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疾笔和涩笔1.疾笔和涩笔的含义疾笔是指笔势轻捷,笔画流畅,行笔爽利,呈奋笔疾进的艺术效果。此为隶书由篆书缓慢行笔变换而来,书写时力避迟缓拖沓。但是,疾又决不是单  相似文献   

2.
正五、疾笔和涩笔汉代著名书法家蔡邕在《笔势》中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1.疾笔和涩笔的含义疾笔,是指笔势轻健和爽利,达到奋笔疾进的艺术效果。隶书是由篆书缓慢的行笔变为短速的奋笔,以疾取劲,行笔力戒迟缓拖沓。但是,"疾"决不是单指行笔速度,如果一味图快,势必造成笔画无骨无肉,轻浮失态。涩笔,是指笔势的迟重和稳健,行笔以逆势而进,笔锋好像在克服着一种阻力向前运行。涩进能够入纸沉劲,达到浑厚沉稳的效果。如同不能把"疾"理解为一味图快  相似文献   

3.
书法与笔法     
笔法,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它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书法的用笔笔法,具体可以归纳为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运笔方向、用笔技法等。  相似文献   

4.
正程纪岚书友的篆书条幅作品,以纯中锋笔法为之,点画圆转,结体修长,章法整齐有序,是典型的清小篆风格。作者需要留意的是,篆书的书写节奏问题。小篆因只有直、曲两种线条形态,用力较为均匀而无明显的粗细变化,在书写时极易"画字",此作亦有此问题。调节的方法,是在具体行笔过程中,要注意快慢停留的微妙变化。清人在小篆笔法的丰富性和书写节奏方面有很多新创,可反复体会临写。另外,此作内容是自撰习书体会,在人人抄写唐诗宋词的当代书坛,书写自撰诗文难能可贵,作者的这种书写行为是很值  相似文献   

5.
"折钗股"与"印印泥"都是极为重要的用笔。"印印泥"旨在强调用笔时垂直方向向纸面的下压运动,及由此带来厚重浑圆的线条;而"折钗股"则为书写时平面方向的扳折弯曲,及由此形成的兼具流动性和体积感的笔道。这二者皆是书写者下笔用力地体现,却表达了不同的运笔方式,学书者可以怀素及吴昌硕的篆书为例,分析两位书家的重要笔法,并将其做对比及融合,为研习各家笔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三、笔法小篆的用笔,一般是首尾藏锋,中锋运笔。篆书的用笔虽然没有隶书、楷书那样复杂,但在每一笔之中同样存在着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三个过程。而且必须认真严格地对待,使之笔笔中锋,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起笔:起笔必须逆锋也就是藏锋,不能尖锋  相似文献   

7.
1.转就是在书写过程中不断旋转粉笔 ,使粉笔这种消耗性的笔头始终保持圆锥状 ,能够较均匀地接触黑板 ,这样书写出的线条清丽而不臃肿 ,同时也使字呈现出粗细变化之美。2.切切是起笔最常用的方法 ,就是沿着与笔画运行方向约成45°角的方向落笔 ,触板轻而快 ,使笔形方折 ,如刀切之状 ,多用于横、竖、撇画的起笔。3.顺即落笔方向与行笔方向一致 ,起笔处笔形尖细 ,落笔很轻 ,行笔时力量渐渐加大 ,相当于毛笔的顺锋起笔。如点、捺、左尖横的起笔都是如此。4.逆起笔法之一 ,就是将粉笔从行笔相反方向凌空迅速落下 ,使笔行圆润 ,长横、平捺可…  相似文献   

8.
清代篆书大家邓石如以隶书笔法写篆书,使隶书的意味贯穿于篆书的起笔、收笔、运笔、转折、章法之中。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清代碑学思潮、个人经历、纯熟的篆刻技法、书写工具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清代篆书大家邓石如以隶书笔法写篆书,使隶书的意味贯穿于篆书的起笔、收笔、运笔、转折、章法之中。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清代碑学思潮、个人经历、纯熟的篆刻技法、书写工具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以为,汉末蔡邕用"疾涩"二字来说书法的运笔法是最精确的。冯武的《书法正传》载,蔡邕的女儿蔡琰述她父亲的书法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她所说的"疾",就是快;所说的"涩",就是笔不从纸面上滑过去,使其发生摩擦,画乃有力。古人论运笔,张旭有"挑夫争道"之喻,苏东坡有"逆水撑船"之说。张说是"涩"字,苏说是"逆"字。总之,都是用笔的逆势涩进和纸发生摩擦,画才能得劲。"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相似文献   

11.
正画竹立竿,要求笔力刚健,参用篆书的中锋用笔,意在笔先,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行笔,每段两头似"蚕头""马蹄"形。整竿竹的上下段较短,中间稍长,并富有弹性。画竿用墨时,笔蘸墨汁和清水,掌握笔头的水分含量,落笔、铺毫、行笔,墨色匀停。段中圆润,一气呵成。在布多竿竹时,墨色要有前后浓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第七讲撇法撇画,是汉字书写中有一定难度的笔画。撇画行笔方向自右上而左下,由于左上入笔的限制,容易出现偏锋。无论是露锋还是藏锋,撇画书写时入笔后须调锋行笔,这是技法上的一个关键。露锋书写时,自撇画左上角入笔右行,在撇画顶端形成一个平头,然后令笔锋向着右上方向,中锋左下行笔;藏锋书写时,令笔锋内含,向右上方向逆起,翻毫后向左下徐徐  相似文献   

13.
运笔     
写毛笔字,要解决好笔法和结体两个问题。笔法,一般包括执笔、运笔和基本笔画的书写规律。执笔法前面已讲过,这里讲运笔法。书写行笔字的基本笔画,大都要经过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统称为运笔。起笔又称落笔,它是笔锋开始下落到纸上时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各有各的笔法势和由此产生的笔法,其在一个笔画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从它们的主要作用方面总结:起笔决定着精到度,行笔决定着力度,收笔决定着到位度。实际上起笔也有力度和到位度的问题,行笔、收笔也是这样。但作为收笔笔法的形态主要作用是到位度,而每个字的收笔笔法的作用更大,对字结构还有一个稳定结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笔画不同的收笔取势方式也是丰富收笔笔法的关键。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分析的这些笔法墨迹  相似文献   

15.
书法之道在于用笔与结体,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元代李溥光《八法解》中说:”盖一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直,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然结构之道所重者,尤在于笔法之精妙也”。《翰林粹言》也有“得形体不如得笔法”之说。可见笔法是书道的关键,也可说得笔法即得字法,因此历来书家很重视对笔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二、横画横画又称为"勒",所谓"勒"有愈收愈紧之意,发笔时要逆入,收笔时要回顾,行笔时要意有所顾,逆势涩进。《禁经》所谓"画如长锥之界石",喻其行笔不可有光滑浮薄之意。凡写长画,当于不平中求平,使其画势上平而下呈拱状,犹如覆舟之状,切忌上平下亦平,则板  相似文献   

17.
正8.《颜勤礼碑》笔法规律总结(1)中锋:笔在画中,篆籀遗意中锋,是书法用笔的基础性笔法之一。运笔时,使笔毫的最尖端保持在笔画的正中间,写小篆需熟谙此法。孙过庭所说的"篆尚婉而通",意谓行笔不疾不徐、笔画停匀,这必须以中锋笔法才能达到。颜体楷书颇多篆籀之气,尤以其晚年作品更为明显。《颜勤礼碑》即是典型。即便是较细的横画,亦能以中锋出之,笔到力到势到,绝无一丝颓弱气。这正是中锋用笔的优点所在。中锋用笔既能表现一种从容的力感,又能表达一种威仪的正大气象。  相似文献   

18.
<正>古文字通过隶变而走向今文字。隶书是在对篆书解构、破坏的基础上形成的,至汉代而鼎盛,有"秦篆汉隶"之誉。汉代既是隶书发展与成熟的时代,又是隶书被定为官方文字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隶书也反过来影响了汉代篆书的书写,从而形成了颇富特色的汉篆,在书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所谓"典型",是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  相似文献   

19.
提也称挑,古称"策",有鞭策之意。写提画,就如鞭之策物(即"抽打"状),其用力在策本(起笔),得力在策末(收笔)。提画,用笔虽然简单,但在书写的时候,切不可一扫而过,虎头鼠尾。提画在不同的字中,长度和角度略有不同。一、提的写法书写提画,起笔顺锋向右下切入写点,点后略带侧势向右上行笔,边行边提笔,出锋收笔。起笔短促有力,力透纸背,提笔出锋,力贵迟涩。这样写出的提画,自然是笔短意长,势在飞动。如图一:  相似文献   

20.
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在《述父蔡邕笔法》中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之法,书妙尽矣。”道出了疾涩之法在习书中的重要性。亦揭示出了在运笔中的缓与疾、轻与重、行与留等对立统一的规律。冯武在《书法正传》中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