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是大学生打造自己人力资本的平台,读大学就是要在大学这样一个平台上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大学生通过大学这个学习平台,主要从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情绪资本三方面构建自己的人力资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需要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大学生打造自己人力资本的平台,读大学就是要在大学这样一个平台上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大学生通过大学这个学习平台,主要从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情绪资本三方面构建自己的人力资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需要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一方面,要尽快地形成自己的队伍和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网络信息平台和专业咨询机构,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和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我校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建立了各类基地,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适合地方院校和地方产业特征的创新实践训练平台体系,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问题等方面探索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必须基于大学生需求。基于大学生需求的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应具有针对性、资源配置性和实现有效性。大学生需求有学习欲望、消费能力、成长和成就需求,由此可分为基本需求、投资需求、成就需求三类。满足大学生基本需求的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对策以降低接纳率为目标,增加人才培养个性化供给,减少大学生消费总额和接受教育的复合成本,增加大学生基本需求满足的受益范围。满足大学生投资需求的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对策以缩短培养时间,提高单位培养机会成本,提供各种选择性供给,实现大学生个性化投资需求的自主决策。满足大学生成就需求的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对策为创新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实行集中供给、重点培养和过程管理,实现大学生成就需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高校学生课下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以高校信息化校园环境为基础,建立适应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学习共同体模式。该模式的建立、发展、支持和保障机制与高校教学目标相配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自身特点,为高校提供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及现实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完善,我国就业市场供需出现了失衡,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已成为高校的一种共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包括就业社会心理适应力、自主就业的能动力,以及职业发展的潜力等方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是主体与高校、社会人才培养要素之间互动选择的结果。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机制创新来克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组织要为培养个性化毕业生人才提供平台。可以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支撑和组织承载的综合体现。因此,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现实地看,互动共进模式则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完善,我国就业市场供需出现了失衡,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已成为高校的一种共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包括就业社会心理适应力、自主就业的能动力,以及职业发展的潜力等方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是主体与高校、社会人才培养要素之间互动选择的结果。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机制创新来克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组织要为培养个性化毕业生人才提供平台。可以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支撑和组织承载的综合体现。因此,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现实地看,互动共进模式则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形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高校在提倡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全程导入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学术探索精神培养和人生观形成等方面进行正确引领的有效机制,通过整体构建以有效导学为核心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体验式导学、互动式导学、开放式导学和服务式导学为基本范式,建立个性化指导的学生事务服务体系、以“专业渗透+执业体验”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社会实践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学导互动体系、引领学生职业发展的学业规划辅导体系,跟进学生的现实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拓展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SNS平台是目前大学生广泛应用的网络平台,在传播方式、呈现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成为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尊重大学生网络主体、塑造教育者个性化的网络形象、注重教育者与学生的网络交往、坚持网络舆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等方面着手,促进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