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汉代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时期,戏剧的相对繁荣和“礼”与“乐”相冲突的学术氛围,促使了中国戏剧理论的产生。汉代戏剧理论主要体现在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戏剧的讽谏与惩戒功能以及戏剧的娱乐功能之上。尽管它简单且不系统,但为后世戏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选择题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我们的先祖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以其代表的生产力水平在很长的时期里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据此回答1~3题:1.商周时代主要的农具是A.木、石器B.木、骨器C.骨、蚌器D.石、铜器2.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关于“青铜时代”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司母戊鼎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B.商周时代有大量青铜器农具C.商时出现大量青铜铭文D.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该时代青铜…  相似文献   

3.
汉代自然灾害与政府的救灾举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灾害、亘古至今不可避免的自然同象,汉代为害的种类颇多,频发度高,从史料记载上看,两汉时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以水灾、旱灾、地震为主,东汉时自然灾害总数明显比西汉时多,灾害的爆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西汉人口数量,社会秩序,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秋此,汉政府依时依情采取了相应的救灾举措。  相似文献   

4.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渗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始对佛教采取消极抵御,后才渐渐对其接纳并改造,即将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而又多元的影响。在宗教方面对道教、儒教产生影响,形成三教合一的中性文化,同时对中国绘画、雕刻艺术、文学、科学发展诸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中日化交流史上,中国典籍大量流入日本,一方面,对中国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医产生并发展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沃土之中,与中国古代文化息息相关。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看,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医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和文化哲学几个方面。深谙中国古代文化是做好中医翻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除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吸取思想营养外,中国传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优秀成果对其影响深远,使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的起源有其特殊性,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孕育了古代刑法特殊的伦理品格.对中国古代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佛教戒律即是佛教规定的教徒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佛教戒律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演变发展,同时影响中国古代法制.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佛教戒律观念对法制的渗透;佛教戒律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佛教戒律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三个方面.其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和时代的特点.佛教戒律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古代传统化的基本思想,诸如直面正道、贵和中庸、天人合一、民为邦本、重情轻理、平均主义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冲突,凝聚民众力量,注重自然环境,尊重生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也诸多消极影响,关键是如何看待传统化,如何从中汲取、升华出前进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在前后17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发生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两次碰撞,形成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贸易格局---条约制度下的开放通商和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对外开放。二者发生的背景、前提和基础、性质以及结果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迥异。如何在吸取近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今天的对外开放事业,是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核心关注点。  相似文献   

12.
汉民族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的因素颇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巩固的地域和稳定的经济生活: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悠久发达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3.
简帛的出土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以往的研究多限于考古、文物、历史学界,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古代文学界对简帛中的文学世界的研究开始予以重视,对重现于世的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认识。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生活气氛和环境背景。  相似文献   

14.
闵泽平 《天中学刊》2001,16(1):81-83
汉代是古代书信体散文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书信分外兴盛,它不仅是人们应对交接、辨事论政、骋才求售的有效实用工具,也是文人辨怨抒愤、思亲叙旧、劝勉诱导、谈道遣怀的重要艺术手段.它以丰富的内容、完善的功能、精美的形式奠定了我国古代书信体散文的基本类型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把《诗》视为承载王道政教的政治教科书,这也是汉《诗》经学特点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这一特点,又以《韩诗外传》表现最为突出。不过追根溯源却会发现,汉代诗学的这一经学特点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甚至可以说,孟子的"迹熄《诗》亡"观,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汉诗解经释旨的诗学方向。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历来赞成对外经济交往,主张向一切国家学习长处,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对外开放观。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毛泽东没有提出系统的对外开放理论。邓小平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战略家的胆识和全新的思路确定了对外开放政策,并把这一强国方略付诸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对外贸易上所实行的闭关政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但闭关政策的形成实际上是经过禁海-开放-闭关发展过程的,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是清代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同时它也反映出清代各个时期政治、经济上的变化,以及它对各个时期海外贸易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初郡政策”是一个被史学界忽视了的问题,实际上汉朝推行的统治南方少数民族的“初郡政策”,开创了历代中央王朝统治南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这套行之有效的治理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被汉朝以后各代中央王朝所继承、沿用,并加以发展,同样成为统治南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初郡政策”不仅在稳定和巩固汉朝统治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中起过重要作用,对汉以后各代中央王朝能长期对南方少数民族进行统治也起过很大的作用,而且还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诗可以兴”回归到“兴”在宗教祭祀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从“诗之兴”向“思之兴”延伸的路线。借助于“兴”这个概念,可以从原始的巫术祭祀文化中剥离出乐舞仪式时空中迷醉的状态,这是远古遗留而来的诗性力量。汉代,这种诗性力量又有其独特性。在汉乐府《郊祀歌》与汉画像互文性的阐释中,通过生死之境的构筑,汉代开拓出独特的诗性空间,它存在于汉乐府诗歌的兴发之中,也印证在汉画像的视觉叙述中。通过这种阐释,可以看到汉代鼓舞乐可以养兴,宴飨饮酒可以养兴,祥禽异兽也可以养兴,这种兴发的状态是为了突破汉代个体生命的有限,而向外去寻找仙境的虚幻,借助于生命总体的永恒性来突破现实的桎梏,彰显汉代人独特的诗性力量,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超神御魔的大汉浪漫。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教师日”主题语及其基本精神的分析,阐明教师的根本作用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形成个性从而开辟不能为他者所取代的独特的发展路径,好教师就是开启世界未来的“钥匙”;比较并反思中国教育界一向信奉的“塑造说”,其逻辑前提值得质疑。联合国“世界教师日”主题语进一步启发我们:教师要成长为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家,应当确立并守持顺应天性、参差错落的人才生态观,表达本位、思想至上的教学发展观和尊重个性、鼓励特色的多维评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