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学从其诞生之初就和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在现代社会,作为精神文化看护人的大学,尽管有着自身的内在困境和现实资源需求,但其蜒绵不绝的独特人文精神气质使它充当了具有人类精神圣殿意义的现代教会。理解大学作为现代教会的真正意义,才能在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现代尘世保留一块精神皈依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洪子诚教授《中国当代学史》,陈思和教授主编《中国当代学史教程》出版后,好评迭出,超越轻描淡写的商榷罕见。经较长时间冷静谛视,觉其虽堪称重写学史的重要收获,但也存在无可避讳的,与过分重视个人随意性,过于忽视必须有的公正、科学等共性的浮躁批评热接近之观念闪失,有对毛泽东学思想的评述对于偏激,将新时期军旅小说、当代报告学拒于评述大门之外等,轻重失衡评述失当表现。  相似文献   

3.
李正 《现代语文》2007,(3):88-88
舒婷的《致橡树》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名篇佳作。这首诗曾入选多种诗歌选本乃至中学教材。但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被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舒婷第一次将这种意识用诗歌这一形式优美畅达的表现出来,这在中国当代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舒婷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以木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实现了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和消解,并使诗中的女性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和男性世界展开了平等的对话,彻底抛弃了旧的封建男女地位关系的价值评判体系,对新时代男女平等观念的树立产生了莺大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大学》所强调的修身与治学要义不仅对中国古代学者的修身治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影响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研究《大学》义理、理解《大学》精神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传统,而且有利于现代大学精神的补充和构建。  相似文献   

6.
导语 1999年8月.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当代文学结束了无史的历史。由于它是第一部个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其治史理念与方法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都当代文学史。这部书以客观、冷静、有距离的方式重现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场景.赋予文学史写作以鲜明的学术个性.将当代文学史研究带进了学术化和学科化的时代.为当代文坛所激赏.不仅在当时反响强烈.也对其后数年的当代文学学术空间的开拓起着持续的引领作用。同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该书亦以独特的文学史观与述史方式体现出重写文学史的收获。其卓然的学术姿态在当代文学界引起广泛的注目并得好评,与洪子诚的文学史一起.构成当代文学学术天空上的双子墨座。2004年1月.由孟繁华、程光炜两位博士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世纪第一部有学术创生力的当代文学史著作,是一部吸收了“重写”经验而又富有学术想象力的当代文学史。它将文化和艺术的经纬交织.绘结出当代文学的历史地图,展现出叙事权力在建构历史时的魅力与超越品格。这三部当代文学史都以新的知识型构和不可拒绝的力量.进入大学文学教育,对于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它们是破解文学史观与历史处理方法之间的关联的经典性文本。基于以上的认识。2005年3月.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毕光明的组织下.对这三部新型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比较性阅读。并在“当代文学研究”课堂上就研读体会开展了讨论。参加讨论的有研究生颜水生、田文兵、廖述务、罗勇、王春艳、康艳琴、王海丰、张朝霞、邹艳琴、张燕等。下面是部分同学讨论稿的选登。[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诗歌创作对现实的参与程度、诗歌技艺所达到的高超水平以及对当代诗坛产生深远影响方面考量,艾青堪称大家。他是给现代中国人提供了无穷精神养料的诗人,是一位曾经感动了现在仍然感动着中国的诗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有识之士率先打出了“重写文学史”的旗帜.至今,在这种时代使命的召唤下,研究界确实推出了一些成功的“重写文学史”的范例,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等,皆为“重写文学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文学史的一个文体部类,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无疑得益于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影响;同时作为小说史,现代小说史的编撰又必然得益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诸多启发.通过分析,论证正是在<史略>与<史稿>的交互影响下,现代小说史的编撰得以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埃涅阿斯纪》作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体现着一种文学的自觉性。它包含着作者对社会、对历史及文明的深刻思考,包含了作者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它的形式风格也处处表露出作者“斧凿”的痕迹。后世欧洲文学中表现出的深刻人本精神和理性反思,更多的是继承了维吉尔的传统,其影响远远超过荷马。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代文学大致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进入大陆当代文学的视野.而关于台湾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叙写问题却一直呈现着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从刊物等媒介体系角度分析和探索形成此种文学史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同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相比,当代文学尚未建构起相对稳定的学科形态。主要原因是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潮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狗熊掰棒子式的否定性思维。治本的策略是建构文学史的科学评价标准体系。它是一种"大文学观",其基本内涵,一是在历史发展和中西文化浑融的宏阔背景上考察当代文学的自然生成形态,把握其发展走向,二是以开阔的心胸承认文学的多本质性和多形态性,三是牢牢把握文学史发展中的艺术创新性。以此标准对当代文学进行整合性思考,包括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整合,十七年、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整合以及新时期各种文学思潮的整合,便可比较准确地把握当代文学发展基本脉络和流变规律。  相似文献   

13.
和当代其他作家参与新文学的方式不太一样,北岛同时作为新文学的传统存在。论文以北岛的散文《城门开》为契机,回溯北岛的写作历程,并分析散文家北岛和诗人北岛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的近代巨变造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中国近代文学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近代新变;近代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近代文学都有过渡性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的理论研究与批评,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一、传记文学基本理论研究;二、传记文学发展历史研究;三、传记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四、国外传记文学研究与理论译介。文章比较详细地回顾了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态势,对各个方面有代表性的论文、专著也作了评析,并呼唤更多的学者加盟传记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的队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先锋文学以来的当代文学入手 ,通过重申语言的本质特征 ,分析了当代文学修辞与传统修辞相比呈现出来的不同审美特点 ,并由此得出当代文学修辞在教化感悟意义上的新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学研究必然会带上当代意识,研究古代文学应当关注当代,但我们应该关注有进步意义的当代意识,应该是当代意识和学术意识,现实性和学术性统一。应该关注当代发现的新材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关注新的技术手段,关注当代新的观念。要用新的当代观念,提升古代文学研究的思维层次和认识水平。从当代意识看,古代文学研究有直接的实用的价值。但古代文学研究的价值更主要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一些文化遗产的意义,可能更为深远,它不仅留给今天,而且留给将来,可能正因为是基础的研究,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养有着更为基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文学史的研究一直是整个文学研究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富有学术意义的话题。本文是一篇史料述评性的文章,主要集中评述1985-1988年间关于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诸种观点。那既是一个对当代文学史讨论相对集中的年代,又是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参照价值的观点的时代。将这些观点在这里集中评述,可以使我们重回那个时代的语境,或许会激起我们关于文学史写作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是对人类生活、思想、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反映,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文学在文化这一大背景中寻找自己的机遇与挑战,更努力在文化的变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文化在文学的发展中得以滋养和积淀,更在文学的创作中得以表述和体现。这种相互的作用关系,就使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了多维的文化价值。首先,从文学的视角看当代文化的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格局;其次,从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选择及价值取向;最后,在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中,探讨其隐藏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特定的生存环境促成中国当代文学独自的运行轨道与风貌。这是一个由文学的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是一个文学觉醒的过程,是一个文学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真、善、美的运行机制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的转化与调整。中国当代文学向诺贝尔文学奖冲刺,在于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对真、善、美进行整合,都在于对世界文学潮流的认同与超越。创作模式的革新发生在历史、时代、作家与读者这四维审美情感的交汇区。文学大家应该是大哲学家、美学家与艺术家集于一身者,还要善于集中与加工群众的审美智慧。批评家、理论家既要学者化,又要作家化;既有脱俗的审美能力,又要有不同凡响的哲学修养,时代也要求理论大师的登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