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1世纪的艺术视域中,数字影像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主要媒介,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制造的影像成为主要的艺术传播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影像艺术以数字化的图像语言为视觉表象,以新技术手段为诗意载体,借助于Video、摄像机、投影仪、互联网和多媒体视频编辑软件,制造了后现代社会的“仿真”与“拟像”现实。大量的影像与Video艺术实例证明,影像艺术具有视觉诗意:借助视觉画面的审美表现力传达作者对影像文化的诗意追思。  相似文献   

2.
视觉传达是通过可视形式传播特定事物的行为,大部分依赖视觉,以平面设计、排版、绘画、色彩等二度空间影像进行表现。在国内,视觉传达设计被等同于平面设计,在高校专业划分里,视觉传达设计也就是平面设计方向的学科。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科学与技术大变革环境下,诸如动漫、数字媒体等新专业逐步拓展。这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的出现使视觉传达设计面临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要迎合受众需求就要走向创新之路,兼顾交互性、跨界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改革,迎合时代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满足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要求,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文化时代。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具有大众化、后现代性等特点,在视觉文化冲击下,视觉媒体成为人类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以初中美术教学为主题,简述了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并就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展开了分析,以期能对初中美术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一切提供可视信息的媒介,如电视、影像、互联网或虚拟影像等,都在构筑着以身体为视觉文化符号的传播系统.媒体、社交形式的变革将身体从视觉的樊笼里彻底解放出来.麦克·卢汉的媒介传播学视域下,身体从媒介中的客体转变为身体就是媒介.身体与媒介的相互僭越,为身体这个信源接收器提供了多种新的叙事方式.新媒体艺术是混合了媒介、技术与艺...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媒体的不断推陈出新,在声、光、电等诸多媒介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汉字艺术视觉在广告、网络、多媒体、电视、影像视觉等形式上呈现多样化,以汉字作为载体的视觉化、艺术化的多种形式出现,新技术将被用于汉字艺术创造实践中,并且汉字艺术视觉将会与最新的技术同步发展,从而推动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MV即音乐录像,是音乐的视觉表现形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如今MV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视觉文化元素之一。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促使音乐电视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趋向个性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欧美MV艺术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从风格趋势还是形式表达亦或视觉心理,都表现出更加具有反模式化创意、无厘头拼贴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等艺术特征。影像艺术如此频繁地与数字技术联姻,使得MV艺术更像是一种可以超越视听表层而更具主观性的视觉表现,其意义的传达有赖于观众对画面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影像"是构成视觉文化的最重要元素。剖析和反思人类的影像审美与创造活动,应当首先探析明确其研究的起点:影像的真实性与假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将视频时代的航船推进深水区,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催生了新的影像记录手段和方式,让移动视频的传播成为媒介生活的一种常态。短视频社区中的媒介生活给传统的视觉人类学学科研究拓展了新场域,自我与他者的边界消弭、“全民”影像的合力成为时代的记录与见证,视觉的“接力”形成影像叙事的传承,而技术的发展又会“赋能”学科新优势,“虚拟的田野”考察研究将成为未来人类学者必须的技能,种种变化都为视觉人类学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产生了视觉传达设计内容与媒介的双重变动。数字媒介的快速普及带动了受众群体内容需求的多元与创意,通过数字媒介等新兴科技给受众群体带来了不同的内容体验。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与变动既具有必然性,同时也体现了新媒体本身的特征,如视觉传达设计所呈现出的发散性、连续性、互动性和迭代性。以新媒体语境为背景,研究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发展策略,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广泛的趋势.在课程讲授方面,新媒体的介入给传统的教学行为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从“听讲”到“看讲”,大量视觉资源的引入,要求将其与文学史知识的教学合理结合.同时,新媒体的使用对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语境下的自主性学习是培养和促进学生专业问题意识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泉州海丝文化的影像传播面临着新媒体的优势利用不充分、影像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因此要认清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的现状和问题,充分挖掘新媒体在影像传播中的优势,创作高质量的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作品、讲好泉州的海丝文化故事、打造有影响力的泉州海丝文化影像品牌,以实现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的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人们已进入数字化生存环境之中,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也有更加深刻的要求。随着市场的发展,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人员,需求量也进一步提升,相关高等院校在开展创新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方面也不断取得进步。在视觉上的设计教育方面,进一步融入创新与改革的理念才能迎合市场需求。本文分析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播设计教育的创新与思辨,进而整理出一套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对策,旨在促进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美术专业中数码"新摄影"课程5步教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文丰 《文教资料》2008,(11):212-213
高校美术专业数码"新摄影"的5步教学法,抓住了现代美术创作和数码新媒体结合点,引导学生在数码摄影创作上结合现代视觉艺术的表现形态和规律,充分发挥视觉表现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创造性艺术表现能力和影像创造力.数码"新摄影"5步教学法是解决现今高校美术专业摄影教学实践与专业结合中的一个精彩范例.  相似文献   

14.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是以视觉造型艺术为基础的,视觉是电影艺术的第一感觉和基本元素。电影视觉是在艺术与现实关系中建构的,是视觉生理心理原发性生成及视觉文化的建构过程。电影具有现代大众媒介的视觉造型艺术革命的特质,使视觉利用工具技术而得以扩大延长,也使电影的复原性与虚幻性的对立统一张力为影像创造和接受提供了视觉想象的空间,电影因之成为人类艺术化和审美化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影像生产、传播技术的革新与普及,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上开始涌现出大量的民间影像。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重新界定了新媒体语境下"民间影像"的内涵,并结合国内外媒体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实例,对当代民间影像的生产模式、传播特征等展开论述,并较为深入地辨析民间影像重构影像格局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导视标识从视觉意义上是为了获取具体的方位信息,随着信息视觉化的发展,基于视觉流程的导视标识设计是以直观的方式来传达视觉抽象语言信息的表现手法,从而成为现代新媒体语境下视觉导视设计领域的新主张.从视觉语言的应用中可以分为静态视觉化、动态视觉化两种,静态视觉化信息主要依托图形文字等语言来呈现,而动态视觉化信息则借助于新型媒介方式,实现人与环境的友好沟通.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技术手段丰富莫高精神的视觉表现形式,实现莫高精神的视觉重构成为优化其传播实践的重要路径和发展方向。当前,莫高精神数字化传播实践中面临着物质形态文化资源稀缺、可视化元素呈现单一、传播空间亟待拓展的现实困境,应当加强数字化保护,整合莫高精神文化资源;挖掘可视化元素,促进莫高精神创意表达;打造多维立体展示平台,增强莫高精神视觉呈现效果。同时,也要关注数字技术的合理利用,警惕文化泛娱乐化侵蚀莫高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融合了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与设计艺术,为平面设计的创新注入了更多的灵感与活力,使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多元化,发展空间更加广阔,21世纪新媒体在平面设计的中应用与创新将跨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视觉修辞是以修辞学理论为依托的新兴学术领域,是以视觉文本作为修辞对象的修辞实践与方法,它突破了传统修辞学多局限于语言符号交际或传播的现状。本文以视觉修辞为框架,以新媒体社交流行的表情包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探讨了表情包作为视觉文本在形式和意义上的特点;另一方面探讨了表情包在新媒体社交中,如何在图像的维度上促进不同主体的协商与对话。这既是对修辞学理论的拓展,也是对视觉修辞领域实践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律广 《文学教育(上)》2010,(19):134-13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逐渐开始通过引入雕塑来完成虚拟的场景,这种雕塑与影视在新媒体艺术中的结合正成为影视发展的一种潮流。雕塑能在影视作品中应用得益于其自身的特点及艺术表现力。雕塑与影视通过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给观众展示了新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带去了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雕塑与影视在新媒体艺术中的结合具有相应的现实意义,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两者结合可能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