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能源和环境背景下的新能源专业的特点,从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出发,开设了"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备、组装与测试"综合研究型实验项目,阐述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内容和方法。实践表明,该实验选题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制备过程、测试表征手段及数据处理方法等知识。"课前准备"、"课堂执行"、"课后拓展"三阶段多层次的实验训练,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构建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国内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层面,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开展研究性教学还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论述了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并将研究性教学的原理应用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构建了由"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和"创新研修项目"组成的"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介绍了建立该实验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和实践效果.该体系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目的,以研究性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实验项目改革方面引入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在实验分析、实验操作方面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并引入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建设等内容构建生物化学实验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实践平台,学生可将自己的创新意识体现在实验环节中,强化了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4.
结合当前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和培养要求,从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出发,开发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影响因素"研究型设计性实验项目,阐述了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内容和方法。实践表明,该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科学研究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本研究基于研究性实验,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为例,构建了包括选题确定、方案构建、方案实施和方案实施评价在内的实验教学模式,并且详细阐述了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验教学。实践表明,研究性"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性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研究能力。该模式可为土木工程专业其他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环境生态学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生态学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由此必须重视和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以"污泥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为例,设计了一个环境生态学研究性创新实验,详细阐述了该创新实验的项目背景和教学目标、实验构思及技术路线,实验材料和方法、样品测试和数据分析,以及科研报告撰写等内容,以期为环境生态学课程研究性创新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在"大工程观"理念的影响下,本校应用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企业调研、整合原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引进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知识的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8.
"光敏电阻特性研究"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实验项目,在该实验基础上配备相应实验设备、电子元器件,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光敏传感器基本特性与应用"。该设计性实验在内容安排上既有传统的电路组装、简单的测量应用,又引进前沿科技——传感器的概念,其物理概念涉及光学、电学、热学,半导体等知识,内容丰富、难易程度明显,适合低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0):229-232
分析了"消防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内容整合成多个综合性实验项目,构建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性实验,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成绩考核及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表明,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极大提高了本专业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加深了学生对消防安全知识的理解,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0):148-151
阐述了对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实验课程的背景及可行性,介绍了该课程软硬件建设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讲义的编写以及授课模式等具体建设内容。实践表明,该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