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报道与侵害名誉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我国宪法、刑法等也有保护我国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有关规定。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对名誉权案件中的法律适用作了具体解释。这不仅给人民法院审理名誉权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新闻界有效避免新闻侵害名誉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与法人名誉权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新闻侵害名誉权在新闻侵权中占有很大比例。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论著,大多把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与法人名誉权相提并论的。其实,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与法人的名誉权固然有很多共性,但是两者也有很多不容忽视的相异之处,本文拟专门就此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受理问题李大元自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名誉权纠纷案件,尤其是涉及新闻报刊和新闻工作者的名誉权纠纷案件,即“新闻官司”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几年来.人民法院处理了很多这类案件,但同类案件层出不穷,公众对其关切的热度也始终未...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炒作之风日盛,一些不实报道和不实评论给当事人带来名誉损害,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纠纷数量不断攀升。如何规制和解决,最高法院先后出台两个司法解释,笔者拟就此相关问题提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5.
犯罪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中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颖 《新闻记者》2006,(4):46-49
犯罪新闻(Crime News)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门类,由于其关系社会秩序稳定、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危,具有监视社会的传播功能,因而得到了国内外媒体和受众的特别关注。犯罪新闻报道的话题主要是“警察和安全、司法、腐败和恐怖主义,以及个人犯罪,而且包括对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的报道:街头犯罪、恐怖主义、腐败、毒品以及经济犯罪”。这类新闻题材由于现场感和纪实性强,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或者迎合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收视欲望。所以。犯罪新闻报道往往具有较高的阅读率、收视率和点击率。根据一份美国关于1990~1996年各大新闻网的十大新闻主题调查中,犯罪新闻报道比其他形式报道多得多。超过经济和健康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7.
记者因为写舆论监督稿件而成为被告且屡屡败北,已是见惯不惊的事实。这事实让记者不能不感到一丝悲凉。信念坚定,心理健康的记者或许能一如既往,以铁肩担道义地面对自己的职责;但对于把工作只作为饭碗而不是神圣事业的部分记者来说,却可能让其一蹶不振,从此对人世的不公道与丑恶闭上眼睛。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是当前新闻工作的重点,是新闻媒体发挥喉舌作用,参与社会活动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和人民法制意识的提高,名誉权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冲突日趋激烈。据统计。全国法院关于名誉权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7年比1993年多受理了1514件,四年间总共上升了48.25%。虽然尚无涉及新闻单位的名誉权案件的单独统计,但近几年,关于状告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侵害  相似文献   

9.
一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次涉及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开始,我国已经历3次新闻官司的高峰期.第一次高潮出现于1988年,原告多是一些"小人物".中心在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案件是新疆喀什市建管局工会干部奚弘诉人民日报社记者侵害名誉权.这股诉讼浪潮尽管带有初级和幼稚的特点,但充满着进步的意义.第二次高潮在1992年,原告大多为名人,中心在北京,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诉记者汤生午、声屏周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相似文献   

10.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是社会进步的保障,能起到以正压邪的作用,能把不良现象扼杀于萌芽之中,能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同时,它还有排泄积怨的作用。早些年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不怕通报,就怕见报。可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5,(11):45-45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据最近由中国记协与中国法官协会联办的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研讨会透露,目前在名誉权案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案约占20%。众多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浅议新闻自由与公民名誉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帆 《新闻传播》2009,(12):53-54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与法律的关系日益密切.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官司也大量出现,这是新闻传播活动同公民基本权利之间的冲突.要求法律予以调解的活动。新闻自由是民主国家规定的一项基本自由.它在保障人民监督政府,政府听取民意、凝聚民智,保障和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个人的充分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公民、法人的名誉权是我国宪法、刑法、民法等确立和保护的基本人格权利.任何人都不得侵犯,否则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新闻自由与公民名誉权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是追求新闻自由。还是保护公民名誉,当发生冲突时如何取舍,能否两者兼得?这样的困惑和思索无论学界或者业界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我国民主化进程日益发展的今天.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犯罪新闻报道与名誉权和隐私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3月,北京的一家报纸报道,吉林省的一名在押犯状告辽宁的一家杂志侵害名誉权,经一审判决,侵权不成立。尽管如此,这个诉讼案却向大众传播媒介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犯罪新闻作为社会新闻的一部分正成为新闻媒介的热点内容,一方面这类报道满足了受众的某种需求;另一方面,从更积极的意义上看,这类报道对于我国法制的完善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在这类报道中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  相似文献   

15.
试论报纸侵害名誉权问题康长庆《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些侵害名誉权案件,如奚弘诉人民日报社及记者曾坤、史林杰;孙侃诉法制日报社;王春林诉法制日报社、农民日报社及三名记者;耿建梅诉法制日报社及作者刘忱;倪培璐、王颖诉中国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是事关公民名誉的行为。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虽然只是客观反映新闻事实本身,但对新闻的选择却总带有或贬或褒的主观态度。选择贬,则会令当事人名誉受损;选择褒,则令当事人名誉获益。如果贬褒过程中新闻从业者主观无过错,则不存在新闻侵权问题,而一旦贬褒过程存在过错,则会导致对当事人名誉权的侵害。根据笔者近年来对新闻侵权案类型的分析,新闻侵害名誉权案占所有新闻侵权类型的60%-70%,是名符其实的第一侵权类型。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因新闻报道特别是批评报道引起的纠纷增多,有的还引起了法庭诉讼,比如:活“济公”为何走上法庭和陈佩斯正式向长沙市地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状,都是因为名誉权的问题。名誉权是公民、法人享有的重要人格权。所谓名誉,就是社会上一般人对某个公民或法人的品德、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民法通则》中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刘崇 《新闻窗》2013,(4):106-106
记者写稿,编辑编稿,严格地说篇篇都遇到法律问题。也可以说新闻工作者每天都和法打交道。这就要求编采人员要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及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提高报道质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闻报道侵害人身权与财产权的情况越来越多,其中又以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尤甚。我国目前并未出台专门的《新闻法》,在《侵权责任法》中也未对相关问题作出特别规定,因此在发生新闻侵权行为时仍要适用《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定,忽视了新闻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导致对相关纠纷解决不当。为解决相关认定不清的问题,本文从侵权主体、侵权客体和侵权行为具体表现形式三方面来解读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