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偿新闻”也叫“软广告”,是指某些企业单位或经营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中上镜头、占版面、出声音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或编辑以物质利益的行为。《中国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严格禁止记搞“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2.
杜绝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偿新闻的出现,降低了新闻单位的信誉度,腐蚀了新闻队伍,极大地损害了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的形象。因此,在对新闻工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之时,重提反对有偿新闻,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4.
认清有偿新闻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甄 《新闻世界》2003,(10):10-10
  相似文献   

5.
许青 《军事记者》2004,(1):15-15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空前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闻人以非凡的勇气、犀利的目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解读着社会转型期的喜悦和阵痛、成功和失败,在宣传党的疗针政策、促进社会发展、实施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新闻人在社会的变革中经不起考验,职业道德滑坡、价值观念错位,最为集中的体现就是搞有偿新闻且屡禁不止。 有偿新闻是新闻记者、编辑或媒体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而以新闻形式发布的信息。有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接受所谓的“车马费”和“劳务费”。收受红包、有价证券、礼品  相似文献   

6.
7.
王达萌 《记者摇篮》2006,(11):24-25
“有偿新闻”的定义,学术界至今尚未给出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将新闻记者、编辑或媒体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而以新闻形式发布的信息,称之为“有偿新闻”。当然,“有偿新闻”作为一个概念,也可以指代这类行为和现象。“有偿新闻”的现实形态五花八门,按“有偿”形态可分为六类:1、接受劳务费等红包、有价证券、礼品,获取各类消费、好处,如餐饮、旅游、入学、住房和为亲友解决工作问题等。这是最为典型的“有偿新闻”行为,虽然兑现“有偿”可能会采取延时拖后或提前进行感情投资等变异方式。2、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3、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好处等。4、媒体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从而使“有偿新闻”堂而皇之地成为经营创收手段,如有偿组版、联办节目。5、不同媒体、新闻单位(包括记者编辑)之间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背景而互相交换新闻。6、某些中介、公关公司以营利为目的,非法运作(实为经营)新闻。这些新闻按信息性质可分为具备新闻价值、不具备新闻价值和人为杜撰炒作的虚假新闻三类。  相似文献   

8.
"有偿新闻"败坏媒体声誉,降低了群众对媒介的信任度,腐蚀了新闻队伍。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有偿新闻"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治理"有偿新闻",使新闻事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王长安 《新闻知识》2000,(11):20-21
近年来,我们西安日报社按照中宣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及省市委宣传部的部署和要求,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领导、标本兼治,下大力提高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坚决禁止“有偿新闻”,维护党报及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促进了“两报”的健康发展。现将近几年来我们在抓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和禁止“有偿新闻”方面的做法汇报如下:一、从思想教育入手,端正办报指导思想,提高抵制有偿新闻的自觉性。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曾将我们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一直是社会批评的焦点,也是业界、学界关注的重点。为此,《中国新闻传播法制建设研究》课题组于2003年8月至9月间,就此问题展开问卷调查。①本次调查所选取的对象总体为全国有影响的媒体,同时考虑到地域分布,也选择了数家地方性媒体,其中既有综合性日报(还有数家行业/专业性日报)、也有电视台、电台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调查的媒体对象在55家以上(这55家媒体的名称本应列出,但由于问卷中涉及一些敏感问题,应被调查对象的要求,不在此一一列出)。本调查问卷采用由访员当面发放,自填后再由访员回收的方法。调查…  相似文献   

12.
萧思健  廖圣清 《传媒》1999,(3):37-39
当前,全国新闻界正在着力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杜绝“有偿新闻”。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新闻院系的在读大学生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看法是怎样的呢?1998年9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212名新闻专业二、三、四三个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0%以上的同学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状况表示不满;对此,同学们的集中意见是:“有偿新闻”严重。调查  相似文献   

13.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心华 《军事记者》2003,(12):4-6,9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徐心华  相似文献   

14.
说起有偿新闻,尽管它是一个老话题,这一现象已经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它,特别是在相关的政策、法规、监督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许多报纸版面、  相似文献   

15.
16.
在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党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这次学习教育活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通过这次“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我们的从业人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前进,既坚持党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媒行业不断取得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良现象也随之浮出水面。其中,"有偿新闻"的不断出现,值得传媒行业和机构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予以杜绝。  相似文献   

18.
19.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有偿新闻的讨论仍然停留在一个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上面,导致对制造有偿新闻的单位和个人仅以违纪违规处理很不够,其实道德的约束力量在于它能形成一种舆论,但并不具有强制作用。好多有偿新闻已经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理应给予法律的制裁。依法治国,是指法治观念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对待有偿新闻也不应该仅仅限于道德层面上,应该用法律来对待。 其实,我国的一些法律对新闻记者及新闻单位的有偿新闻作出了规定。 1.《刑法》层面 《刑法》第93条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有偿新闻不仅严重践踏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腐蚀着新闻队伍,还大大地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危害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少人曾形象地称之为“有酒味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