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用具冰刀冰刀是速滑运动员最重要的器材,运动员对冰刀重视的程度与比赛成绩有直接关系。合适的冰鞋和用正确方法磨好的锋利刀刃,对提高滑行技术有很大益处。  相似文献   

2.
冰鞋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滑冰者的一个问题,冰鞋内层较一般的鞋子坚硬,非常容易磨破滑冰者的脚,轻则磨起水泡,重则磨破皮肤造成溃烂。就国产冰鞋的特点进行分析,已期找出问题的结症。  相似文献   

3.
张冬梅 《新体育》2005,(5):48-49
金色的冰鞋在滑冰界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只有那些创下辉煌业绩, 做出杰出贡献的运动员才有资格穿用。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中,女子只有杨扬、男子只有李佳军各自拥有一双金色的冰刀鞋。假如单从从事这项运动的年限看,李佳军无疑是中国短道速滑的第一人。从中国开展这项运动开始,他就是冰场上的一员,至今,他已参加了1 3届世锦赛,3届全运会,3届冬奥会。假如他能再参加明年的冬奥会,那他写下的这份纪录,注定难以被人超越。可是,这两年,那双金色的冰鞋让李佳军感觉越来越沉重了……  相似文献   

4.
跖屈型新冰刀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克莱普冰刀的出现使速度成绩发生了飞跃,但是它仍然滑有很好解决僵直鞋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跖屈型新冰刀的实验室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这种冰鞋将大大提高运动员的输出功率,对今后的速滑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速度力量发展到高水平,是与速滑运动员多年科学训练分不开的。尤其在运动专项化的初期阶段,也就是对少年运动员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有利年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开展了完善少年速滑运动员在运动专项化初期的速度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工作。研究对象是速滑运动员——在青少年体育学校的10—12岁的男生。研究工作是和教学法研究相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我国运动员在今后的冬奥会上有所新突破,提出一种新型速滑冰刀连接装置.方法与内容,利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试验分析法,分析了Clap式速滑冰刀结构特点与不足,以及速滑冰刀结构相关研究进程,并在论述跖屈型新冰刀研究情况基础上,提出对屈趾型速滑冰刀的改进.结果,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结构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对比,提出了符合速滑冰刀结构特点和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的一种短臂铰链与钢片软桥的屈趾型速滑冰刀连接装置.结论,这种新型速滑冰刀连接装置结构,有助于脚部跖趾关节发挥生理性功能,使冰刀与冰鞋的固定更加牢靠.将有可能提高速滑成绩.  相似文献   

7.
少年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王杰纯  王静 《冰雪运动》2007,29(5):11-14
少年速滑运动员的训练是影响我国速滑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少年速滑运动员进行有氧耐力训练的重要性,并指出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训练方法和负荷安排,以期为基层教练员指导少年速滑运动员训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现在很少有人记得,他还是在因斯布鲁克——1976年奥运会上开始参加速滑比赛的。这是埃里克·海登在大型速滑比赛中唯一不成功的一次。可是,事隔一年,77年冬天便开始了他那令人惊奇的举世无双的冰上巨人生涯,尽管非常短暂,却是异常灿烂的。我想,如此灿烂的光辉,至少要经过十年才会在体育爱好者们的记忆中开始暗淡。埃里克·海登中止了速滑生涯,把他那双“长了翅膀”的冰鞋悬挂在钉子上了。然而在离开速滑界的时候,他给未来的速滑运动员们留下了巨大的财产:一连串的辉煌胜  相似文献   

9.
应重视对少年速滑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训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少年速滑运动员训练的成败,是我国速滑项目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主要论述了少年速滑运动员进行有氧耐力训练的重要性,进行有氧耐力训练的有效方法及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等。以期为基层教练员指导少年速滑运动员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肌肉力量在速滑运动中的特点入手,指明少年速滑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训练应有自己的特点,其训练手段和判定方法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马健 《冰雪运动》2008,30(2):7-10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结合短道速滑项目实际情况,讨论短道速滑运动员选材的相关问题及意义,认为体能、心理、智力等因素是短道速滑运动员选材中的核心要素,把体能、心理、智力等指标因素与短道速滑运动相结合并加以分析,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内容进行了筛选与界定,为教练员在进行短道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才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影响速滑成绩的主要因素、新式冰鞋的运用对原有技术的影响及其异同点进行了探讨,进而阐述了速滑技术发展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3.
短跑道速滑场地小,比赛时速度快,竞争激烈,运动员稍有疏忽,就可能甩出跑道撞击板墙,发生伤害事故。对短跑道速滑运动员的保护是当前各国都十分重视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三种安全保护设施。1.橡胶筋、牛筋半圆式安全保护墙;2.蜘蛛网式弹簧安全保护墙;3.插桩式塑料安全保护墙。这三种安全保护墙具有柔软而富有弹性、造价低而实用、搬动轻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采用Wingate无氧试验法,用894E奋力蹬车10s、30s、60s以及在839E上用递增负荷的方法对国家速滑队运动员的无氧功、无氧阈功率、运动后3min、6min、9min血乳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0s、30s、60s无氧功试验以及运动后血乳酸的测试能较好评价速滑运动员磷酸原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同时也反映速滑运动员的无氧功和无氧能力;无氧阈功率能较好地反映速滑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可用于对训练效果的评定和对训练过程的监控;在评价速滑运动员的无氧功时,应优先考虑其无氧功的绝对值。  相似文献   

15.
速度滑冰教练员促进运动员技术提高的技巧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改进运动员速滑技术对各级速滑教练员永远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世界冠军王曼丽的教练在其多年的运动训练过程中,为了改进其技术采用了各种方法。主要介绍了王曼丽的教练寻找运动员主要技术缺点与产生的原因,以及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法分析、研究速滑技术与改进运动员的技术等等,并指出运用这些方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选择2010年冬奥会周期前后的国内外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于静、王北星、李相花和沃尔夫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荷兰Heerenveen、哈尔滨冰上基地数字化冰场所采集的相关比赛滑跑速度信息,分析500 m项目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探讨了国内外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在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方面的差异,重点分析我国优秀速滑短距离选手于静在2009~2011年弯道滑跑速度特征的变化,旨在进一步认识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500 m弯道滑跑技战术特点,为深入探讨速滑短距离项目弯道技战术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朱红伟 《冰雪运动》2009,31(6):10-14
为了使我国速滑运动员选材的指标更加科学,评价方法更加规范,对近几年我国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并采用对各地速滑运动员选材情况进行调查的方法,发现我国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方法与指标的研究处于缺乏科学系统性的停滞状态,速滑选材仍以经验选材为主。提出速滑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不仅要应用多学科的测评方法,而且要对多学科测评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根据速滑选材各阶段的任务和目的,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选材测试指标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18.
探索短距离速滑教练员对速度素质的理论认识与训练特征,对解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后程降速问题具有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我国短距离速滑速度训练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教练员对短距离速滑速度训练的理论认识没有真正转化为实践行为;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手段选择在陆上准备期、冰上准备期和竞赛期具有不同,但只有在竞赛期速度训练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专项速度训练;短距离速滑速度训练中教练员主要采用重复训练、变换训练法和间歇训练等方法,在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上88.2%教练员所采用的速度训练与专项技术相结合,在速度训练强度的安排上38.2%教练员每次训练都要求最大强度,50%的教练员少数要求最大强度,11.8%的教练员不要求最大强度。  相似文献   

19.
运用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第20届冬奥会优秀速滑运动员1000m比赛战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优秀速滑运动员1000m比赛的分段时间与速度及战术运用的比较与分析,统计出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在起跑绝对速度上没有差异,而且同国外运动员相比还快了一点,表现出我国运动员在比赛前200m段落中速度较快。由于前200m滑行速度过快,消耗了较大的体能,因此,随着距离的延长,在后程距离段落中速度下降幅度较大。同国外运动员运动成绩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我国速滑运动员在全程距离比赛中体力分配不合理,导致200~1000m两个段落速度下降过大,最终成绩不理想,形成战术运用不当,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形成较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 1996、1998年度全国速度滑冰锦标赛男、女运动员短、中、长距离运动成绩对比与研究 ,分析出冰刀革新后对速滑运动成绩提高的幅度和超出以往成绩提高的规律 ,主要表现在途中滑单圈速度上 ,这是冰刀改进后促进新技术作用所在 ,关键在于克莱普新式冰刀的刀跟与冰鞋能随着蹬冰角度自动脱离和还原 ,有利于延长蹬冰距离 ,避免后程用刀尖蹬冰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