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中“以”字是出现比较集中的词,用法复杂多样,而且相当灵活。在对该文献中“以”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基础上,又对其一般和特殊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以”字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所体现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有"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何有"最早见于《诗经·邶风》,即"何有何无,黽勉求之."在这里,它的意思是"有什么".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古代汉语中尤其是先秦文献中判断词“是”的使用情况,认为,应该把“‘是’在上古汉语中已经作为判断词使用”这一看法明确地肯定下来。  相似文献   

4.
<论语>的判断句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主语,]谓语+也;二是[主语,]是+谓语+也;三是主语+者,谓语+也;四是[主语,]+为+[谓语];五是[主语,]+非+[谓语].可见,在<论语>中已出现了"是""为"等判断词,"非"不是判断词,而是表否定的副词.  相似文献   

5.
董丹萍 《海外英语》2011,(4):143-145
根据有关学者对中国学生在使用情态动词"should"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中国学生should的使用频率是美国学生的3.9倍的研究结果,尤其"应该"含义和居高临下的生硬语气,对《论语》的四个权威英译本中"should"各种意义的使用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找出了大量中国学生在自动选择"should"这个词的过程中所忽略的其他可以委婉地表达"应该"含义的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司马牛之叹"是论语里很著名的内容,历代很多学者都认为司马牛并非无兄弟,并依此对"司马牛之叹"做了很多探讨。本文将考证史料,来论证《论语》和《左传》中提到的两个"司马牛"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以"字是出现比较集中的词,用法复杂多样,而且相当灵活。在对该文献中"以"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基础上,又对其一般和特殊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以"字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所体现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在句中的分布不同,语气词表现出来的语气也不同,本文就《论语》语气词的句法类型进行考察,从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可分为三类: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  相似文献   

9.
周文进 《文教资料》2008,22(4):38-39
判断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类十分重要的句子,但是,作为主要判断词的"是",它的产生年代、成熟标志是什么?这些问题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经过一番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判断词"是"的成熟年代大约在两晋之交或稍前些,亦即公元四世纪前叶,助动词修饰判断词"是",这是代词"是"发展成为纯粹的判断词的最后一道防线,跨过这道防线,"是"就被视同动词而与指示代词彻底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第一册有《论语十则》一,录了孔子论学的一些格言警句,言约意丰,含蓄蕴藉。正因为如此,历来解释《论语》对它们的理解多不相同,今撮录一例,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察介词“以”在《论语》、《孟子》中的使用情况,指出“以”的使用表现了古汉语“意合”的典型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古汉语语用因素更多地制约句子的表层形式。认为“以”字结构之所以有前置和后置不同的句法位置,主要原因是受句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加以调节,以达到表达效果的完美。文章简要分析了《论语》《孟子》“以”用法的区别,指出“以”在先秦汉语中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趋于成熟的介词。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一书记述了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言论,书中弟子称孔子为“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称谓复杂多变。由于周代崇尚礼乐文化,对称谓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不可能出现错误,因此清代崔述以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而疑其篇章为伪作。通过辑录《论语》中称谓为“夫子”的言论,从“夫子”的本义和周代对称谓礼仪的规范两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夫子”这一称谓在《论语》中有不同含义,有表示对孔子学识的崇敬,也有表示对孔子曾是士大夫身份的尊重,从而说明在当时,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论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从使用对象、句法功能、称数三个方面对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朕”进行具体的讨论和研究,以考察它们在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15.
“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最为普遍.类型也多样复杂。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之”作动词、代词、连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试图更好的掌握“之”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判断词“是”的语法化研究一直受到语法学家的关注,本文试对其研究成果作一个简要的耙梳整理,以期揭示汉语语法研究的某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一、三种典型动词结果判断结构1.The word sounds nice.2.The word sounds easily.3.The word is easy to sound.第一种结构中的"sound"为系动词,所以后面跟的是形容词,它在这种环境中的汉语意思可解释为"听起来",所以整个句子翻译成"这个词听起来美";第二种结构中的"sound"为中动词,所以后面跟的是副词,它在这种环境中的汉语意思可解释为"音发起来",整个句子翻译成"这个词音发起来容易";第三种结构中的"sound"为及物动词,以不定式形式出现在表示判断的形容词后面,它在这种环境中的汉语意思仍然可解释为"音发起  相似文献   

18.
一、《论语》动词同义词的数量和内部构成情况(同义词表见文末附录)(一)数量同义词是指"语言中一组组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词"。①《论语》动词同义词共约144组,每组词数从2个到12个不等,具体见文末附录。  相似文献   

19.
<论语>语体简约、微言大义且年代久远,给世人研习带来重重困难,常致各家之说屡屡相异,甚或相互冲突.对<论语·子罕>篇第六则,历来所见亦多有别.与传统的"个人心得式"解读法不同,本文采用对文中关键之"多"字的各种可能义项置入语境进行组合、分析、比较、优选的解读方法,以求最大程度地切近文本内涵,走出此类经典解释困境.  相似文献   

20.
Asher等在编著的《语言及语言学百科全书》中将“语法化”定义为:具体语境中实词虚化或松散的结构紧凑化的过程。就实词虚化而言,又可分为实词向虚词的完全虚化和由意义较具体向较抽象转化的实词内部虚化。本文在对《论语》“及”字进行穷尽性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及”字的一些虚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