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不仅包括自然环境悖论而且包括人性悖论。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表明: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消解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走出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和价值目标是超越资本逻辑,实现共产主义。消解资本逻辑生态悖论的现实途径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强化对资本的规范和引导;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现代社会普遍遭遇的"自然之死"情状是生态文明话语凸显的存在论境遇。而资本逻辑则是导致现代"自然之死"的罪魁祸首。因此,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缺失对资本逻辑的深入批判,并历史地揭示资本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的辩证张力关系。为此,需要对先验的伦理浪漫主义主张和无批判的国民经济学立场保持自觉的批判意识,对资本与权力的利益同谋关系保持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阐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生态逻辑的悖论。资本逐利本性一方面有助于扩大生态外界,从而实现资本与生态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无约束的资本规模必将超越生态承载的边界,导致资本与生态恶性循环。解决该问题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建设确立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态系统价值观,以此约束资本本性;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资本对生态边界的扩大作用,实现资本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来看,资本逻辑呈现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客体化过程。资本制造了人类对自然的奴役,生态危机是资本逻辑运行的必然结果。解决生态危机需要超越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转向生态文明,通过构建以系统性、整体性为视角的生态世界观、以良好生态为发展基础的生态良好观和以多样化、精神化为需求的生态幸福观推动人们重塑生态思维和生态价值,进而探求构建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实现了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的超越。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于资本的认识,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资本,以此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新的时代条件下资本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关于资本问题的重要判断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新发展,为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发展,在党的全面领导、价值目标导向、经济制度设计、全面协调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开创了驾驭与超越资本逻辑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生态教育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生态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突出成效的并不多,要走出困境,实现超越,就应该打破“随意性“,加强生态教育的教学规范;打破“闭关“局面,加强相关课程的生态渗透力;突破资源“瓶颈“,加强生态教学的保障;营造生态氛围,提升校园文化的生态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资本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生态资本的经营进行阐述,论述生态资本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述怎样通过经营生态资本以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态现象,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术成长和人格发展为目的的生态进化过程。只有保持大学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超越生态困境,从冲突到竞争与适应,从个体到共生与发展,才能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大学生成长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9.
资本逻辑与道德代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逻辑是通过投入更多、获得更多、再投入更多、再获得更多的循环过程,以无限制地自我增值、不懈地追逐利润、不断地积累财富的动态逻辑。资本逻辑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道德正当性,在推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提供了道德发生实质进步的可能性,但它的内在机理决定了它必然滋生负面的道德效应。从增长的盲目、人性的重塑、生态的伦理、社会的失序、权力的腐化这五个方面,可以判定资本逻辑是导致当代社会付出沉重道德代价的根源。如何操控资本逻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而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因此是解决道德难题、走出道德困境最应该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理性与资本是现代人类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类理性的工具化,资本逻辑的强势,突显了现代人类发展观念的竞争---进化的形而上学本质,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人类发展“物的依赖”特征。工具理性、资本逻辑相互为谋,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一道,共同成就了现代人类发展的辉煌与困惑、成就与问题相伴的矛盾历程。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对自然界和生命系统的新理解与体认,既重人、又重生命和自然界,是可持续发展得以确立的重要的学理依据或赖以成立的重要的文化前提;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兴起的思想,它是在生态危机出现之后,人类反思数千年的发展思路的智慧成果和发展范式,并为各方所肯定和接纳,它所包含的可持续观与生态伦理学的实践理念中的可持续性观念具有诸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能源结构不合理造成了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环境污染、教育资源紧张、医疗资源不足、交通拥堵等。城市资源过度集中,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热岛效应持续增强,对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调整能源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建设城市综合慢行系统、集约利用城市资源是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整体论和个体论的对立、行动和结构的对立、微观和宏观的对立。社会资本理论反对整体论或个体论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先在性,强调关系的首要地位,从而摆脱了整体论和个体论的桎梏;它既承认社会结构的制约性又承认个人行动的能动性,克服了两者之间的对立状态;社会资本理论把社会资本区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分析层次,强调它们之间的连续性,防止了社会学宏观理论和微观分析之间的脱节。  相似文献   

14.
人性危机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寻归人性"是其所是"的本性,积极推进生态人格的重塑和"爱自然"的人性生成,是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因此,辩证审慎地探讨人性的确证方式并合理探寻人性生成方向,是应对生态困境、构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缺陷在于低估了自然的反作用,没有把环境成本计算到经济成本之中,并把自然资源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仓,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及其自生、再生和共生。生态经济是一种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表现形态,旨在摆脱现实社会面临的各种困境的一种理念及其实现途径的具体模式,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类从传统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向生态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6.
消耗世界总能源约1/3并产生诸多污染的建筑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人的共识,生态化可持续建筑的热潮逐渐兴起。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和大量耗能的混凝土工业和水泥工业采取合理的对策和适当的措施可以使建筑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项目运作已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制度化机制.那么在实践中,项目是如何变成了一种国家、地方、高校、教师等宏微观行动主体共同依赖或遵循的制度化机制?文章认为不同行动主体有着不同的行动逻辑,他们共同塑造着高等教育项目运作的制度化进程.其中,国家逻辑起主导作用,表现为以项目资源为基础,以项目中的规范性要素、方法论程序、表意性符码等显性与隐秘的内容为权力表达形式,构成了其对于高等教育的新的权力进路,并在项目绩效的合法性思维下得到强化.地方逻辑表现为一种国家项目自上而下的"垂直影响"效应,即在科层结构环境影响下地方政府对于国家项目的 效仿,从而建构了地方层面的高等教育项目体系.高校组织与教师个体逻辑表现为国家项目与地方项目所塑造的项目体系构成了高校、教师系列行动的制度合法性源泉,他们积极参与各类项目活动,为自身生存与发展寻求一种"本体性安全".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颖 《中国地质教育》2005,14(2):110-112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题中之意。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经历价值观念、生产模式及消费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变化的积极回应,是对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的热忱召唤。它的提出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功能以及课程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课程研究则应该努力通过参与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文化的创造、在课程研究中运用系统整体的方法并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未来等举措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乡土课程建设是当前乡村学校顺应乡村振兴和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负载着乡村文化传承、乡村儿童培育等多重价值期待。然而,在乡土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中,乡土情怀主导的"为农"目标指向短视而狭隘,特定区域框定的乡土原生内容浅表而粗疏,乡村学校定向的课程实施场域封闭而低效。乡土课程这种"乡土自闭"的特点加剧了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的内卷。突破乡土课程的困境,需要把"乡土"放在更广阔的历时和共时背景下,基于城乡等值互融的理念确定乡土课程的价值取向,按照始于乡土终于育人的方针设计乡土课程的内容体系,遵循知情意行协同并进的思路制定乡土课程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