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及一氧化碳是学好本章教材内容的核心,学好二氧化碳的性质,直接关系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一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好坏,同时学好本节内容也会对"碳的单质"有关知识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并对本章第六、七、八节有机化合物组成成分的推断及燃烧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可以说,"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的(1)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门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设计成都四川煤矿机械厂子弟校(610052)张学荣教学目的:1.了解实验室制气体的一般方法和设计思路.2.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3.常识性介绍泡沫...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和实验分析,使学生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2了解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性质上的差异;3.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性质上的差异.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分析对比,实验准备:1.演示实验:课本【实验5-10]和埃验5-11,2投影灯片: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CO与COZ的性质对比.3录像:小老鼠煤气中毒4.实验改进:封闭式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银.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间匐我们已经学过,碳在空气…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以实验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化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方式.该文分析和探讨了利用手持技术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的化学研究性学习案例.通过手持技术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的设计原理、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研究,得出多媒体教室二氧化碳的最高合量达到了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程度,在此结果的基础上,依据中小学教室换气标准,提出了改善多媒体教室空气含量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课中常遇到一些让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单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假如我们借助一些实验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如,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在烧杯里放两根点燃的蜡烛,一高一矮,将二氧化碳沿烧杯壁慢慢倒入烧杯里,由烧杯中燃烧的蜡烛熄灭来说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由矮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来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个性质是由上述实验推断出来的,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我补充了下面的实验。a.准备的材料。平衡…  相似文献   

6.
·实验预习·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仪器装置.3.收集、验满、鉴定二氧化碳气体的原理和方法.4.往玻璃容器里放石灰石(块状固体)时的操作方法. ·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实验用品仪器:药品和材料: ·典型实验题例析·例1 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填空: (1)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为_(填代号).当实验完毕时,应先_,后_否则可能_. (2)制取并收集氢气,应选用的装置为_(填代号).点燃氢气前,应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试…  相似文献   

7.
一、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原料.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成光 《山东教育》2005,(3):104-104
初中化学教材中讲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数据呢?不同地点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相同呢?我通过多次实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次性输液器制作空气质量监测器。  相似文献   

9.
九年级化学教材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版本,都编排了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课题,且十分相似地涉及众多的探究性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究其实验方案,基本上都采用了传统而又经典的操作方法.根据化学教师的演示经历,结合笔者自身的操作感受,经过长期的悉心思考,发现教材中一直沿用的二氧化碳灭烛实验和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验证性实验,存在着可见性低、严密性差、安全系数不高的弊端.经过精心研究和整合,沿着“细思考-勤实践-再验证”的路径,对上述两则实验进行了广角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1.气体制取的反应原理,即在实验室条件下(如常温、加热、催化剂等),选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 2.应采用的实验装置. 3.气体的检验方法,即怎样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需的气体.一、反应原理 在实验室里,二氧化碳常用稀盐酸跟大理石(或石灰石)起反应来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HCl+CaCO3=CaCl2+H2O+CO2.虽然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也能产生二氧化碳,但由于碳酸钠是粉末状,与盐酸反应十分剧烈,生成的大量二氧化碳很快即逸出,难以控制,不便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化学老师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一会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将该溶液加热后,有气体产生且红色消失,溶液又变成紫色.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石蕊变成了红色.由于碳酸不稳定,加热时它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气体产生且溶液又变成了最初的颜色———紫色.这就是说,使石蕊变色的物质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酸.二氧化碳气体真的不能使石蕊变色吗?我怀着疑问做了下面的小实验.1.制备二氧化碳取一个玻璃杯,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再加入…  相似文献   

12.
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的产量。本实验中,二氧化碳的发生系采用化学法,即通过碳酸盐和硫酸、有机酸等的反应.找出适合温室及大棚条件下的二氧化碳发生剂以及适当的发生方法.一般从其来源、成本等诸因素考虑选用固体碳酸钠作为碳源,而选择适当酸度的硫酸或滴石酸、柠檬酸等作为供H+体.  相似文献   

13.
植物呼.吸作用的内容较抽象,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应用三个演示实验来说明植物通过呼吸时吸收氧、释放二氧化碳和散热现象。这三组实验装置用了保温瓶、玻璃漏斗、导管、试管、烧杯等仪器和器皿。在实际教学中,保温瓶虽然透明,便于观察温度计的读数,但也存在实验装置繁琐,操作不方便,耗时多,瓶口过大,二氧化碳容易溢出,实验现象不明显等缺点。经探索,我利用饮料瓶和输液器为主要原料制作了一个集散热、吸收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为一体的综合装置,它由自制保温瓶和气体控流器组成。实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镁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产物是什么?山东省莒南一中(276600)张守发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时生成什么物质呢?中学课本上的回答是生成氧化镁和碳,但实验证明,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时,除生成氧化镁和碳外,还生成一氧化碳气体.一·实验过程:装置如图:A和B均为底部...  相似文献   

15.
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一册的学生实验六,学生在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时,往往集气瓶底已朝上,气体已倒尽,蜡烛火焰却不熄灭,并且几次都不成功,如何找明原因,做好该实验呢?我在指导学生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应掌握的几点关键,供老师们参考。a.正确收集、验满二氧化碳是灭火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第一步。收集时,集气瓶正放,且导气管要伸到底部。验满时,不要使木条火焰离瓶口太远或伸入瓶中,应尽量稳定在瓶口导管附近,因此处的二氧化碳浓度最大,验满不要太频繁,那样会引起瓶口温度升高,加快二氧化碳的挥发,形成二氧化碳的对流,减小瓶…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教材第十册《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实验》是在一个瓶里放入一些碱的粉末,倒进一点水,使其湿润,再倒入一些醋,瓶里就会产生二氧化碳,然后在瓶口塞紧带有玻璃弯管的塞子,把二氧化碳由胶管引到广口瓶里。通过实际操作,该实验装置不理想。由于此实验装置是固定的,向瓶里加碱粉与醋很不方便,而碱粉与醋反应的速度又快,学生往往来不及塞紧瓶口塞子,(还没有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时),它们的反应便结束了。为此,学生做此实验时,常常是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不足或收集不到二氧化碳,导致实验难以成功,直接影响了学生…  相似文献   

17.
实验习题1(示例)用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实验原理 根据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的原理来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实验装置 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药匙、胶头滴管. 药品和材料:鸡蛋壳、稀盐酸、火柴. 实验步骤 (1)把一些小块的鸡蛋壳放入试管里,加入少量稀盐酸. (2)当试管里有大量气泡产生时,把燃着的火柴放在试管口处,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 教师审定(由教师填写对上述实验方案的意见) 实验习题2用三种方法制取氯化钙溶液实验预习(1)石灰石、熟石灰、生石灰…  相似文献   

18.
气体密度法测定二氧化碳分子量的实验是高师专科教材《无机化学实验》中的一个实验题目,是近几年才开始做的一个实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按书中原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学生很难测准二氧化碳分子量,误差较大。通过对原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无机化学实验中镁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进行了微型实验的探索,并在2003级进行常规实验和微型实验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全一册第87页[实验5-6]较好地说明了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但对于欲要说明的关于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可以像倾倒液体那样把其从一容器倾倒到另一容器里的问题则描述不足。因为用两支蜡烛作参照比,其数量显然太少,而且位差大,较难使学生产生对二氧化碳有类似于液体的直观感觉.为此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把原来的两支蜡烛改成由10支自下而上梯度升高的串式蜡烛灯,见困1所示.实验前分别在10个灯碗里放人细铜线作灯芯,并滴入蜡烛液,而后按【实验5-6]操作·经此改进,实验时随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