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结合本校参加"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的经验,从基于竞赛的实验室开放、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基于项目理念的选拔机制三点结合的模式下探讨了智能制造挑战赛对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通过参加智能制造挑战赛,学生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不仅收获了自信心并得到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竞赛的经历为其今后从事科研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智能制造和产教融合等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新常态下,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从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技术体系分析出发,研究了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依据机械工程人才对新技术的要求,构建了符合专业要求和当前背景的实验教学体系,搭建了实验教学平台。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指导方针,研究了合作企业的特点和选择原则,制定了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学习方案和教学执行计划,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企业要求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参考方法和管理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对服装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服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即构建“学做一体”培养新模式、重构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形成校企长远合作新机制,这为新工科视域下服装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依托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实践,与课程自身特点相结合,以专业培养方案为出发点,从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着手,坚持以培养海洋工程特色人才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主题,注重教学团队、教材、实验室以及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抓好本科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题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三环节,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依托基地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了高职教育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主要方式建设实践基地,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为目标,校企深层次全面合作共同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是依托基地这个中心,积极探索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实施“2+1”订单人才培养、“引企入校”共建共享生产实训车间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6.
智能制造专业群以培养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目前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包括:搭建产教融合高端实训基地,打造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双师素养"的教学团队,建设数字化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实施混合式教学,进行"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对于高师教育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基础教育的改革对高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师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必须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创新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实施,我国传统企业开始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生产模式的改变使一些工作岗位发生变化,尤其是机器人代替人后,使高职生的就业受到很大冲击,文章从智能制造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分析了智能制造的特点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结合学校的实践,探索了适合智能制造企业人才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些新举措。  相似文献   

9.
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方式,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的服务方向。本文在分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院数控加工技术,电气自动化工程两个专业构建和落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把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文章提出,利用我国传统行业办学的教育体制特点,坚持市场机制原则,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提出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值得探索和实践,并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对于支撑我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与问题,阐述了智能制造新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应具有学科交叉复合融通的知识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及工程社会意识等制造业智能转型的人才新...  相似文献   

12.
13.
为顺应交通强国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的新要求,结合长安大学机械类与交通运输类的专业特点,融合工程机械学院、材料学院与工程训练中心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优势,建立了智能制造与智能建造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机械土木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训,培育行业急需的复合创新型人才。该文探索多学科多部门创新教育资源整合及协同机制,在创新知识体系制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服务平台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机械土木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高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集团是高职院校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突破口,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离不开政、校、行、企一体“资源集成和利益共享”职业教育集团的有力支撑。本文详细阐述了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职教集团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诞生,昭示着我国制造行业未来必然朝着智能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但高校目前已有的工学类教学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这一综合学科的发展需要。对此,本研究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语境,定位了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难点,并针对建设难点探索了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复合模式的构建机理:以“新工科”为目标,构建工科范围内的学科融合局面;校内教学、实验资源共享,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可用资源的增量;遵循校本及专业特色,形成智能制造工程教学互助链。  相似文献   

16.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要求高校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武汉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依托"三创"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背景下,原有的数控加工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和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德国下萨克森州GSI共同合作开设智能制造方向中德合作3+2数控专业,为新形势下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了一条有效路径,以培养适应智能制造企业需求的数控加工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8.
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创新办学理念,科学构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五三一一"人才培养思想的探索是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有利于解决现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53):6-7
面向"中国制造2025",以模具专业为例,探索了基于智能制造平台的模具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重组模具专业核心课程,增设物联网与信息通讯技术课程教学,组建模具专业教学团队,打造校级精品课程,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工学结合"学用合一"的教学方式以及毕业设计、企业学习及"预就业"一体化等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学思想上"精中选精",教学内容上突出"研究性",教学方法上强调"创新"培养,教学评价上重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已经带动学科、课程、教材建设等获得全面丰收并被积极推广,文科基地应届毕业生读研率提高到57%,学生获各类省级以上奖项6项,发表学术论文35篇,出版个人作品集1部,小说集2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