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我教育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教育的含义十分广泛,既包含着学校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又包含着整个人生的自我教育,其实质在于自己教育自己,具有教育主客体的内在统一、教育目标的自我取向、教育内容的自我选择、教育方法的自我内化、教育过程的自我调控和教育效果的自我评估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自我教育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既包含着学校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又包含着整个人生的自我教育,其实质在于自己教育自己,具有教育主客体的内在统一、教育目标的自我取向、教育内容的自我选择、教育方法的自我内化、教育过程的自我调控、教育效果的自我评估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自我教育是学生将自己作为德育对象,有目的培养自己的优良思想品德,克服不良思想的教育过程。它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自我教育是德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力量。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最终要使受教育者养成自律、自强、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在中小学生中进行自我教育。是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4.
自我教育是对自己的品德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克制,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水平的过程,是德育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德育论认为,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在积极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时,注重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自我教育:方法与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理解限制了对自我教育本身的研究。本文从教育思想的深层次理解出发,提出了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所蕴含的深义:传递“自我”文化,发展个体自我,实现大自我。据此又对自我教育与人格教育、主体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试作考察。  相似文献   

6.
正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每一个人都在不断适应和改造周围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这种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质就是每一个个体进行自我思想教育的过程。因为个体的自我教育是思想教育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和基础,这是思想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必须坚持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基本原则,尤其是世  相似文献   

7.
很多研究表明,创设自我管理的空间,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通过推行自我激励卡、自我实践卡和自我关注卡等“三自”教育卡,构建起“目标—实践—超越”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实行自我激励卡,借助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助人自助和自我教育,在于唤醒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燃起希望的火花,启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首先通过实施自我激励卡,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目标、…  相似文献   

8.
一、自我教育概述自我教育是相对于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他人教育而言的。它是指学生个体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向自己提出目标和任务并自觉调控心理和行为,以完善和发展自我的活动。自我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主要包含通常意义上的自我道德修养,同时,也包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的内容。自我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个体从社会接受信息,产生完善自我的动机;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社会标准确定目标,付之于行动;在新的层次上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从而迎接新的挑战,解决新的矛盾,如此循环往复,…  相似文献   

9.
教育事业承载着整个国家与民族长盛不衰、流芳百世的伟大使命,大学教育是培养在将来能担当社会责任与肩负国家使命的人,回归大学的自我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之道,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激励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指引大学生认识自我、磨练自我、成长自我与实现自我,促使大学生成为勇敢担当,志存高远并时常仰望星空,关心国家命运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一个不断将自己作为教育对象,有目的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人格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过程。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我紧紧抓住中学生自我教育愿望强烈的心理,对学生激之自教、导之自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管班”为“带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抓教育契机,促使学生自我激发   自我激发是自我教育的一种内在动力,需要教师找激发点,给以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我认识到能否激起学生的动力的一系列教育设计是关键。于是,在工作中…  相似文献   

11.
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早为理论界所熟知,但随着教育研究及实践的日益深化,以往的理解又限制了对自我教育本身的研究。本文试从对作为教育方法的自我教育的批判入手,提出了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所蕴含的深义:传递“自我”文化,发展个体自我,实现大自我。  相似文献   

12.
一切教育活动产生实效的根本条件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所占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教育活动是有教育主体参与的.自我教育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表现,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实施的教育,是个体完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是促进教育对象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论新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及其作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是为了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及自我完善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人翁情感,让学生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教育手段,训练和发展自己的思维,从而使自己成为能够自我认识、自我改正和自我完善的实体。那么,大学生自我教育有何作用呢?1.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青年学生正处于心理的“断乳期”,他们强烈希望自己的意志和人格受到…  相似文献   

14.
自我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只有恰当地利用自我教育手段 ,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只有搞好自我教育 ,才能使人们不断地认识自我 ,克服自我的弱点 ,更新自我的观念 ,最终达到战胜自我、实现自我解放的目的。本文就自我及自我教育谈几点看法。一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多变的 ,甚至是难以捉摸的。人有时连自己干了一些什么事情 ,其后果如何 ,也会一无所知。当人们失去理智的时候 ,就难以控制自己 ,做出一些既不明智也不理智的事情。这与人平时缺乏自我教育或自我修养是分不开的。因此 ,人要全面发展自己 ,首先就应…  相似文献   

15.
自我教育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指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品德水平,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自我教育是语文学科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品德的任何变化总伴随着相应的心理活动。语文学科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它主要是伴随着喜怒哀乐爱憎感情的艺术形象感染进行教育,因此它最能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心理活动,能促进学生产生内在的道德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6.
自我教育是自我德育和自我修养,是自我教育通过教育掌握科学的方法,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自我教育的一般方法有三种,即自我修养、自学自得、互动自教。  相似文献   

17.
文学教育的当代危机实质上源于文学在当代的危机,源于当代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对此,应该从"精神立人"的高度加以考量,寻求文学教育中文学与教育的契合之道。文学教育兼具文学的"人学"内涵和教育的人本特征,包含着对人之自我的深沉关切。故此,在文学教育中导入自我教育,不失为破解当下文学教育危机的一道良策。  相似文献   

18.
自我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正确地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并能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出正确评价的一种教育方法。完整的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一切教育最终都要落实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督促、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从而取得自我进步,是教育者努力的目标。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是当代学生的成长特点、当代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提出的诉求。自我教育的实现,不仅要贯彻于课堂教学中,而且要贯彻于日常生活、日常管理中。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友洋 《教书育人》2013,(36):22-23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即在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已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评价、约束、调控、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选择和自我内化,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克服落后于时代的思想意识和不良行为,促使自身的能力、素质向良好方向发展。自我教育是一种高度自觉、自律、自主的教育活动,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1](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意义第一,为实现高效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基础。爱因斯坦指出,高等学校的最终教育目标是大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所谓的专家。由此可见,大学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