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致云夫弟尺牍》,凡18行,每行字数不一,共242字.纸本,纵32.6厘米,横65.4厘米.此札为《宋四家墨宝册》之一幅,原签作《宋黄鲁直云夫帖》.右下角有一小小的"读"字,幅上有明项元汴收藏印17方,清安岐收藏印三方,又有"知颐印记"小印一方.幅前后共有半印三,均为项氏之印,一存"墨林"二字,余两方均存"世家"二字.此札,《墨缘汇观》著录作《云夫帖》,《石渠宝笈续编》亦有著录.  相似文献   

2.
正"三希宝帖"的第二帖《中秋帖》,相传是东晋王献之所书。《中秋帖》长27厘米,宽11.9厘米,共3行22个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是不是很难断句?大致是王献之感慨中秋节无法与朋友相见的问候之语。此帖书法古朴厚重,墨色鲜润,笔意勾连,一气呵成。再细细品味那线条的流动,献之挥毫书写的画面恍若可见:或提,或按,或转,或承,无不得心应手畅快淋漓,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3.
<正>【作品概况】《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地黄汤帖》《新妇帖》。行书。纵25.3厘米,横24厘米。6列44字。真迹未能传承,现存墨迹本是唐人摹本,晚清时期流入日本。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相似文献   

4.
3、《丧乱·二谢·得示帖》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三帖连为一纸。《丧乱帖》行草书尺牍,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八行,59字。为唐摹勾填本,摹填精良。帖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遭遇)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  相似文献   

5.
《张翰帖》     
<正>【作品概况】《张翰帖》也称《季鹰帖》《张翰思鲈帖》,唐欧阳询书,属于原《史事帖》的一部分,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11行98字。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观典赏析】《张翰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被立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七。此帖特点是字体修长,用笔刚劲挺拔,精神外露。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一致,同是以险取胜。  相似文献   

6.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行穰帖》为唐代的双钩填墨本,东晋王羲之草书作品。硬黄纸本,纵24.4厘米,横8.9厘米,2行,15字。草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观典赏析】《行穰帖》为王羲之草书中最为奔放爽畅之作,显示着其书笔势由内擫向外拓的迹象。突破以单字造型单位的旧法,有以两字为一个造型单位,形成"字群结构",突出笔势放逸生奇的品  相似文献   

7.
《伯远帖》,行书纸本,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其纸墨精良, 至今依然古色照人。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 王殉书。公元1746年, 乾隆得到了王殉的《伯远帖》,连同他已有的唐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以及米芾临王献之的《中秋帖》,藏于养心殿书斋,并命名书斋为“三希堂”,也就是三件希世珍宝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与《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8行、《二谢帖》5行、《得示帖》4行,共一纸,总称为《丧乱三帖》.该件为唐摹本,现藏于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纵28.7厘米,横58.4厘米(见下图《丧乱三帖》). 《丧乱帖》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相似文献   

9.
正《官奴帖》又名《玉润帖》,11行,118字,行楷书。收刻于《戏鱼堂帖》《宝晋斋帖》《二王帖》《东书堂帖》《戏鸿堂法帖》《郁冈斋帖》《玉烟堂帖》《快雪堂法帖》《懋勤殿法帖》《玉虹鉴真帖》等。此系王羲之关心孙女玉润病情的信函,惜书竟不久,玉润还是离开了人世。文曰:"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  相似文献   

10.
<正>【作品概况】《刘中使帖》又称《瀛州帖》,是颜真卿因责问宰相元载被排挤在外地任官时,闻知叛乱之将被擒的捷报,甚感高兴而写下的尺牍。书于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行草书。纵28.5厘米,横43.1厘米。8行,行41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观典赏析】《刘中使帖》用笔提按顿挫的起伏与律动,体现出颜书强劲的特征。笔力雄健,线条遒逸联绵,丰满而又极富弹性,更体现线条运动时的丰润感与弹性的力量美,环绕连带,顿挫分明,  相似文献   

11.
《妹至帖》     
正《妹至帖》,为唐人根据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拓本,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全篇2行,17字。文曰:"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作品无题跋和收藏印记,亦未见著录。《妹至帖》的纸张,与现藏  相似文献   

12.
正薛绍彭,字道祖,号翠微居士,长安人,生卒年不详。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官承事郎,监上清太平宫,后任秘阁修撰等职。其工书法,善诗词。宋高宗、虞集、赵孟、王世贞、张丑、刘熙载等对其评价极高,认为他独得"二王"法度,深入"山阴"堂奥。其传世书迹,有《云顶山诗帖》《左绵帖》《昨日帖》《通泉帖》等。《大年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薛绍彭的代表作之  相似文献   

13.
清代科举试帖诗"得某字"中的"某"字的位置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小的争论。本文对《清代硃卷集成》收录的4428首乡、会试试帖诗运用统计法,分析诗作中"得某字"中"某"字的位置,进而发现其在清代不同时期发展变化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姨母帖》     
<正>【作品概况】《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书,行楷,存世唐代摩本墨迹。硬黄纸本,纵26.3厘米,6行,42字。内容是王羲之在突然得到姨母去世的消息时,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的一封信。帖中姨母很可能是其书法老师卫夫人。此帖现存辽宁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正奇崛峻伟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多艰,才华呈现于诗文书法之中,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之一。在其作品中,用字精准的诗词创作与线质多变的书法结字,相映成趣。黄庭坚行书拓本《水头镬铭》为宋拓残本,书于北宋元二年(1087年)七月。计16面,共27字,帖心高22厘米,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此帖由  相似文献   

16.
深入靠帖破壳求进 何昌有先生的隶书,运笔沉稳,藏头护尾,线条圆匀,无圭角,得益于《曹全碑》.结体方正,立字端庄,章法疏朗明净. 以下三点建议,还望留意. 一、继续临帖靠帖,防止浅尝辄止,克服程式化,突破自己营造的模式,要字中有帖. 二、强化横势,收敛竖势,使立字左分右展,形成横向张力. 三、"春、天、人"等字的捺画蜷缩,不伸展,与《曹全碑》一对照,其意自明.  相似文献   

17.
正《贺铸帖》,为翰牍九帖之五,是米芾致玉笔架主人的书札。清代吴其贞《书画记》称为《米芾再启帖》,《清鉴堂帖》称为《贺铸帖》,《书法大辞典》称为《玉格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则称为《易王献之二帖书》。《贺铸帖》呈逸迈奇崛之势、郁勃清健之姿,通篇无丝毫懈怠处。其用笔墨重而意蕴,极显书者功力与个性,正可谓"书本于笔而成于墨,笔不为墨所累,墨不能游于笔外,纯熟之极,然后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18.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插图"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第127页),实际上并不是《兰亭集序》,而是《十七帖》里面的《足下今年政七十帖》.(此帖也收在南宋汇刻的丛帖《兰亭续帖》内,《兰亭续帖》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关.)那么《兰亭集序》和《十七帖》是怎么回事呢?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不但文字优美,而且书法艺术成就极高,一般作为文章来读题目便叫作《兰亭集序》.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则称《兰亭帖》(或《兰亭序帖》),也称《禊帖》."禊"是"修禊事也"的"禊",本字应读xì.《兰亭集序》里面提到的"修稧(禊)事"是  相似文献   

19.
正《真酥帖》,《故宫法书》作《书尺牍五》。因黄庭坚《糟姜银杏帖》中有"雍酥二斤"语,可知"真酥"乃真州所产。《宋史·徽宗纪二》曰:"(崇宁四年七月)辛丑,置四辅郡。以颍昌府为南府,襄邑县为东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真酥帖》中"胡西辅",乃胡宿之子胡宗回,字醇夫,常州晋陵人。故而,此帖当书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七月至年末间。米芾入都为书画博士前,或居润州,或官无为。润州入京,唯有水路,而无为枕西江,不如直北便利。帖中所及"一兵陆行",则非无为莫属。  相似文献   

20.
正《天鼠膏帖》【释文】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第一行:"天"字神姿高彻。第二行:全行中"乃"字最酣放。"药"字摇曳生姿。《瞻近帖》【释文】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