的鸿沟,而只是必须加以克服的障碍。本土化是基督教的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一定地位的途径。基督教在与民族文化调和方面是充足够柔韧的,在政治和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原点”,从文化的视角对中世纪大学及其运作进行了分析。基督教文化是贯穿整个中世纪的主线,基督教的影响也贯穿于中世纪大学组织运作的整个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是美国文明的支柱之一,影响着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大部分的美国人都认为上帝在他们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美国人的这种宗教意识与美国殖民地开始时期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移民的强烈的宗教动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当时移民尤其是迁往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移居的最大推动力来自宗教,并以他们的成功给美国社会打上了永久的宗教印迹,使得美利坚至今仍是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民族。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基督教教会在传教同时,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华文教育能提高华人文化素质,又是华人社会的基本需求,美国的基督教教会积极参与了华文教育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至4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探讨美国基督教教会参与早期华文教育的活动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into four philosophical courses at University College, Cardiff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One-fifth of a course on philosophical aspects of social and world problems is devoted to ecological problems. In philosophical theology, the objections to Christian belief are considered—despotism, anthropocentrism, speciesism, chauvinism, and dualism. In a course on modern European ideas, changing attitudes to nature are considered. In a course on moral philosophy, theories of moral considerability, of intrinsic value, of consequentialism, and of interspecies morality are defended. Some of the opportunities for, and constraints upon, the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are also expounded.  相似文献   

14.
Sexual-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continue to experience heterosexism in the form of heterosexist and biased language from peers. Religion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predictor of sexual prejudi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Yet there is limited research on the intersection of race, religion, and heterosexism, and on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address this prejudic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ourses at a large public university on reducing heterosexism in Christian students. Analysis of pre- and post- data using repeated measures ANCOVA indicated African American Christian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heterosexism scores than White Christian students, and African American Christian students ha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heterosexism as compared to White Christian students after taking a service learning course. Thes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prejudice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5.
讣告是一种应用文体,承担了将死亡这一社会禁忌现象公诸于众的任务。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讣告的文体对比分析,揭示了造成两国讣告差异的根源——即生死观的差异。中国文化及美国文化对于死亡的态度分别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美国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中国注重集体,美国突出个人。  相似文献   

16.
克内斯蒂尔合并学说及其对美国采购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内斯蒂尔合并学说的关键是其适用条件。其适用条件的不确定性,成就了美国法院在政府采购救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同时使得该学说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也使学说在现实中的运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然而该学说对美国救济制度的影响是深远的,美国法院在采购救济过程中坚持政府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也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在金陵大学期间形成了学、教合一的共和教育思想和基督教现代教育家主体人格,到留美期间发展为道、教一体的国民教育思想;但在1917年—1927年陶行知开始现代转型,陶先是以基督教教育实现反中国传统教育,然后主要在1922—1917年非基运动中,实现了反西方传统。陶以民族主义实现了主体人格转型为民族本位主义的现代教育家,对于基督教教育思想的超越,其本质是基督世界主义与普世价值的民族适应。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人物爱默生在《自然》一书中颠覆了基督教反自然的传统,强调用直觉和顿悟的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他的这种整体主义的自然观,启迪了一种新的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把自然的本质归结于生命共同体,从自然共同体的高度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reports about an empirical study among the educational staff of one of Germany’s biggest Christi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Christliche Jugenddorfwerk Deutschlands e.V.’ (Christian Youth Work of Germany, CJD). It tried to find out what ideas and attitudes the respondents had concerning the Christian profile of the institution and their own educational work. To this end, a questionnaire with mainly closed-ended and some open-ended questions was administered to the 6000 educational staff. The 934 responses are not representative but still give illuminating insights into the chances and problems of a ‘Christian pedagogy’ as proclaimed by the CJD. They show that a Christian profile of education is approved of by most of the CJD staff, even by many of those who do not believe in God. The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and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Germany’s denominational private school sector, but imply perspectives for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as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