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文化的發源,沒有不和天文相關聯的;世界科學的進步,沒有不藉天文來推動的。所以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裏面,天文學總是一門發達最早的科學。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所以很自然地是世界上天文學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們講我國古代的歷史,常常要提起“三皇五帝”;但由於在這一時期,還沒有正式的歷史記載,我們便祇能從古代的書籍裏面,零碎地,  相似文献   

2.
今年九月九日,國立北平研究院在北平懷仁堂舉行第二屆學術會議及成立十九週年紀念會。這是我國第二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也可以說是第一個地方研究院,於民國十八年九月九日成立,後於中央研究院十五個月。自從成立以來,先後創設之物理學、化學、史學、動物學、植物學、鐳學、藥物、生理學等八個研究所,復與國立西北農學院合組中國西北植物調查所;無論就規模上或是就研究成績上講,都不遜似中央研究院。胡適之先生說得好:“到今天才只有兩個研究院,太少了”。九十兩個月内,我們的學術空氣特別濃厚,九月九日的北平研究院學術會議,同月廿六日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會議,以及十月間科學、工程、地質各團體  相似文献   

3.
國家教委於1994年11月8日在南京大學召開了由國内著名大學等21個單位參加的“面向21世紀地學人才培養研討會”,與會代表就地球學科面臨的任務與發展趨勢、怎樣培養跨世紀地學人才等問題展開了研討。 21世紀是電腦世紀,是生命科學世紀,是超導世紀……,總之,是新學科發展的世紀。從人類發展的角度看,預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全球人口將達150億,隨之而來的是资源需求、環境保護、预防自然災害等,人類在下一個世紀更多的活動將投入到改善人與自然,人與地球的關係上,人類將為有一  相似文献   

4.
中國地理學會創始於民國廿二年,時國内新地理學方在萌芽,國内重要大學,如中央大學、中山大學均已設有專門之地理學系,清華大學亦設有地學系,以地理與地質合爲一系。過去之地理學,一般多視爲文科科目,大學中之地理多與歷史合設一系,自地理在大學中獨立成系,且改設於理學院後,於是新地理學,亦即科學的地理學,方有確立之基礎,而步入正確之軌道。顧名思義,地理學之名稱,原示研究“地”理之學問,地為無機體,則此研究“地”理之學問,當然屬於自然科學之範疇,而不屬於人文科學之範疇,此事之至顯然者。  相似文献   

5.
中國化學會     
民國廿一年,教育部爲討論化學譯名國防化學及課程標準問題,召集國内化學專家,在首都舉行討論會。其時參加討論會諸化學同志,感聚集機會難得,且國難方殷,非亟組織學會,無以促進我國化學之發展,乃發起組織中國化學會。當即召開成立大會,定宗旨為聯絡國内外化學界同人共圖化學在中國之發展及應用,並定以首都為總會所在地。光陰荏苒,於茲十有六載。本會成立後,前五年為安定時期,中間九年則在艱苦之抗戰期間,後二年為複員困難時期。本會雖在如此艱難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學術 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紀念蔡元培先生,决設蔡元培學術獎章及蔡元培獎學金。台省科學界組織澎湖科學調查團,四月初在澎湖列島從事調查工作八天,為繼蘭嶼與新高山後之第三次出發工作,調查部門包括人文、史地、地方病、海洋氣候、森林植物、昆蟲、土壤、水產、地質,參加者十五單位。  相似文献   

7.
“要说科學家都是有一個祖國的话,科學却是超乎國界的,科學僅是為人類。”他说一九四六年歲暮,十二月十五日那一天,正是法國細菌學大家巴斯德氐(Louis Pasteur)逝世五十週年的纪念日,上海的巴斯德研究院為紀念這一代的大科學家,特於那天在該院舉行了一個學術演講會。一間不大不小的集會廳里,坐滿了從事與巴反發明有關的各門科學的專家和聽眾,有十位先生分别講述“各科的進展舆  相似文献   

8.
學術 中國科學院派吳有訓、華羅庚、王淦昌、惲子强四氏代表我國科學界出席德意志科學院二百五十週年紀念慶祝會。来我國講學的蘇聯科學院哲學院副院是章斯諾柯夫,莫斯科大學法學系副主任阿斯凯洛夫,於六月初旬在京講學,並将赴其他各大城市講學。  相似文献   

9.
化學當量     
远在十八世紀的時候,法國科學家拉瓦錫(Lavoisier),由於分析天平的使用,測定出物質起化學变化的時候,有一定質量的關係,因此得以知道化合物有一定量的組成。從此就推翻了古代僅憑臆想的化學觀念,而建立了以實驗為基礎的現代化學。由於化合物的種類繁多,经過一一分析的結果,各元素間化合的重量,總有一定的比例,這種關係,就叫做化合量定律,也稱作當量定律。但是事實上化合物種類如此之多,經過分析以後,是很  相似文献   

10.
地球物理學(Geophysics)爲研究地球海陸空三界物理現象及其應用之科學,國内工作人員爲謀斯學之進步及普及起見,於三十六年之春發起組織中國地球物理學會(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 ety),推定籌備委員進行籌備,於同年八月正式成立,並呈准政府立案。本會目標在進行有關地球形狀及物理諸問題之研究,成立以後,即確定研究對象之分科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於三十四年夏,到今日僅有三年短短的歷史。三年之中,國内國外曾發生了驚天動地的事件——德國崩潰、日本投降,四強分裂,政治協商,全面内戰,和平運動。在這種兇險的浪濤中,呱呱墮地的“科工”雖然起不了什麽作用,但也沒有迷失方向。相反的,這種民主與反民主的鬥爭場面,却加强了我們的信心,提高了我們的警覺。首先我們必須說明,為什麼我們要組織一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科工”是一個職業團體,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工會,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學術團體。這並不是說我們對於科學研究不感興趣,相反的,我們認爲提高科學家的待遇,改善科學家  相似文献   

12.
中國生理學會在中國的科學團體中,可算是年齡中等的學會,它的成立雖比地質學會等較晚,但比其他好些团體為早。在1926年的二月廿七日,中國生理學會正式在北平協和醫學院舉行成立大  相似文献   

13.
照中國明清兩代的習俗,男子十六歲方始成丁,關於丁年的解釋,雖歷代規定微有不同,但是呱呱墮地以後的十六年,無疑是人生的第一階段。中國物理學會是民國二十一年成立的,到今年恰好整整的十六年,已屆成丁的年齡了。著者曾忝隨物理學諸先進參預學會的成立,十六年來,同人們集散無常,大多數於顛沛流離中與飢餓死亡相搏,或追隨抗戰,或困守危城,在這樣環境中生長的嬰兒,無疑地已喪失保育的機會了。追懷既往,企望來茲,實有無限的感慨。茲值中國物理學會京滬杭區年會在南京開會之期,將學會本身的歷史和現狀為一簡略的介紹,也許不是多餘的事吧。  相似文献   

14.
植物學會在我國各個學會中是最晚成立的一個組織。一來過去我國研究植物學是專以應用在醫藥上和農業上的,就是外國學者研究我國的植物也没有把他們的方法傳到我國來。中國的植物學的研究,以全世界一份子來說,最少也有二百年了。可是在我國人的研究仍墨守舊法直到上世紀末也還沒有進步到現代化的程度。二來國内用科學方法來研究植物學也是晚近的事。過去研究植物學的人雖然太少,近年來出國學習此門科學的  相似文献   

15.
國際數學家會議於4月25日在羅馬舉行。這個會議是在意大利最大的數學家,國立高級數學研究所所長,蘇聯科學院外國通訊院士佛蘭西新哥·塞維利教授五十壽辰之際召開的。  相似文献   

16.
(一) 成立經過 “九一八”後,國難日亟,各方學者,有鑒於全國學人亟需聯絡,以推展國内學術研究,乃有各種專門學會之組織。而動物學之先進秉志、陳楨、蔡堡、胡經甫、辛樹幟、經利彬、王家楫、伍獻文等,亦於此時籌備發起本會,於民國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在江西廬山蓮花谷青年會宣告成立。當時列名發起者計三十人,皆斯學一時俊彥。隨即開第一次年會,釐訂章程,並選舉職員,正式執行會務,中國動物學會之基礎,遂以奠定。  相似文献   

17.
1951年2月16日蘇聯科學院舉行全體大會,在會上一致推選了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赤·湼斯米揚諾夫院士爲蘇聯科學院新院長。湼斯米揚諾夫在1899年生於莫斯科。他曾經在國立莫斯科大學受過高等教育,於1922年畢業;畢業以後即留在大學裏担任有機化學講座部份的研究準備工作,同年在  相似文献   

18.
中國數學會     
我國近代數學界之組織,似以北平之數理學會為最早。但該會活動不久,旋即停頓。民國二十五年,上海數學界發起組織中國數學會,推胡敦復氏為會長;設會址於上海;編輯“中國數學會學報”與“数學雜誌”二種期刊。學報登載创作性論文,發行二卷,頗為國際數學界所注意。迨抗戰開始,中國數學會職員,大部留在上海,不易活動。後方數學界同志,鑒於學術工作,不宜中斷;而與上海  相似文献   

19.
新中國的建設需要你们暑假已經降臨了。從中學畢業的同學们,當你们在考虑選擇怎樣的科系,去學習建設新中國的科學技術,以便将来更有效地贡献於祖國的時候,你们之中一定會有不少人將選擇地質學這一門科學的。新中國的建設需要着大量的工礦建設人材,而地質工作者,作爲探尋和開發中國地下資源的  相似文献   

20.
關於中國科學社的情形,我必須說明其兩重性質與兩重使命。 兩重性質 科學社的兩重性質,其一爲學術團體,又一為學術機關。作為一個學術團體,它有三千多社員;這些社員都是愛好並從事於科學的人士。像這樣一個團體,對於文學、哲學而言,是可以自成一個單位;可是對於科學的各部門,如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數、理、化、動、植、天、地等而言,則又似乎是過於於廣泛。可是我們再細思之,就不難想到連貫於數、理、化、…等各門科學之間,還有共同具有的一般科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