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子今 《寻根》2006,(3):116-119
《左传·闵公二年》记载了卫懿公以“鹤”为宠禽的著名故事:卫国的国君卫懿公喜爱鹤,甚至让鹤乘坐高官贵族的轩车。于是在狄人进犯、进行战争动员的时候,从军的国人都说:让鹤去作战吧!鹤享受着高等级的待遇,凭什么让我们去打仗呢?这是当权者“好鹤”至于极端的事例。而“鹤”介入社会生活的情形,还可以通过《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以及《白华》“有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等名句得到反映。秦始皇陵园陪葬坑中发现的青铜鹤造型之生动逼真,也说明人们对这种禽鸟的熟悉。汉代画像中可以…  相似文献   

2.
曲彦斌 《寻根》2022,(5):133-139
<正>以往,曾关注过道家文化与道教,写过《道教与民间文化》之类文章,也在多部书中专门论及,如《隐语行话的神秘世界》一书中卷《从隐语行话考察、透析社会》第五章《社会杂流切口》,论及由于道教本即生长于汉语言文化环境之中,又与民间社会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或此即其接受民间文化影响乃至隐语行话语俗的根本机缘和“先天性”条件吧。据所见材料,道士中隐语行话颇多。而且,设计了中华书局锦语文化博物馆的《中国道教语言文化双葩:道书隐语与符·天书》单元。  相似文献   

3.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礼俗思想作为儒家社会思想的模板,曾在中国人思想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儒家礼俗思想存在的合理性也受到挑战。理论上,民国学者以反对封建等级专制为目标,从礼与专制制度的关系出发对儒家礼教进行批判;运用考古学、社会学手段对礼籍、礼器的考证,否定了儒家思想的神圣性;实践中,兵连祸结下民不聊生,旧日“乡土中国”中的人们不得不背乡离井,礼仪的展示空间日益萎缩。  相似文献   

4.
田探 《华夏文化》2013,(1):8-1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广义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古文献中出现“信”的频率非常高。它不仅是“四德”(孝悌忠信)之一,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社会领域中对于“信”的贯彻,如君臣之间的信、官与民之间的信,如“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朋友之间的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夫妻之间的信、人与神之间的信,如“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等。“信”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信任、相信、守信、信仰等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士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超然于社会其他各阶层之上,素为国人敬重,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则有一种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孟子·尽心上》载:“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下曰:‘尚志。'”用现在的话来表达,“尚志”就是崇尚节操,努力建造精神家园,具有改造社会、造福百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换言之,士在人群之中,乃是能志道、明道、行道之人。  相似文献   

6.
胡继华 《中国文化》2014,(2):160-179
1795年,荷尔德林开启了其诗哲生涯。受席勒耳提面命,青年诗人濡化浸润于“哀歌”灵氛之中。自命为“自然之友”,面对伤风败俗的社会,哀婉人性不复圆满,痛感世界不再令人着迷,席勒长吁短叹,悲情润笔,催生出浩叹《哀歌》,后将之更名为《散步》(Der Spaziergang)。  相似文献   

7.
与“神曲”齐名的意大利文学名著崇泉编译曼佐尼(1785-1873)《约婚夫妇》是与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意大利文学代表作,被誉为意大利近代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人们必读的世界文学杰作。书的作者亚历山德罗·曼佐尼(AlessandroManzoni)是意大利...  相似文献   

8.
张连伟  薛炎 《中华文化论坛》2022,(6):42-50+153-154
先秦时期月令思想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长期的过程。早期先民在观察自然、从事生产的同时,形成了“以时系事”“以月系事”的月令思想,并建立起时间观念,用以规范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先民将社会秩序的根据建立在自然秩序之上,“推天道以明人事”。《尚书·尧典》《诗经·豳风·七月》《大戴礼记·夏小正》《逸周书·时训解》以及《管子》诸篇的相关记载,呈现了月令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最终,《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以四时十二月为纲,阴阳五行为纬,纳入天象、物候、节气等自然知识,涵盖农、林、渔、猎等生产实践,规范礼、乐、兵、刑等社会政治活动,从自然秩序中演绎出社会秩序,建立了“以月系政”的月令模式。  相似文献   

9.
张晶晶 《寻根》2009,(4):19-25
祈谷礼为中国古代国家重大祭礼之一,《礼记·祭统》中讲:“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成公十三年》中亦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军事被视为阶级社会中之头等大事,而祭祀行为甚至被置于军事之前,足以显示其受重视之程度。郊祀祭天大典被列为国家大祀,春祭以祈农事的祈谷礼亦是祭天大典中的一项重要祭礼。  相似文献   

10.
正“大家”阅读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腾讯《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1.
马强 《华夏文化》2011,(3):55-57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道德品质意义上的“君子”,另一种则是指身份和社会地位意义上的“君子”。这句话中的“君子”显然是指前者,因为这句话蕴含着某种道德上的训诫。《论语》中的“器”一共出现过六次,历史上各家对“器”的解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本文试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其...  相似文献   

12.
京剧《天下归心》取材《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通过描述一代贤君郑庄公摒弃前嫌,与母亲重归于好的故事,表达中国古人”血浓于水”的孝道亲情与非凡智慧。《天下归心》,一部京剧,意义深邃.感人肺腑.尤其关照现实的深刻寓意,呼唤的是社会和谐的良知与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今天人们造假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人们辨别真假的能力"这是出自美国电影《西蒙尼》中的一句对白.如今,各式各样的"假"存在于人们的周围,而假新闻已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漫天飞舞之势,令人防不胜防,稍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之中.  相似文献   

14.
彭林 《华夏文化》2012,(2):18-20
祭祀是人类早期近乎本能的文化行为,世界各民族历史上都出现过祭祀。中国古代的祭祀,及于天神、地祗、人鬼(此为《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说)等三大类,自成体系,祭法多样,意蕴丰富,卓具特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祀文化地位之高,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5.
爱·三色     
张瑞 《世界文化》2010,(8):16-19
被誉为“电影哲学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影坛上最具影响力的波兰导演。他鼎盛时期的作品《蓝·白·红》三部曲,是其积淀着全部生命感悟与思想精髓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孟隋 《世界文化》2008,(7):50-50
世界上有麻瓜与巫师两种人,巫师的魔法世界中有好巫师,也有坏巫师。最坏的巫师就是伏地魔,他是哈利·波特的敌人。作为一部成人也爱看的儿童系列电影,《哈利·波特》完全具有“魔法故事”所需的各个属性。“后工业社会”中总也长不大的成人和娇气的孩子,一起被好莱坞带领着走进了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哥特式的建筑和中世纪的神秘传说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唤起了欧美人奇异的怀旧梦想。霍格瓦切学校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它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乐趣。  相似文献   

17.
<正>“道家”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陈丞相世家》,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首次将“道家”作为学派来论述,《汉书·艺文志》基于目录学家的立场沿用此含义,此后“道家”作为学派成为基本用法。但内容上以学派视角论述道家的文本在“道家”一词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例如《庄子·天下》就是最早对道家典型人物及其思想进行论述的文章。随着学术史的发展与完善,学术史文献论述道家的方法与内容不尽相同,道家的内涵与特色也有了区别。大一统的建立使得道家不得不在道势之间产生学术分歧,道家内涵因此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文献中有所改变。本文就以《庄子·天下》、《论六家之要旨》和《汉书·艺文志·道家略》这三篇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所论道家之异同为例,以学术史的视角,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分析道家从先秦到两汉的发展与分化。  相似文献   

18.
“忧患”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史为鉴、努力实现长治久安的自觉性。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指人们身处太平顺达的境遇却不忘记出现危险祸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张宝明 《寻根》2008,(1):37-42
“她”,应该说是这个世界的另一半。但“她”与“他”的相提并论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知道,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则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文化元典《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  相似文献   

20.
陈益 《寻根》2011,(4):22-26
《怜香伴》,350年的呼应 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在他译注的《性心理学》(【英】霭理士著)中说:“同性恋的现象在动物生活史里就有它的地位,它和人类的历史是同样的悠久。”同性恋,这个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处于禁忌状态的话题,正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谈论。去年,导演关锦鹏、艺术总监汪世瑜、时装设计师郭培与北昆剧团联合推出昆曲《怜香伴》,再一次引起人们对同性恋题材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