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儿童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当学生通过想象赋予周围熟悉的事物以生命时,学生思维与情感的闸门也就打开了。习作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打开儿童言语的那扇门!如何打开儿童言语的那扇门呢?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  相似文献   

2.
<正>习作教学一直都倡导“以我手写我心”,这就意味着必须要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学生内在的习作心理出发,从儿童内在的原始认知、真实情感出发,确定学生自然生长的规律,积极落实生本化习作的质态。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江湖"是儿童精神和文化世界的隐喻。"童化作文"本着对儿童立场的充分认知和尊重,为解放儿童言语生命的使命而来,为发展儿童的言语生命而教,让习作教学中的儿童变得主动,让习作教学的过程变得生动,让儿童的言语走向灵动。  相似文献   

4.
宗文菊 《生活教育》2012,(17):47-48
当前我们的小学习作教学因为比较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疏远了儿童的亲身经历,导致习作言之无物;疏远了儿童亲身经历中的真切感受,导致习作言之无情。我们老师习惯了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过分地拔高要求,追求一些不切学生实际的表达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习作逐渐远离了儿童的真实生活,失去了儿童的纯真本色,因此,习作质量提高缓慢就不足为奇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习作教学就亟须回归学生的生活——"儿童世界"中去,这样才能使习作真正达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才能真正呈现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呈现学生生命灵动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情境作文顺应了学生的天性,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促进其体验情感与自由表达,提升习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开放习作时空,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到社会、自然等各种情境中去观察、感受、体验生活,积累丰厚的情感,再投射到作文课堂上。由先指导后写变为先写后指导,同时实现习作评价多元化,多角度多层面地激励学生敲开语言生命之门,用文字留驻精彩。  相似文献   

6.
<正>习作教学唯有契合学生写作过程的内在发生机制,与学生的情感储备、知识储备“和谐共振”,才能激活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思维之泉”。习作教学起于学生言语发展需要,习作过程展开的不同阶段紧紧关联学生的言语发展需要,习作教学最终走向学生言语生命的养护。“需要”作为习作展开的核心关切,犹如一根链条联结起儿童作文持续增能的“动力回路”。  相似文献   

7.
情境作文顺应了学生的天性,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促进其体验情感与自由表达,提升习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开放习作时空,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到社会、自然等各种情境中去观察、感受、体验生活,积累丰厚的情感,再投射到作文课堂上.由先指导后写变为先写后指导,同时实现习作评价多元化,多角度多层面地激励学生敲开语言生命之门,用文字留驻精彩.  相似文献   

8.
纪学兰 《教育导刊》2014,(11):68-71
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要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给小学习作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儿童视野中"有新鲜感的词句"有其独特内涵,从认知论和社会文化观的角度思考儿童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习作可以定义为是经由认知发现生活,在语言的交往与习得中回归生活、丰盈生命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表达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只有从儿童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站在儿童的视角,才能做到真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思维规律、情感状态,在契合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需要中历练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0.
小学习作教学,一直面临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如何打破壁垒,让儿童不再视习作为畏途?我校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微型体验、微型指导、微型评改等活动,唤醒儿童感官,激发内心情感,引导主动表达,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言语生命的灵性生长。  相似文献   

11.
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是分不开的,这种情感体验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认知心理学家也指出:学生的认知过程伴随着情感过程,而良好的情感过程又促进认知过  相似文献   

12.
儿童具有独特的情趣、思维、心理、生活,我们不防暂时把属于孩子本身的特色统称为儿童本色。孩子的习作理应还其儿童本色,即让童心袒露,让童趣回归,让童真再现,让习作成为孩子自己的习作。要知道,儿童能写出属于儿童本色的个性作文,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呀!本文将重点阐述如何在孩子的作文中彰显儿童内心本色、生活本色、自然本色及生命本色,以激发兴趣,盘活积累,自由表达,优化评价,使属于学生生命个体的个性习作得以催生。  相似文献   

13.
习作教学难,学生习作难。面对这一难题,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违背儿童认知规律,大讲特讲写作技法,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习作教学‘三步曲’",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世界,淡化文章的篇章结构,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感,提倡写放胆文,使学生有了习作自信心,最终有利于实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个性化写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习作应该是学生自己真实情感的倾吐,真实意愿的表达,真实认知的描述,是学生个体生命的体现。写真话、说真事、抒真情,写出充满学生个性的习作,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进行习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儿童习作的应然状态是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其中自由生长,诗意栖居,而实然状态是习作中"茫然无我、呆头呆我、虚情假我、似我非我"等问题普遍存在,儿童"自我"的缺失导致了习作与儿童生活和生命的隔离。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要唤醒儿童习作的"自我场",即:唤醒儿童"本能的缪斯"、情感的体验、自由的表达,归还儿童生活在场、阅读在场、习作在场的权利,让儿童的习作彰显教育原生态的活泼泼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统编版语文习作教材,对各年级习作的“导、写、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给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供了明确的“落脚点”或“触发点”。针对习作教学中评改形式单一、修改动力不足等现状,统编版教材对作后评改提出了明晰的方法和建议。把握评改特点,促进思维进阶,引领儿童与自己的作品或他人作品在评价中再次相遇,在儿童与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延伸搭桥,必将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思维的深度进阶提供广阔的舞台。本文以四年级习作评改为例,对做好思维进阶的保障、提供思维进阶策略做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7.
儿童画能展示儿童自己的认识和思维,能反映儿童自己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画面上流露出儿童天真、稚嫩、童趣、童心、好玩等情感。对于儿童学习绘画过程中的习作也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相似文献   

18.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9.
从生命活动的层面观照,习作应该是学生生命的原生态体现。即没有任何扭曲和约束,也无须任何遮掩和伪装,是一种真情实感、独立思想的自由表达,是一种实事实写与实情实抒。基于生态作文教学理念,我们倡导还给学生以习作“自由”,即命题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构思要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题材要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体裁要由学生自主选择,立意要坚守儿童立场和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20.
习作核心能力贯穿于习作表达的全过程,对学生习作表达起着关键性的支持作用。习作核心能力具有层次结构性,主要由情感判断能力、材料运用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习作思维能力等要素构成。从小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结合课标学段目标,明确习作核心能力的基本框架,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梯度分解,螺旋巩固"、"专项习练,重点突破"、"阅读引路,互为补充"、"图式指引,物化思维"等路径强化对小学生习作核心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