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在《科普法》中是否应删除“伪科学”一词,之所以近来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争论热点,与这一讨论实际上聚焦了我国社会环境良性建设和学术环境良性建设中的诸多重大的冲突因素大有关系。如果“伪科学”问题值得法律关注。那么应当在《刑法》和《教育法》中进行设置。在《科普法》中出现匪夷所思。“伪科学”一词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常见提法。没有准确定义。一些新的科学理论最初也被冠以“伪科学”受到某种势力的打压而难以得到承认和传播。是“科学”还是“伪科学”更是法律所没有能力判断的,因此在法律中删除“伪科学”一词具有合理性。一是并不影响法律对以任何名义恶意欺骗的犯罪进行打击和惩罚;二是保持了法律的纯洁性和理性原则;三是维护了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认识自由、思想自由和科学研究自由。由于科学认识理性尚未在中国完全建立,一方面有些人科学认识理性素质低下。对现代科学成果盲目质疑。幼稚地宣称有“最新重大科学成果”发现;另一方面有些人以打击“伪科学”为名,不自觉地对科学创新活动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资源持错误的虚无化的态度。成为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只有培养公民的现代哲学认识理性和现代科学认识理性。才能够逐渐消除我国科学创新领域出现的这些低级现象,形成真正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使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如果有了科学精神,就不容易被伪科学迷惑。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在众多的说法中,提得比较多的是探索精神,因为探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的外在表现,由于许多动物也有好奇心,为了适应环境也很有“探索精神”,于是有人把探索精神看成科学精神最本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俗地说明科学的准确涵义,并将科学与非科学和伪科学加以区别。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伪科学的鉴别能力,并理解科学仍在发展中,需要从非科学中汲取大量营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伪科学产生的四种社会基础:人类对科学的过高期望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需要基础;从众心理是伪科学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制度基础;社会整体科学水平低下是伪科学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防止伪科学的产生有两点对策:一是划清科学与宗教的活动范围;二是深入理解科学,坚持辩证唯物论。  相似文献   

5.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正确认识与反映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为科学知识的体系性,科学活动的创造性,科学活动主体的演进性,“科学”内涵的统一性。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养成的一种思想品质,其基本内涵主要体现为求真务实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也包括奉献、敬业、协作等方面带有普遍价值的人类精神。弘扬科学精神,进而与反科学、伪科学作斗争,用科学战胜迷信和愚昧,对于青少年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科学教师来讲,如果不理解科学本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别,分不清各种科学哲学流派的确切含义及其对科学教育(尤其是对我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国家)的贡献、局限甚至危害,就不可能上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课,很难真正做到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科学探究过程中,寓于科学史和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而且很可能将“伪科学”引入课堂。本文通过对一些常见案例的剖析,讨论一下科学课堂教学中违背科学本质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伪科学是自称为科学的非科学。马克思主义历来反伪科学。反伪科学的主体是具有科学判断能力的自然人、共同体和社会;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应该是从“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的定义中抽象出的两个具体标准,即可检验性和创新性(形式的或内容的)。伪科学的判明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伪科学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流行和传播涉及到科学、宗教、哲学、道德、经济、政治、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而我国国民理性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欠缺是造成伪科学现象得以泛滥的精神根源。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倡导理性精神,崇尚科学精神,从而揭露并抵制伪科学。  相似文献   

9.
历史珊珊走到了又一个世纪的末端。本世纪的“五四”运动前后,一批勇猛无畏的斗土高举“科学”利剑,斩断了长期盘踞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封建迷信的根蒂,科学技术在文明古国的上空大放异彩。然而,科学战胜愚昧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世纪末的中国,科学和伪科学、现代技能和封建迷信再次展开了激烈的较量。神州岂容伪科学与封建迷信横行近年来,伪科学成泛滥之势,牛皮越吹越大,谎话越编越神。“气功大师”声称他们凭“外气”可以扑灭大兴安岭大火,可以改变激光偏振面,可以改变导弹发射方向,可以遥控杀人,可以预测澳星发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了科技意识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科技意识是作为一个“乘数”因子而渗透在科学技术系统中的科学工作者、科学工具和科学对象之中,从而影响,制约着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我国全民特别是决策者的科技意识,发展第一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党性修养和切实改进干部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强调,要弘扬焦裕禄精神,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政绩,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求实的态度,而且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营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氛围。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是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基本内涵是实事求是,本质是创新。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是自由探索、怀疑批判、大胆创新和严谨求实。科学精神的培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人民中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发展观与求真务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求真务实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品质;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14.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成人文社会科学有其逻辑的必然,内在动因是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科学精神的成长。现代科学精神促成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使其具有越来越高的客观性和理性,在方法论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科学存在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可能。  相似文献   

15.
赵飞 《高教论坛》2001,(3):44-46
大学语文是各类高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具有人文素质、智育教育等多种功能。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和先进科学精神 ,大学语文能充分发挥作用 ,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论述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提出应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尤其是要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多种渠道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把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中,研究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的重要意义,为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提供有利依据。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课堂教学效果,"人文精神"有机融入体育教学必将是未来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的科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阐发了科学的社会价值 ,论证了发展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必要性。其科学概念的内涵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尤指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 ,其科学观则从实证主义逐渐发展到唯物史观。陈的科学思想具有浓厚的唯科学主义色彩 ,并主要在伦理道德和信仰领域应用科学概念 ,视科学为一种准宗教信仰。这些倾向对于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现代远程教育既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它通过落实科学发展、全民实现职能、继承优良精神、弘扬先进网络文化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现代远程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十七大报告精神,强调了要用科学观统领新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