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多巴胺修饰的不锈钢丝为基质,制备了一种三唑醇温敏分子印迹聚合物为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吸附动力学实验及选择性吸附实验对该涂层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材料对温度敏感,具有较快的传质动力,并对三唑醇有良好的吸附特异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以多巴胺修饰的不锈钢丝为基质,制备了一种三唑醇温敏分子印迹聚合物为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吸附动力学实验及选择性吸附实验对该涂层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材料对温度敏感,具有较快的传质动力,并对三唑醇有良好的吸附特异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以2种高分子气体膜分离测试为载体,设计了一个涉及膜材料制备、表征和其气体分离性能测试的综合型实验设计。实验由不同高分子膜材料制备、形貌表征、气体吸附和渗透性能的测试和拟合组成,融合了物理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和化学工程理论知识于一体,并结合了目前热门的能源环境应用。实验设计可作为大三大四化学、化工或材料专业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和膜分离应用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技能及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多孔材料孔道结构实现调控,开展了UiO-66孔道调控及四甲苯的吸附分离研究。通过加入调节剂乙酸和改变配体种类,经溶剂热法合成5种UiO-66材料;经氮气吸附-脱附表征分析,获得UiO-66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发现乙酸的加入对UiO-66的孔径影响不大,而氨基的引入使孔径分布变窄,尺寸有所减小;通过静态吸附实验,以均四甲苯和连四甲苯的选择性为指标,研究了5种UiO-66材料对于均四甲苯和连四甲苯混合溶液的吸附性能,发现其对四甲苯的分离选择性主要归因于UiO-66不同的孔道结构。该研究为类似MOFs材料的合成、孔道调控,及对同分异构体的吸附分离性能的改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芹菜甲素为模板分子,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了芹菜甲素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NIPs),并通过动态吸附、静态吸附和选择性吸附实验对所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芹菜甲素的浓度为0.1 mmol L~(-1),吸附时间为12 h时,MIPs达到吸附平衡且最大吸附量为3.561 mg g~(-1).Scatchard分析表明,在MIPs中存在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两种结合位点,而在NIPs中只存在一种非特异性结合位点.选择吸附实验表明,MIPs对芹菜甲素具有高选择性和良好的专一识别性能.该研究可为芹菜甲素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材料分离提取中药中有效成分芹菜甲素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聚偏氟乙烯为基膜材料,红霉素为目标分子,利用聚乙二醇和二氧化钛粒子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红霉素分子印迹膜(PPT-MIMs)和非印迹膜(NMIMs).并运用SEM及水接触角对PPT-MIMs进行表征,分析其表面形貌和亲水性.通过对PPT-MIMs的等温吸附、动力学吸附、选择性吸附研究,分析PPT-MIMs对红霉素和罗红霉素的特异选择性分离性能.通过循环实验证明PPT-MIMs具有较高的可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制备出的PPT-MIMs为复杂组分中单一物质的分离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Fe3O4@SiO2@MIPs),使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吸附性能实验研究证实了制备的Fe3O4@SiO2@MIPs对目标分子2,4-二氯酚(2,4-DCP)具有快速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和较高的吸附容量;与非印迹聚合物(Fe3O4@SiO2@NIPs)比较,Fe3O4@SiO2@MIPs对2,4-DCP表现出显著的亲和性;吸附选择性实验表明,Fe3O4@SiO2@MIPs对2,4-DCP具有较强的特异结合性能。此外,5次的重复使用后,制备材料的吸附效率仍可达80%以上,说明该材料具有可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芦丁和柚皮苷为模板分子,4-乙烯基苯硼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1,4-二氧六烷为致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可逆共价结合方式制备出两种基于硼酸酯结合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它们的吸附介质、结合动力学速率、专一识别性和交叉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逆共价印迹聚合物适用于水相介质,在3 h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选择性结合实验表明该两种MIP具有良好的分离选择性,其对各自的模板分子均表现最大的吸附量,而对其结构类似物吸附较少。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CO在NA型吸附剂上的静态吸附量和低分压CO的动态吸附性能,实验表明,再生气体流速对吸附剂再生影响不大。实验还确定了合适的再生气体量和保留时间,同时比较了变压吸附和甲烷化两种方法净化合成气中微量CO的能耗,为工业脱除微量CO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开发了一种水合物法分离甲烷-乙烯混合气体的新技术,利用选择性热力学促进剂THF对C1、C2气体的选择性增溶作用来提高它们的水合分离效率,并系统地测定了(CH4 C2H4 THF H2O)体系气-水合物相平衡实验数据,考察了温度、初始压力、初始气液比对(CH4 C2H4)气体混合物分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安徽铜陵市二中沈希杰同志来信,我读了化学教学1983年第1期刊登的“木炭具有吸附作用实验的改进”一文后,产生如下疑问:吸附了二氧化氮气体的木炭浸在品红溶液中,溶液逐渐褪色。这个实验的现象能否充分证明木炭具有吸附溶液中溶质的性质呢? 不妨作一简要分析:木炭的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吸附,二氧化氮被木炭吸附后不发生质变。当木炭与品红溶液接触时,一方面是由于木炭的吸附作用使溶液褪色;另一方面二氧化氮作为一种氧化剂能够氧化品红,同样可使溶液褪色。  相似文献   

12.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化学教科书,第五章第一节实验[5—2]有关木炭吸附气体的演示实验中,使用了有毒的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造成污染,影响师生健康。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改进,既减少了污染,又增强了对比性,使实验效果更佳。1二氧化氮气体的制备和收集课前预先制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低气压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综合实验平台,利用该平台可以开展气体直流击穿特性、气体放电伏安特性和等离子体基本参数静电探针诊断等系列实验项目的演示和教学。针对气体击穿特性实验平台的设计和实验方法,结合开展低气压气体直流击穿特性实验教学内容,介绍了平台的设计技巧、实验教学所需准备、课堂组织和实验技巧,分析了教学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教学实践表明,安全问题、气体击穿临界点的判定、首次测量气压点的选择、实验数据点的分布与拟合是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借助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3种不同方法对膨润土进行改性后,对废水中的镉离子进行了吸附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膨润土对镉离子的吸附效果均较好,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等温式拟合。通过该吸附性实验的科研锻炼,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页岩内部气体变化特征与规律,采用电磁破碎、加热等脱气方法,分6个阶段对页岩中气体的含气性特征进行了精细的解析实验。通过对比不同分析方法下的实验结果,得出如下认识:多组分共生的页岩气藏中,每种气体的解吸/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并存在竞争吸附关系;破碎阶段释出气体体积最大,烃类成分最多,指示页岩气藏主要开发潜力为封闭孔体系;在不同脱气阶段下,多元气体出现分馏效应,并可根据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划分为不同吸附性能的两大类;实验显示成岩环境条件和页岩内部组织结构特征或是导致含气性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DIS实验)两个方面进行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实验探究。提供活性炭吸附不同气体的相关实验数据,启发学生比较相关因素、分析吸附规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DIS实验)两个方面进行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实验探究。提供活性炭吸附不同气体的相关实验数据,启发学生比较相关因素、分析吸附规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气球用于化学实验,有材料易找、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现象明显,既卫生,又安全等优点.因此,现将气球在化学实验中的二种用途简介如下.一.比较气体的密度和空气密度的大小把气体充人气球中,再将气球的口捆紧,放手后,气球往上飞,证明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如:n。、wna、on。等气体,、n。气的效果最好.二.做某些气体的性质实验1.SO。与H。S的反应实验在两个气球中,分别装满SOZ和HZS,按图装置好,打开两个气球导管的活塞,两种气体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可看到玻璃管壁上吸附一层黄色的单质疏,同时,还有少量的水珠生成,…  相似文献   

19.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0):187-192
介绍了一个由科研实验"一种Co(Ⅱ)MOF材料的合成及表征"转化而来的综合性实验教学设计。实验内容包含配体合成与分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溶剂热合成、晶体数据采集、结构解析与表达、产物物相分析、热重分析及气体吸附性能研究等,涵盖了本科生所学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配位化学等多方面知识。实验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结果可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  相似文献   

20.
开设了UiO-66-NH2/GO的制备、表征及其对Pb(Ⅱ)吸附性能研究的综合化学实验项目。通过各种表征技术验证UiO-66-NH2/GO的表面形貌、结晶度、表面电荷和官能团等物理化学性质。采用静态批式实验法系统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下UiO-66-NH2/GO的吸附性能。吸附动力学显示Pb(Ⅱ)在UiO-66-NH2/GO上的吸附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化学吸附是影响吸附速率的主要因素。在300 K时,利用Langmuir等温线拟合UiO-66-NH2/GO对Pb(Ⅱ)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39.907 mg·g-1。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材料合成、结构表征和吸附性能测试等,具有先进性、综合性、应用性和研究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水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