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士稹的《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中,论及明诗情况的竟占有十三首之多。这十三首对明诗议论的诗句不仅从细微处显示出王士稹独到的诗学眼光,更从宏大处看出他对整个明诗的看法。从对明诗的论述来看,王氏不仅推崇神韵风雅之诗风,还明确提出诗贵自然传神之旨,尤其是他“出入唐宋”的主张乃发前人之所未觉。作为清初的代表诗人,王士稹对明诗的眼光和议论以及他自身的诗学阐述也会深刻影响到清代中后期有关明诗的研究,这在诗论史上也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清初诗坛的宗唐界宋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并没有带来诗歌的繁荣,而公安、竟陵的“性灵”之说,也没能纠七子之谬。清人要建立自己的诗歌格局,就不得不汲取明人的教训而另辟蹊径。虽然他们也有扬唐抑宋和扬宋抑唐之争,但是门户之见不深,而且与明人有本质的不同。以钱谦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主张唐宋兼宗,不必自狭道路。主张宗唐宗宋,应该师其心,师其意,而不应该专事词句外貌的模仿乃至剽窃。清代三百年之诗,远胜明人。清初诗人荜路褴缕之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清代至民初是唐代诗人元稹诗歌接受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在这大约300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从皇帝到遗民、从少数民族到汉族的众多喜爱元稹诗歌的文人。从接受方式看,有大量运用有关元稹之典、接续元稹之诗作、效法元稹之诗体、追和元稹之诗、反元稹诗歌之意等多种形式,表明清代至民初元稹诗歌的接受已全面展开;从接受时段上看,清代前期与清代后期至民初,以明代遗民与清代遗民为主,而清代中期则以君臣唱和为主。清代前期对元稹诗歌的追和是较为零星的、小规模的,而清代中期与清代后期至民初两个时期则是较大规模的。从接受特点上看,清代文人对元稹诗歌的学习效仿以律诗为主,以程式化组诗为主,以和韵追和尤其是次韵追和为主。虽然清代至民初文人(包括皇帝)也往往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神韵"、"性灵"等,但对元稹诗歌的接受却表明,诗歌艺术技巧的讲究是他们创作中着意追求的一个目标,他们学习效仿元稹诗歌的作品与他们的理论主张存在着内在的紧张。  相似文献   

4.
旧题范梓的诗法著作《木天禁语》,后人对其真伪多有争辩。通过对《木天禁语》的版本对比、辨体、范氏的诗评特征等方面的探究,认为《木天禁语》一书乃前人假托范柠之名所著,却也是元代诗学观念较为典型的体现。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有许多托名之作,这大抵是为了便于流传。  相似文献   

5.
明代诗学的主要形式是诗话,单独成书或比较系统的诗论、诗格以及论诗为主的笔记。其形成情况:一、录历代或前人的诗话以备习用;二、部分征引前人和同代人的诗论,同时有自己的论述;三、自成系统的诗论和诗学资料整理叙述;四、他人的诗话作丛编。本所及主要是指传统书目列入“诗评”一类的作,约130余种,考述其作、版本及内容,诗学观念等,对目前有关的记载多有正误之处。  相似文献   

6.
王昶不仅是清代格调派后期代表“吴中七子”中的翘楚,而且是清代格调派的副将。其副将地位由以下几种因素决定:首先,诗歌成就凌烁诸子;其次,继承并发展沈德潜的格调说,使之更加合理;再次,编选《湖海诗传》,嗤点时贤,总结清代格调派师徒传承及诗学观点,俨然诗派宗主;最后,王昶达官高寿,生徒遍天下。  相似文献   

7.
自汉代以来《诗经》研究既成统系 ,并各有家门。“三家诗”亡而《毛诗》独传。《毛诗》一系盖以伦理为尚而说《诗》,一直延续到清代。吴敬梓所著《文木山房诗说》虽择要而论 ,但所论者皆有所本。书中关于“七子之母”的论述亦然 ,明显受到前人季本、何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代诗论中的以禅论诗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以禅论诗之创作。在此方面,古代诗论往往把参禅与论诗歌的构思、灵感的产生、创作的心理准备以及领悟前人的创作经验联系起来,而集中点则在于“悟”;(二)以禅论诗之欣赏,它追求的是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超验之悟;(三)以禅衡诗之高下和以禅评诗之意境,古代诗论家以此表达他们的诗歌理想观。围绕着以禅论诗,古代诗论家还展开了不同观点的交锋,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禅学对诗学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明七子诗论及创作的批判,是钱谦益诗论的重要内容,批判其“诗必盛唐”,限隔时代的主张,强调诗歌与现实社会人生的密切关系,诗歌要反映真实的人生感受,主张多师自得。钱氏的诗论对明代文学思潮有廓清之功,开拓了清代文论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如何全面而准确地评价清代学术,历来各家说法多不一致。本文认为,清代初期,思想学术的主流是复兴的程朱理学,这种复兴的程朱理学被称为“清初朱子学”,清初朱子学在理论的致思方向、学术的侧重面、思想的方法等都与传统理学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它是理学在清初的新生形态。它从朱子的格致之学中引出“经世致用”之学,从阳明的“良知”之学中引出“实践”(切实践履)之学,再把二者有机融合.构筑一种“事理”之学即经世理学。它在清初那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促进民族的融合、维护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代诗学视野中的"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是我国古典诗学的重要审美范畴 ,它在清代诗学视野中得到完整深入的阐说和展开 ,表现为 :一、在诗评中得到极为广泛的运用 ;二、在诗论中得到全面深化 ;三、在个诗论家手里得到集中论评与阐释。上述三方面 ,标示出了“趣”作为我国古典诗论审美范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李瀷(1681——1763),字子新,号星湖。著有《星湖僿说》30卷,包括天地门3卷、万物门3卷、人事门11卷、经史门10卷、诗文门3卷,其中诗文门3卷具有诗话性和诗学理论价值,包含诗评、诗话等丰富的诗论内容,在继承前人诗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独创性的见解,并注重诗文内容的考证,是朝鲜李朝时期很有影响力的诗论集。  相似文献   

13.
王家新的诗创作与诗评在当代诗坛上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光芒。鉴于他的诗歌创作诗评界已多有论述,本文另辟蹊径,旨在通过对他的诗论与几位一直出现在他的视域中的几位俄罗斯流亡诗人主要诗学观念的梳理和比较,得出他们之间的精神联系,以求更深地理解王家新的诗学渊源与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传世文献看 ,孔子论《诗》是站在文化的立场 ,运用引譬连类的方法加以推演 ,揭示其礼乐文化意义 ,以指导学《诗》者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子夏虽然接受了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认识的差距 ,其论 .《诗》则偏重于站在政治的立场 ,从诗反映社会政治和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角度来揭示诗义 ,其基本方法是以“美刺”说诗 ,以期发挥《诗》的政教作用。比较传世文献与上博楚竹书《诗论》对具体作品的评论 ,楚竹书《诗论》的立场和方法与孔子较为一致 ,竹书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宋、元以前只有诗是最主要的纯文学文体。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也伴随着诗歌创作而产生。先秦诸子已有不少言诗之说,《诗大序》、《诗品》是最早的专论专著;自唐以后,诗论专著日多,且诗集的序、跋中时见精辟的沦诗之语,“诗话”更成为一种主要的作品批评和理论表述的形式而迅猛发展。积三千年之功,留下了一份浩如烟海、珠玉纷呈的宝贵遗产。但由于受到汉儒释《诗》模式的影响,诗人和诗评家们多以对具体作品的赏析、品评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虽然有少数从“品”而得“意”,转化为对诗歌本体的理论阐述,出现了有局部系统  相似文献   

16.
清初贰臣诗群,历来是被人忽略掉的一个群体。在"文如其人"以及由此导致的"因人废言"等思想的指引下,很容易将诗学创作水准和人格道德评价等同。特别是乾隆皇帝《贰臣传》的设立,使得贰臣群体被永久地钉立于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种特殊遭际,使得贰臣诗人著作也难逃被禁毁的噩运,他们的诗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也没有得到较有深度的总结。但是,综览整个清初诗坛格局发现:由明入清之贰臣诗人,实已占据清初文坛的半壁江山。他们生活在晚明文艺思潮的熏陶和清初文化气候巨变的氛围中,在诗学理论上表现出了明清两代文学混同交错的特点。也就是说,清初贰臣诗人在明清诗学理论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面对竟陵派、前后七子、宋诗派等,并不盲目跟风崇拜,而是自觉地对喧闹不休的明代诗学进行梳理总结,在对明代诗学加以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与批判,影响着一代诗学理论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虞山二冯诗学的宗尚、特征与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山诗学是清初影响深远的诗学流派之一,冯舒、冯班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二冯诗学以诗教为本,以晚唐为宗,以学术方式为途径,形成自己的特点。具体说就是从文本的校勘、辑佚、考订入手,由文本研究推广到诗史研究,通过诗史研究和选本评点表达自己的诗歌观念。冯氏兄弟是清代著名诗论家中最早将朴学精神引入诗学的先驱,开启并确立了清代诗学的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忽然想到他给许广平谈诗的一番话。鲁迅生前,并不以诗人名世,也从不自封为诗人。但他写过一些超唐越宋的旧体诗,写过具有开拓性的散文诗和风格独特的新体诗。却是公认的事实。至于他的诗论与诗评,更为精辟。我曾于1981年辑录了十多万字,命名《鲁迅诗话》,受到叶圣陶先生的鼓励,为之题写封面,公开出版发行,藉以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叶老说:鲁迅的诗论,诗评,较之古人诗话,有更多的实践性,即我们常讲的现实意义。我也向他说:鲁迅有些诗评,见解独到,是可谓后来居上的。他点头同意。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袁枚对于“情”的认识明显比前人更深刻,在重“情”方面也大大超过了他们。不过,在这一点上,学者们仍然注意不够。他们往往只是从“性灵”的角度来论述他的诗学理论,使他的诗论中“情”的意义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局限在传统范围之内,而忽略了其中创新的内涵。其实,袁枚诗论中的“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拓展,主要表现为:以“情”代“志”;以“情”求“性”。袁枚的这种理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范凤翼论诗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认为诗人的德行与创作态度决定诗歌的品质.在此基础上,范氏又提出了诗歌的功能论:主张诗歌应有关风化、抒写性情、反映现实、令诗人青史留名.对待前人诗歌遗产,范氏继承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认为应该取法<诗经>、古乐府诗、五七言古体、唐诗、明代前后七子,而摒弃宋调.理由有三:古诗雅正;古诗有法度;诗歌应具备可读性.范氏复古非食古不化,而是借筏渡河,自成一家.范氏主张诗风自然,所谓自然乃指诗歌风格与诗人性情吻合,而非语言之流畅.范凤翼诗歌在继承七子的基础上力图创新.其诗歌各体兼善,多以前代各种诗体的经典作家或作品为效法的对象.乐府诗秉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抒写时事,语言刻意模仿古乐府诗,较为生硬.五古有意追求汉魏诗的古朴,某些作品颇具陈思风神,然亦有不少作品带有宋诗特征.七古以唐代诗人为圭臬,但又不主一家,取法李白、杜甫较多.五律极少表现政治主题,多诗酒风流、游览登临之作;诗风较为单一,追求古朴、清远玄淡.七律多效法杜甫,注意字句的锻炼,追求构思的深折.五绝数量较少,风格以古朴为主.七绝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范凤翼的诗论与诗歌创作从文学史的高度看,显得创新不足,但其文学活动却为南通范氏家族开创了一个传统,造就了一个诗文世家,形成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